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中唐之潜龙在渊 > 第79章 大会三军

第79章 大会三军

    信到杨错手里时,他正在家抱孩子。

    今年的二月,和政公主给杨错生了个大胖小子。

    按照杨家的取名习惯,杨错这一辈都是金子旁,比如杨国忠本名杨钊。

    到了下一辈,都取日字旁,比如杨昢。

    因此,杨错给自己的嫡长子取名,杨暻。

    暻,古同“景”,明也。

    杨错坐在书桌后的椅子上,看完书信,叹了口气。

    和政公主觉得奇怪:“夫君看完信为什么要叹气?”

    “我本想救义兄一命,不让他和永王接触次数太多,没想到他还是陷入监牢。”杨错把信放桌案上,左右为难。

    自己作为凤翔节度使,扼守朝廷与西域、剑南、山南乃至江南诸道的要冲之地,本身行事就要非常的谨慎。

    如今李白得罪了君上,自己为他开脱,会不会引起君上的不满呢!

    和政公主观察杨错的神色,已然猜出几分,便劝道:“太白毕竟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如果被杀,有损朝廷声誉,被认为是害贤。”

    杨错这才明白,接着忧心忡忡地道:“可是,我该怎样说服陛下呢?”

    “我父皇也许并不想杀太白。”和政公主微微一笑,“正好,父皇召见各路将帅,夫君可以找个机会去见我父皇一面,拐着弯为他求情。我父皇借坡下驴,说不定就同意了。”

    杨错点了点头。

    安顿好凤翔军的一切后,杨错旋即北上,朝见肃宗。

    不过他并没有立刻向肃宗求情,而是在面圣后,又去觐见了广平王和建宁王,再在府上休息了一日。

    次日,杨错身着圆领袍,拧着自己亲手忙活一早上做的饭菜,带着一壶好酒前往关押着李白的监牢。

    两人再次见面,真是恍如隔世。

    李白苦笑道:“早知你来,我就该通知子美一起过来。当日众人在辋川别墅相聚是何等的快乐,如今各自飘零,不忍回想。”

    杨错边将饭菜摆在地上,边回道:“世事无常,这事谁也说不准。如今天下大乱,能苟全性命于乱世中,算是万幸。我是故意不叫上杜拾遗,因为此来不是专程叙旧,而是特地问和永王有关的事情,才好替你申冤。”

    李白叹息一声,就着酒菜边吃边将自己在江陵永王幕府的事情,全部说了出来。

    当提起永王的败死,李白还叹息不已。

    杨错安慰道:“事情的经过,我已经大致了解。请义兄放心,我会设法救兄脱困。只是彭原不能待,兄可有地方暂时栖身。”

    李白想了想,回答道:“有一人名叫宋若思,暂居宣城郡太守、江南西道采访使。此人与我交情匪浅,我可携妻前往投奔。”

    杨错点头道:“如此也好。远离陛下,免得陛下瞅见义兄,又会想起往事招致祸患。”

    李白喝得伶仃大醉,酒后吟诗,真是出口成章,令人叹服。

    两日后,杨错入宫觐见肃宗。

    肃宗在禁内御花园,接见了杨错。

    君臣二人就着大好的春天,谈起了往事。

    杨错道:“如今进攻长安在即,臣也将随郭子仪离开凤翔,返回河东郡。临行在即,臣有一事想请教陛下,请陛下不吝赐教。”

    肃宗笑道:“贤卿尽管问,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杨错问道:“臣闻陛下和永王自小感情深厚,因为永王的薨逝,还归罪到皇甫侁,不知此事是否当真。”

    肃宗瞬间脸色沉了下来,冷声道:“确有此事。太上皇曾有言在先,贬永王为庶民。皇甫侁竟然敢害死我弟,没治罪已经是宽大。”

    杨错叹息道:“陛下果然和永王是手足情深,令人感动。想是与臣的族兄杨鉴,虽然都活着,自逆胡安禄山造反以来,却再也没有见过面。”

    肃宗安慰道:“汝族兄杨鉴追随太上皇在成都府,待西京收复后,你们兄弟自会有机会相见。”

    杨错顺势道:“臣听说有一书姓名唤李白,此人酒后狂言,说是陛下要害死永王,才指使皇甫侁于乱军中,杀……”

    肃宗不等杨错说完,拍案而起怒道:“此人胡说八道,我岂会做出那样畜生不如的事情。我突然想起来了,此人还在监牢里,等我空闲了一定重重地治他得罪。”

    鱼儿上钩了。

    杨错立刻道:“陛下所言极是,臣以为当重重地治此人的罪。臣素闻此人颇有名声,在世家大族中也颇多亲朋故交。只有将此人重重地治罪,才能以此警告世人,说陛下无害永王之心。”

    这话看似是在害李白,其实是在帮他。在帝王眼中,去世的亲人永远比活着的时候有价值。

    果然,肃宗听了之后有些犹豫。

    肃宗道:“李白名声很大,若朕真的治罪严重,只怕会令部分人心不稳。”

    杨错道:“陛下果然深谋远虑,臣不及也。臣得知逆胡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弑。叛军上下人心不稳,如今正是收复两京的大好时机。能多一份力量,比少一分好。”

    肃宗心里有了主意,表示会重新考虑李白的事情。

    不久之后,肃宗正式下敕令赦免李白的罪行,以示自己宽大的心胸。

    李白被放出来后,遂带着妻子宗氏前往宋若思处入幕。

    临行前,李白与杨错大醉一场。

    同年四月,肃宗正式下诏,敕封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总督各路兵马会攻长安。一场围绕着长安的攻防战,随即展开。

    然而谁都没有料想到,这场收复战非常的艰难。

    诏书同月到朔方军。

    不久之后,郭子仪即刻率军誓师,自河东郡出发,赶赴彭原郡。

    叛军得知此事,以李归仁为首的将领主张半道伏击朔方军。

    安守忠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表示同意。一面命李归仁率领五千骑兵前往三原县伏击郭子仪大军,一面写好表文送到洛阳,向安庆绪请求援军。

    主政的严庄看到后,立刻意识到最关键的时刻到了。准备调派一支精锐部队前往长安,支援安守忠等人。

    本来是想派崔乾佑,但在安思霖的坚持之下,由她率领九千骁骑,前往长安城。

    这批骑兵是安禄山的嫡系,长年驻扎在洛阳。严庄将这支骑兵派出,足见对此战的重视。

    且说朔方军自河东郡出发,过冯翊郡,继续西行。

    行军途中,有探马来报,说有大队骑兵离开了长安城,不知去往何处。

    郭子仪笑道:“如我所料不错,叛军占据在长安兵马很是疲惫,是不敢贸然出击,除非是有心伏击我军。”

    段毅赞同道:“如今外围叛军都被其他官军扫荡干净,官军都正在休整。只有我朔方军在西行,安守忠此时派人出发,定是针对我军,只是不知道会在哪里设伏。”

    郭子仪道:“三原县以北,多山地,地势险要最易设伏。我料定他是去了那里,事不宜迟,我军当赶在叛军前面,占领制高点,来一场反击战。”

    诸将深以为然。

    郭子仪命道:“我命都知兵马使段毅为此次主将,率所部兵马疾行。仆固怀恩、王仲升、浑释之、李若幽,各率本部兵马随行,听候段毅的调遣。”

    诸将出列听命,各自回营点兵。

    段毅也要回营点兵,郭子仪特意叮嘱道:“务必急速行军,抢在叛军的前面抵达目的地。”

    段毅拱手称是。

    当日下午,段毅率军出营。昼夜兼程,赶在李归仁的骑兵前面抵达理想的设伏地点,对李归仁也来了一个半道设伏。

    李归仁对此还懵然不知,率军抵达三原县北,准备上山。

    此时,段毅一声令下,唐军四面而出。如同下山猛虎一般,将叛军围得是水泄不通。

    李归仁所部兵马一时大乱,被段毅挥军掩杀过去,打得李归仁大败亏输。李归仁在亲兵的保护下,只身逃走。

    段毅率军追击,李归仁只好丢弃马匹,游水逃走。

    身为统兵大将,战场上想要保命真的是什么都得会一点。

    史思明和崔乾佑熟练地掌握了跳城技巧,才能保住性命。

    李归仁深谙水性,这才有机会活命。

    段毅追击到河岸边,却不见了李归仁的踪迹。又陆续搬起几块石头,朝着河里砸去,却没有反应。又命手下士卒都扔石头,还是没有反应,遂引兵离开。

    其实李归仁的确是躲在水里,他练得一手水下闭气。宁愿被石头砸中,也不肯露头。因为被石头砸中的概率大,但没被砸中就活下来。一旦露出水面,是必死无疑。

    段毅率军走后,李归仁才浮出水面游水逃走。

    打败李归仁后,郭子仪所率领的朔方军和杨错率领的凤翔军、王思礼率领的唐军,成功会师于西渭桥,随后屯兵于潏水西岸。

    流经长安的河流共有八条,合称长安八水。潏水就是其中的一条,为长安城提供了丰富的饮水资源,是很重要的河流,不过它的光芒在后世被另外两条河流所掩盖。

    长安八水中,最负盛名的是渭河,孕育了古文化。还有一条河是泾河,是不是立刻想到了西游记里的泾河龙王。泾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

    言归正传,说唐军驻扎在潏河的西岸。

    叛军主帅安守忠率领兵马,驻扎在长安的西清渠。

    两军隔河相望,一直是僵持不下,谁都不敢擅自渡河进攻。

    肃宗等得有些不耐烦,于是派使者催促郭子仪速度进军。

    郭子仪不好直接驳回,只能招来大元帅李俶和长史李泌,联名上奏肃宗。表示叛军势大,需要相机而行,不能贸然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