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九章
自从山东、河北、关中的大族被隋唐两代皇帝从教育权到经济权上双重殴打了一顿之后,接过了地主阶级旗帜的实际上就是江南士族,至于北地的其他大户,说衰弱了其实也不那么准确,实际上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毕竟就这个年代的丝绸之路,基本上就是个摆设,先不说什么基础建设靠谱不靠谱,也不说陆路运输的数量上限制多大,单单是元蒙残党在北边、西域一横,别说小门小户的商队往西域走了,就是大一点儿的地主,都得跪着叫爸爸。
虽然北地大户还在偷摸儿地和北边的元蒙残党做交易,鼓捣一点儿铁料、盐巴、茶叶、丝绸之类的玩意北运,从元蒙残党,也就是瓦剌和鞑靼的手中换取一些当年他们从整个中原地区掠夺到草原的金银财宝,然而吧,铁料这种东西,有明一代是官营的,私家谁敢开炉炼铁,抓到了就是诛九族的罪过,北边儿又特么是军事重镇密布,那帮红了眼的泥腿子出身的将领,可不管你到底姓赵还是姓徐,抓到了基本上是要按着明律满门抄斩的。
至于盐,就内地出产的那些井盐之类的,大头儿还是掌握在官方的手里,而且把控得很是严格,一般大地主想要搞点儿事儿,也是担着三分小心的。
茶叶这种东西,在五百多年后物资大富足的情况下,依然没办法做到白菜价,就可想而知明初的生产水平了,而且吧,草原上解油腻用的最多的就是茶叶,为了限制草原民族的战斗力,这种神奇的东方树叶在北方也是朝廷专营的,产量的限制和朝廷的禁止,让这玩意在草原上也能卖出个天价来,北地的大族想要在这个上面捞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丝绸、瓷器什么的倒是不限制出口,不开互市偷摸运一点儿过去,也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回归到最初的话题上,就明初这种垃圾到了极点的基础建设,瓷器在运输的路上,随时都有可能咔嚓就碎了,没有点儿本钱的,还真就不敢玩这个贸易出口。
而相比于北方,南方的地主阶级们的小日子,过的就很滋润了,得益于太宗皇帝下西洋的运动,南方的造船厂可是养活了一大批技术熟练的工人,在禁海令再度下达了之后,这帮工匠基本上都被南方的大户承包了,当然了,私家船不可能搞个正规明军的宝船、战船之类的玩意出来,可是能造出宝船和战船的工匠,造点儿小船碾压一下海上的蛮夷,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而海运又是出了名的运量大,搞起这种事儿来简直不要太方便,宋朝那会儿就知道把茶叶和瓷器装在一个箱子里,用茶叶避震了,更何况明朝这会儿?沿海又不是什么军事重镇扎根儿的地方,倭寇啊、方国珍余孽啊之流的,在朝廷的眼中看来也就是小麻烦,跟北方的元蒙残党根本不值一提,所以地方上的监控平白就弱了北地三分,世家大族们搞事儿的余地也就多了,再加上南方出了一茬又一茬的重臣,基本地方官到任都要先去望族那边拜会一番,谁特么敢扎刺儿?于是乎,基层府县被渗透的,也就差不多了。
至于倭寇,更是玩笑了,就不说那帮士族们豢养的假倭寇了,就是真倭寇吧,这会儿日本那帮被北朝统一了的南朝弱鸡,简直就是侮辱了南朝这俩字儿,别说和后世SC的那帮缓则比什么姿势水平了,就是和魏晋南北朝比都比不了,你看看日本自吹的牛逼的不行的战国时期,一个知名武将带着五六十人的“大军”就能驻守一座“城堡”的战例,就知道倭寇到底都是些什么东西了。
所以,南方的望族们在大海上捞的盆满钵满,从嘴炮水平到财富水平,再到官面人物的占比上,全面吊打北方,徐琦这个宁夏第一位进士骂一句南方佬就是坏,是可以理解的。
羡慕嫉妒恨啊。
而就在徐琦骂南方佬的时候,真正的南方佬杨戬杨尚荆,则站在桌子前,同样研究着南边传来的情报。
“丰城侯这一次,便是不被撤职查办,只怕也要吃上些挂落了。”杨尚荆背着手站在桌子前,声音有点儿抑郁。
虽然按照他的想法,和对这个时代江南卫所士卒的了解,他就知道了李贤就算是不世出的名将,也不可能速战速决,在一年半载之内平定了南方的矿贼,但是,他也没料到南方的那帮望族玩的这么大,直接就给了李贤当头一锤子,一千多个披坚执锐的矿贼了,还特么在大山里面,稍微训练一下,肯定不好对付的。
所以他在心里叹了口气,一点儿话没说出口来:“虽然现在贼势没有历史上平定叛乱之前的大,但是朝廷动用的兵力也没有那会儿多啊,这特么……有的折腾了,但愿刷完了倭寇这个副本,面对的矿贼不会直接被提升到了精英难度。”
徐尚庸站在杨尚荆的身前,听了这话,脸色有些古怪,摇了摇头,说道:“此事,只怕到不了陛下的耳中,便要被南直隶的诸位大臣压下去,千多套铠甲看似不少,可是南直隶的军器局又是多大的阵仗?只消在账面上冲抵一番,也便没有了。”
忠叔跟着点点头,附和道:“这消息少爷能看见,还是亏了家中的消息的,如今的朝廷上,外朝内廷正是激战正酣的时候,没有人挖底,谁还敢在朝堂上提这个?”
特么的,会计什么的,神烦。
杨尚荆想了想,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说来也是,这南京镇守太监,本身就是和王振不那么对付的,如今内廷全面陷入了被动h之中,他只怕也得生出些别样的心思罢?况且这胜负乃是兵家常事,千多套甲胄的事儿,根本伤不了外朝的根本,他提这些也没甚么大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