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崇祯王朝 > 009 吴三桂重返故地 三日内两番劝降

009 吴三桂重返故地 三日内两番劝降

    气急败坏的吴三桂率部返回山海关,驱逐了大顺派来接替驻防的总兵唐通,杀掉了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大顺蓟辽巡抚李炳权,算是彻底地跟李自成翻了脸。

    站在山海关城头的吴三桂,向东望着关外富饶的家乡,如今那里已经成为大清的地盘。就在他率军放弃宁远防线退往关内的时候,紧随其后的清军迅速占领了宁远并毁平了城池。宁远,这座创下过战争奇迹的辽西要隘就这样毁于一旦。十九年前,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在这座城下被明军红夷大炮击中重伤而亡的,自己当时还是个孩子,不懂得过多的你争我杀,但从父亲(吴襄)和舅父(祖大寿)的言谈举止中,也能够依稀地看清他们的骄傲和自豪。想到两位长辈,吴三桂的心中又泛起些许波澜。舅舅前几年兵败后投降了清廷,父亲如今还锁在大顺的监牢里。而自己,只能守在这山海关下,向东进不能、向西回不得。更可怕的是,大顺、大清都是他的敌人,他们随时都可能对自己发动攻击,进而把他撕成碎片、挫骨扬灰。

    当夜,吴三桂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第二天天刚亮,亲兵报告说,京城吴家来人了。

    这些天,吴三桂没有一刻不在牵肠挂肚,他身在山海关,心在北京城。那里有他敬爱的父亲、疼他的继母,有吴家上下七十六口,还有他的爱妾陈圆圆。唉!现在该不会已经从了那个刘宗敏了吧!吴三桂越想越气,对着脚下狠狠地甩下一口唾沫:呸!

    京城来人走进来,跪伏在地,紧接着跪着向前挪动了好几下,两只胳膊紧紧地抱住吴三桂的双腿,哭着说:“少爷,老爷他受罪了呀!那闯贼要咱们家助饷,一口气要了四十万两白银,咱家哪有那么多的银子啊!老爷拿不出来,向闯贼言明自己清贫一世,根本拿不出四十万两白银,看能不能少交一些。谁知闯贼非但不应,还把老爷带走,硬生生地押在天牢里日夜毒打,一定要让家里拿出四十万两银子才肯放他回去。夫人没法子,叫我从后墙翻出,赶紧来找少爷,说少爷现在已经是大顺朝的座上宾,肯定能够救全家于危难之间,小的这才跑出京城来见少爷,想让少爷赶紧回去救救老爷。”

    吴宁在旁,对吴三桂说:“闯贼无道,必为他人所败。将军没有必要投靠这种势力,如果以臣侍之,日后可能得不到好下场。请少爷你三思而行。”

    吴三桂冷冷地说:“还想个什么!我父已然堕入大狱,这样的主子忠奸不明善恶不分,如何能够长久?”

    马宝正准备跟吴三桂汇报军情,听吴三桂这般说辞,忍不住说道:“将军不愿归降大顺,标下可以理解。只是京师已经陷落,朝廷已不知去往何处,关内尽数被大顺所占,关外又是大清,我等孤悬于此,也不是长久之计。还望大将军

    (本章未完,请翻页)

    慎思!”

    吴三桂依旧冷冷地说:“马将军,你什么意思,难道你叫我去啃那李自成、刘宗敏的脚底板吗?这样的事情本将军可做不出来!再说你也听到了,那刘宗敏是怎么待我家的。如今,我手上尚有雄兵五万,他们尚且如此。假使我真还京交出兵权,那哪还有立锥之地可寻?”

    马宝赶忙说:“大将军误会,标下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说标下愿谨遵将军号令。战与和全凭将军做主,不论大顺大清。”

    吴三桂嘴角挤出一丝笑容,说:“这才是我的好兄弟。”

    第二日清晨,吴三桂在大将军府召集关宁军众将军会晤。众人觥筹交错、宾主尽欢。

    吴三桂正喝得兴起,这时候吴宁悄悄走到跟前,递给他一封书信。写信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父亲吴襄。

    吴三桂撕开信封,打开信件。信很短,就十来字:让山海还京师成忠孝之名。

    吴三桂深深地知道,这是李自成利用父亲来劝降自己。说实话,自打京城陷落,多日来自己一直处在降顺还是降清的两难之中。按理说,清廷乃满族所建,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深受儒家士大夫思想影响的吴三桂的内心对满清有着深深地忌惮。再说了,自己长年与满清缠斗,早就成了清军的眼中钉肉中刺,多少清军将领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如果自己这时候投效清朝,那后果可想而知。但是,大顺流寇真真地对不住自己,如若关宁易主,那自己恐怕迟早是砧板之肉。两相比较,降清尚有一线生机,降顺则断无生存之理。他内心的天平已开始倾斜了。既然心中意志已经清晰,他表演的时间就到了。

    正喝得酣畅淋漓的众将突然听见一声脆响。抬眼望去,主帅已经将酒杯重重地摔碎,不明所以,纷纷看向吴三桂。

    吴三桂站起身来,右手高举吴襄的书信,大声喝道:“兄弟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问完,也不等众将说话,马上自问自答道:“这是我的父亲写给我的劝降信,说要我带着你们赶紧投效李自成,以全忠臣孝道。”

    众将不知道吴三桂的葫芦里卖得什么药,都不说话,只是悄悄地看着他。

    吴三桂一把撕掉信件,眼中留着泪说:“闯贼攻破京师,陛下身死国亡,我的父亲是大明的重臣,不思为国报效,忠贞体国,却在这里以父亲之尊劝我投效敌人。你们也知道,如果我不投降,我的父亲、母亲,甚至全家都将成为闯贼的刀下之鬼,可是我不能那么做呀!本帅决定,绝不降顺!”

    众将这才明白过味儿来,站起身来,齐声喊道:“不降!不降!不降!”

    吴三桂叫来吴宁,当着众将的面哭着说:“我父不能为大明忠臣,我又岂能为吴家孝子!你回去告诉父亲,此生此世

    (本章未完,请翻页)

    ,我与他再无干系,哪怕战场相见也绝不手软。”

    吴宁说:“少爷---这---”

    吴三桂挥了挥手,示意他不要再说,赶紧出去。

    吴宁告别吴三桂离开。

    宁远总兵高得节对吴三桂说:“大将军,如今我军不降大顺,那下一步何去何从,请将军给个明话,兄弟们也好有个思路。”

    吴三桂沉思了一会儿:“联清报君仇。李自成杀我君父,其仇不共戴天。然而,北方诸将已尽数投敌,单靠关宁军的力量,寡不敌众,绝不是闯军的对手。我们要想收复京师为先帝报仇雪恨,惟有联清灭顺这一条路可走。”

    众将早已没有选择,唯有追随。

    真是瞌睡遇上了枕头。

    不久,两封来自东北的劝降信到了山海关。一封是祖大寿亲笔,一封是洪承畴手书。

    祖大寿,本是袁崇焕部将,崇祯元年取得宁远大捷,崇祯十四年参加松锦大战,恶战之后随着洪承畴兵败投降,率部投降清军,授汉军正黄旗总兵。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在信中说,自己在明朝时得不到重用,降清之后反而被不断提拔,朝臣之间也相互信任,清廷又有许多汉臣可以互相提携,这是最重要的。吴三桂现在处在十字路口,要及早抉择,他希望与吴一起共侍清廷,家族和睦。

    对于祖大寿,吴三桂并不感冒,而且他官阶低微,根本代表不了自己在清廷统治者眼中的地位。真正让吴三桂感到希望的是洪承畴。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事中屡立战功,升任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年间转任蓟辽总督,松锦之战后投降清朝。皇太极对洪承畴礼遇有加,但始终不加信任。等到皇太极死去,他的儿子福临继位,就是顺治帝。当时,顺治帝年幼,叔父多尔衮为摄政王,实际上成了清廷的最高统治者。与皇太极不同,多尔衮对洪承畴十分信任,屡屡拔擢,最后授予他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等职衔,与其在明朝的官职相同。洪承畴激动地热泪盈眶,表示此生此世绝对忠于大清、忠于摄政王。

    洪承畴在给吴三桂的信中说:如今天下已变,明朝气数已绝,不可能再有复兴之机,闯贼无道,不可能有天下。日后统一华夏的必是大清。弟有王佐之才,又有大将之风,当及早归顺大清,或许可成开国元勋。

    吴三桂内心早已决定投降清朝,他那句公开的所谓联清灭顺的豪言壮语,不过是为了降清找了块遮羞布而已。不过,他依然假装着与大清平等协商,派使节前往盛京朝见多尔衮,提出了请兵助剿的乞求。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