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城中,魏王得到了卫庆的密报:“公子公忌果然偷了兵符,击杀晋鄙,代领十万军队,前行救赵,留臣于军中,不让归国。”
魏王火冒三丈,准备把信陵君的家属全下狱,再诛杀他的全部门客。
如姬跪下苦苦哀求:“这不是公子的罪过,是我的罪过,妾当万死!”
魏王愤怒地咆哮道:“是你偷了兵符吧?”
“我父被人所杀,大王身为一国之主,不能为妾报仇,还是公子为我报的。妾感念公子深恩,只恨无以为报!如今见公子思念其姐,日夜哀泣,妾于心不忍,便擅自盗窃虎符,以成全他。赵国与魏国本是同室,大王忘了昔日之义,可公子却能身赴同室之急。若得上天庇佑,果然能退秦全赵,大王自能声名远播,妾虽碎尸万段,又有何恨?若将信陵君家眷下狱,诛其宾客,要是信陵君兵败尚说得过去;若他得胜,大王如何自处?”
魏王思考了一会,怒气稍稍平息,问:“窃符的虽是你,但必有人为你传送。”
“是颜恩。”
颜恩被绑了来,魏王问:“你怎敢传送兵符给信陵君?”
“奴婢不晓得什么兵符。”
如姬瞪着他说:“那天我眼看着你给信陵君夫人送华胜的,那盒子里的便是兵符了。”
颜恩明白了,大哭道:“您有吩咐,奴婢哪敢违抗?那天只说是送华胜,盒子里头重重封锁,奴婢知道什么?可屈死了!”
如姬也哭着说:“都是妾的罪过就是了,不要连累别人。”
魏王喝令将颜恩下狱,如姬贬入冷宫,只等信陵君胜负消息,再行处置。
两个多月后,卫庆班师回朝,缴上兵符,奏曰:“信陵君大败秦军,他自己不敢回来,已留在邯郸。命臣传话给大王,他会改日回国领罪!”
群臣拜贺:“万岁!”
魏王十分欣喜,命左右召如姬出冷宫,把颜恩也
(本章未完,请翻页)
释放出狱,前罪全免。如姬参拜谢恩道:“信陵君救赵成功,秦国畏惧大王威名,赵王也感怀大王的恩德。信陵君乃是国之长城,家之宗器,岂可弃于外邦?求大王遣使召他回国,以全亲情,以表贤义。”
魏王想起这事,心里还是嗝应:“最多可以免罪罢了,他有什么功?信陵君名下所属封邑的收入,依旧送去他家中支用,但他本人,还是别回来了。”
这里魏赵两国算是平静了。那边秦昭襄王败兵归国,太子安国君与王孙子楚出咸阳郊外相迎,一同推荐吕不韦。秦王拜其为客卿,食邑千户。
秦王刚回来,听说郑安平竟然投降了魏国,大怒,族灭其家。按秦国的法律,郑安平的推荐人丞相应侯范睢也应该一同连坐其罪。于是范睢主动在宫门外跪席待罪。
昭襄王说:“任用郑安平,是寡人的主意,与丞相无关。”
他不但对范睢百般抚慰,还让他依旧做着丞相。群臣对此议论纷纷,秦王怕范睢不安,下令道:“郑安平有罪,族灭勿论。如有再言其事者,即时斩首!”
这下谁还敢说半个不字。说来,秦国的这个推荐人连座制席也是依君王的心情而定,后来吕不韦不就因为推荐了一个嫪毐而获罪吗?同罪不同命,只因帝王心意而定矣。
说起来,秦昭襄王对范睢是没说的,这次百般维护于他,对他的赏赐更胜从前。范睢心中十分过意不去,便想游说秦王灭周称帝,以此献媚立功。秦王拜张唐为大将,先攻取韩的阳城,以打通三川道路。
郢都,楚考烈王得知信陵君大破秦军,而春申君黄歇却无功而返,感叹道:“看来当初平原君‘合纵’之议,也并非妄言!寡人若有信陵君这样的人为将,又怎会担忧秦人呢?”
春申君听得面红耳赤,进言道:“之前‘合纵’都是以大王为合纵长。如今秦兵新败,士气已挫,大王可以遣使约会列国合力攻秦,再游说周天子,奉他为主来讨伐,则五霸之功也不过如此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楚王十分高兴,马上派使臣去洛阳联系。周赧王已经听说秦王要打通三川灭周了,正好楚国就来商讨伐秦了,正应着“先发制人”那话,如何会不从?楚王居中联络其他五国定下合纵之约,到期大举起兵伐秦。
这位周赧王这时候年纪已经很大,虽五十多年居天子位,却只是一个空名头,根本没人听他的号令。当年韩赵两国将周王室的地方一分为二,洛河以南的王城称为西周,巩邑附近的成周地区为东周,任命了东西二位周公来治理。
周赧王从成周迁到了王城,依附西周公生活,不过是个房客,还欠着房租呢!这次要攻打秦国,西周公帮忙招募了五六千人。别看只这么点人,却人吃马嚼的费用都拿不出来。
怎么办呢?借吧。周赧王逐个拜访城中有钱人家,挨家挨户借贷,并写下借据,约定等班师之日,将打仗得到的缴获作为利息偿还。西周王带着这些兵马,在伊阙扎营,等待诸侯们的军队。
此时列国当中,韩在阳城被秦国打得自顾不暇;赵国刚刚解围,元气尚未恢复;齐国与秦国通好,根本不愿出兵。只有燕将乐闲,楚将景阳两支人马先到,但全都在列营观望。
秦王知道各国人心不一,他不是有句著名的话吗?“连鸡岂可上树焉?”他怎会错过这样的好机会?昭襄王一面给张唐增兵助他攻下阳城,一面派遣将军嬴樛带领十万秦兵屯于函谷关外。
结果怎么样呢?燕楚两国的兵马已驻扎三个月,眼见他国人马不来,自己军中人心涣散,无奈只好各自班师回国。西周公也只好领兵回去了。
周赧王这次合纵抗秦是抗了个寂莫呀,可花的钱可都是真金白银,都得还的。那些富人个个手持借条日日堵在宫门前要债,那喧哗声大得,周赧王在内宫寝殿都能听得真切。他实在觉得惭愧,便于宫中高台上躲着不出来,逃避那些债主们。此台得名为“逃债台”。
周赧王这个天子做得窝囊,好歹也给后世留下一个四字成语——债台高筑。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