笔趣阁 > 三国:从街亭开始 > 第157章 末将忠诚大汉,绝无二心!

第157章 末将忠诚大汉,绝无二心!

    ,三国:从街亭开始

    两人沉默了许久,李休低下头又抬头看了看被微弱火光围绕着的诸葛亮,他的两鬓已越发苍白,他的脸色也变得昏黄,他的双眼已深陷眼窝……

    丧子之痛,丧徒之痛,悲愤交加,若非常人,此刻早就崩溃了吧?

    而在他看向丞相并低头回避的同时,诸葛亮也在时有时无的看着他,打量着他的身姿,观察他的神态,不知不觉中,诸葛亮竟看得入神,忘乎所以。

    “丞相?丞相?丞相!”

    李休这时抬起头来看向诸葛亮,而这时他也在看着自己,见其目不转睛,想来定是看得入神,于是便提醒了几句。

    “哦……哈哈。孝然,今夜不谈此事了。”诸葛亮听见他的提醒,那呆滞的目光瞬间闪过一抹期望,而后又阴沉下来。

    “谈谈…兵法,如何?”

    这句话,诸葛亮想了许久,论兵法造诣、军阵对垒,李休远比姜维强,所以,他即使是不想当自己的学生,也无妨。

    “丞相,应找伯约。”李休摇了摇头,他来不是为了请教丞相兵法的,但听其语气,貌似是对方再度向自己抛出了橄榄枝。

    说到姜维,诸葛亮先是一愣,而后微眯双眼无奈的笑了笑,他最终还是道出了自己真正的想法。

    “伯约有才,但却远不如孝然。他年轻时从未参与过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只是参与过些许平叛的战斗,而你不一样。”

    “孝然,你应该清楚街亭一役,因为你出色的指挥能力,使得这场仗顺利得打了下去,这不由得使亮改变当初的想法。”

    “而伯约,虽虚长你几岁,但论统帅能力和指挥能力,远不如你,因此……亮欲为大汉计……”

    李休没有说话,当他说完的那一刻,他强行挤出了一个笑容,但却摇了摇头。

    “丞相啊,《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君熟读兵法,末将也知此言之理。”

    “末将屡次拒绝丞相好意修习兵法,是因末将不愿受之束缚,追随丞相多年,想必丞相知我心意。”

    “幼常公临死前,给丞相写了一封信,但同样也给我写了一封信,而这封信上恐怕与君手中那封信的话如出一辙。”

    说着,李休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并走到其跟前双手奉上,这并不是什么不好坦诚相待的事情,而是在于这个人他本身想不想坦言。

    诸葛亮看着李休的举动微微一愣,那封书信近在咫尺,他却犹豫了,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些自私了呢?

    他双眼盯着那封书信,先是犹豫片刻,旋即接过书信,并拆开看了起来。

    果不其然,这封信上的内容,与自己的那封如出一辙,不过这封信的内容却是比桌上的另一封信多出了几句话。

    “孝然,吾弟也!朝堂诡谲多变,兄不忍弟陷身其中,待日后建立战功,可与丞相府各吏多多交往,出镇边城为大汉开疆拓土……”

    可见马谡是真的把李休当做了知心好友,诸葛亮抬头看了看站在眼前的李休,又在脑海中思考着桌上那封信的内容。

    放下这封信,他抿嘴一笑,其已不言而喻,诸葛亮放弃了收李休为徒的想法,既然他不想,那自己也就不强求了。

    “孝然,自先秦时代,权臣操持朝政者多,弑君而上位者不计其数,幼常知你无心朝堂,但又怕你被朝臣忌惮,因此而献策与你。”

    “你的卓越才能,亮皆看在眼里。”诸葛亮忽然眯着双眼对眼前的李休颇为严肃地说道,“亮要你发誓,终身不入庙堂,为大汉开疆拓土,扬名天下。”

    这句话,算是彻底挑明眼下一切的问题,但也让李休一直埋藏在心里的事情得到了释然,他等的就是诸葛亮这句话。

    “末将诚心发誓,无心朝堂争斗,只愿为大汉固守边疆,为大汉开疆拓土,复兴大汉,此誓既出,绝不反悔!”

    看着李休如此认真的发誓,诸葛亮忽然间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是错觉吗?

    昔日白帝城……

    “孔明,若此子不可辅佐,君可自取。”

    “陛下,亮深受君之器重,岂能如此!少主即位,亮必辅之,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好…好……”

    当年的自己,不就是现在的李休吗?

    虽然他还没有到自己这个年龄,但他的功绩与卓远的见识以及能力,二十年内便可完全展现在众人面前。

    姑且不说其家世如何,光能看透所有人的想法,就已经很可怕了,谁知道自己死后,他会不会效仿霍光故事独揽大权?

    一切都是有可能的,丞相府的那些老家伙们也都一天天老去,万一朝廷失控,李休借此机会一跃而起,这是谁也不想看到的场面。

    如今他的决心让自己心安,诸葛亮也就没有必要再顾虑这个未知因素,因为他的因素在刚刚就已经解决了。

    那坚定不移的决心,饱含热情的眼神,诸葛亮相信,他就是日后大汉未来的希望。

    “孝然,亮相信你,也请你相信亮,既然如此,亮不再强求你,只是想让你记住,大汉是刘氏的大汉,不是我们任何人的大汉。”

    这番话,说进了李休的心坎中。

    但很快,诸葛亮把桌上的那一封信也拿了出来,这是两人的最终信任。

    “………幼常公此言有理,顾虑得多了,想得也就多了,考虑得也就更全面了。”

    他没有因为马谡的话而恼怒,自己的能力已经开始冲击庙堂的那些笑里藏刀的老狐狸们,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大权交给一个武将。

    要知道,武将擅权可是能够影响整个国家是否兴衰的关键转折点,兴则天下兴,衰则国家灭。

    所以,找一个与自己相媲美的武将,把军权一分为二,双方互相达成制衡关系,谁也没有最强的实力,也无法奈何彼此。

    马谡的策略是为了制衡朝堂的不稳定因素,而在他的书信里,更是提到有关当下大汉应该走向什么定位的问题。

    “丞相,末将能否看上一看,幼常公临终前为君写下的国策?”

    “嗯。”诸葛亮没有拒绝李休,他把桌上的两札竹简都交给了李休,“此乃幼常献之两策,国策与军策。孝然若要修改一番,亮也无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