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军工生产初步上马,那边安平堡传来消息,荷兰人企图夺回热兰遮城。
这已经是崇桢六年九月下旬发生的事情。
崇桢五年六月,关度势力攻陷热兰遮城,关渡势力头目顾振汉,出于虚伪的爱好和平的心态,释放了400多名荷兰人俘虏。
六月,南海上吹的是东北季风,从热兰遮城回巴达维亚是顺风航行。
汉斯普特曼斯带着被释放的荷兰人,驾驶的盖伦帆船,顺风航速达到8节,花了17天时间回到巴达维亚。
荷兰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总督享德里克.布鲁尔,听到普特曼斯报告丢失了热兰遮城,如同一道晴天霹雳落在头上。
公司耗费了3万盾,花了三年时间建起热兰遮城,本来计划以此为据点,开展大明——安平——长崎三角贸易,为公司赢得丰厚的利润。
没想到热兰遮城建成后,仅仅只使用了三年,成本都没有全部收回,竟然被一股海盗给夺去了。
这让公司怎么向股东们交待啊。
布鲁尔召来书记官,请他通知八位参议前来商议如何处理热兰遮城失陷一事。
接到紧急通知的马丁上校,詹森监察官,文德森法官,帕特里克商会馆长,马塞厄斯税务官,斯尼克斯财务官、尼延赫伊斯民政事务官、纳维斯舰队提督,立刻赶来参加会议。
八位参议,连同总督与尼科书记官,共十人,神态严肃的召开会议。
首先由总督通报丢失热兰遮城一事,然后请各位议员发表对此事的处理意见。
如此重大的事情,首先必须是有人要对此事负责的。
詹森监察官发言:“简直不敢相信,强大的荷兰共和国会发生丢失领地的事情。自公司成立以来,我们从葡萄牙人手中夺下了安汶岛,又在安汶岛上赶走了英国人,在爪哇岛击败马打兰土人,建起王城。一直以来,公司都是在扩大领地,什么时候有过如此重大的失败?普特曼斯这是严重的渎职,必须按照公司条例追究责任。”
文德森法官发言:“普特曼斯的责任肯定是要追究的,但如此重大的事情,巴达维亚总部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诸位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重大的损失是需要我们在座的每个人分担的。所以我有一个问题,我们能否夺回热兰遮城,挽回损失?”
布鲁尔总督点点头说道:“据普特曼斯报告,热兰遮城是被一股大约600多人的海盗给攻占的。从战力上来说,当时热兰遮城有约200名士兵,敌人的军力是我方的3倍。而且敌人也是有火枪的,可怕的是,敌人的火枪比我们打得远。普特曼斯在报告中着重说明,这是丢失热兰遮城的关键原因。诸位,这股海盗的力量看来并不弱啊,我们有力量夺回热兰遮城吗?”
军事官马丁上校说:“在整个东印度地域,公司现有可调动的士兵3000人,战舰18艘。按热兰遮城的地形,战舰在海上可以用火炮攻击。如果有十艘战舰在海面上攻击,另外再派1000多名士兵登陆攻城,是可以夺回热兰遮城的。”
斯尼克斯财务官说:“调动10艘战舰,1000多名士兵,去打一场战争,对于公司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公司的宗旨是获得利润,打这场战争,能不能获得利润,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布鲁尔说:“实话说,打这场战争有些冒险,但我们必须要冒一下这个险,因为热兰遮城是我们靠近大明唯一的一个据点。
大明可是一个聚宝盆啊,与大明开展贸易一直是公司的首要目标。
1603年,我公司韦麻郎船长带着船队,曾经试图在大明的广东香山县和福建的澎湖岛建据点,但都没成功。
1609年,公司因巧合在东瀛建立了第一个商馆,算是开始了东方贸易。
但总部与东瀛之间距离实在是太远了,需要一个中转站。
1622年我公司再度派人去澎湖岛建据点,一是想建立一个中转站,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想与大明直接开展贸易。
这次坚持了两年,到1624年,仍被顽固的大明人赶走。
不过这次公司有一个小幸运,有个大明的小商人带路,船队从澎湖岛撤走,到了离大明只有200海里的安平,在那里立下了足。
诸位议员,从1603年到1626年,公司努力了23年,才拥有这么一个据点。
毫不夸张的说,这个据点是公司未来的希望。
对东方的贸易的据点,西班牙人有马尼拉,葡萄牙人有大濠镜,他们都比我们公司早早的占据了有利的据点。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欧洲大陆本土,反对我们的独立,在东印度,与我们进行海上贸易争夺。
我们只有拥有安平这个据点,在东方的贸易上,才能与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展开竞争。没有这个据点,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发财,自己最多吃点残羹剩饭。
所以,诸位。我建议冒一下险,夺回热兰遮城。”
接下的议程中,其他人陆陆续续的发表了一些意见,最后进入表决议程。
决议有两条,一条是关于对普特曼斯的处理,以渎职罪送回国接受审判。
另一条是向股东请示是否夺回热兰遮城。
表决结果,第一条全票通过,第二条财务官弃权,九票通过。
招开会议的第二天,正好有条商船回荷兰。盖伦商船搭载着公司的信使和等待审判的普特曼斯从巴达维亚启航回国。
第二年,也就是1633年,大明朝的崇桢六年六月,信使带回了股东的决定,夺回热兰遮城。
按照之前拟定的计划,派遣1200名士兵和12艘战舰,由马丁上校任远征军司令官,纳维斯任舰队提督,荷兰人的远征军于八月底从巴达维亚出发,剩着西南季风,杀气腾腾的冲着安平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