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渐渐亮了,一轮红日缓缓升起,骊山东面的天空一片赤红。
沉睡过去的金军,感受到身上的温暖,慢慢睁开双眼,士卒看着红日东升,内心却没有被朝阳温暖,山顶死寂一片。
李本深轻装急进,赶来南面支援,士卒身上就挂一壶水,一点干粮,昨夜已然吃得精光,现在士卒怎么能不绝望。
山脚下,明军士卒建起了简易的栅栏,持铳的火铳手,抬铳对准山头,大队士卒持矛沿着山脚巡视,将骊山围得水泄不通。
王屏藩站在一块石头上,看着山下的明军,见炊烟袅袅,扭头走向山顶,来到李本深的身边。
“李军门,我们守着骊山,已经没有意义,我看山下明军正在造饭,不如等他们吃饭时,冲下山去,看能否突围!”王屏藩干裂着嘴唇,坐到李本深旁边说道。
李本深正擦着手里的宝刀,闻语并未回答,而是扭头看了看周围,遍地都是神情木然,或躺或卧的金军士卒,已经毫无士气可言。这样的士卒,还能冲出重围么?李本深心存怀疑,已经没有自信,不过他们现在的处境与马谡无异,在山上只能等死,李本深叹了口气,还是同意的点了点头,“好吧!冲一次试试!”
天已经亮了,临潼附近的铳炮声响到后半夜时,便停歇下来。此时周围已经没有火炮声传来,而山下的明军安静的造饭,完全不防御背面,这就说明金军主力已经溃败,临潼附近可能早没了金军,他们估计成了困守死地的孤军。眼下的情况,他们只能突围。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这个情况,不说能不能突出去,就算能够突出去,他们又该往哪里走,该如何盘算,李本深头脑里却没有一点头绪。
这时,一队骑兵忽然奔驰到了山下明军的营寨,片刻之后,明军的栅栏被搬开一块,李元胤只领着两名亲卫出来,然后直接向山顶爬去。
在离山顶不远处,半山腰的一队金兵拦住他,喝止他向前,李元胤却用马鞭直指金兵道:“你等是不想活命了么?”
几名金兵明显也知道现在的处境,山下上来的明将,多半是来招降,他们脸上都漏出了犹豫。
“还不去通报你们李军门,就说故人来访,特来救你们全军性命!”李元胤又喝道。
金军士卒相互之间看了看,一名头目忽然抱拳,“这位将军稍后!”说完,他便转身向山顶爬去,不多时便到了李本深身前,抱拳禀报道:“启禀军门,山下来人,说是军门故人,要救我们性命。”
李本深微微皱眉,一旁的王屏藩和何承志,脸色一变,何承志道:“这必然是明军来招降了。”
周围金军将士听见,不禁齐齐向他们看来,脸上有些期待,可也有些纠结。
金军已经战败,理智点的金军将校都意识到大金国可能要被灭了,为自身和家人考虑,他们应该想法活下去,但是投降却又有些不甘。
金军士卒的想法则简单些,他们不喜欢明朝,但是他们想要活命,不想死在山上。
李本深见周围的将士,不知道何时全都占了起来,围过来注视着他,他不禁叹了口气,“带上来吧!”
“李军门,你要……”何承志话说道一半,却停了下来。王屏藩沉默着,也不说话。
他们吃金国的俸禄,有责任为金国尽忠,可是这万余士卒却只是当兵吃粮,他们已经尽了士卒的责任,血战了一场,现在已经战败,却没有责任要求他们也已死殉国。
士卒听了李本深的话,脸上不禁一喜,抱拳后飞快的转身,然后脚步飞快的下山,不多时,便将李元胤迎接上来。
李本深看见李元胤,却微微一愣,惊讶道:“怎么是你?”他遂即站起来,盯着李元胤道:“元伯好大的胆子,难道不怕我杀了你么?”
高杰与李成栋很亲密,像是兄弟,李本深是高杰的侄子,李元胤是李成栋的义子,两人在徐州时辈分差不多,所以有些交集,相互之间都认识。
王彦派李元胤过来,让李本深有些意外,不过却看出了王彦在招降上下了心思。
李元胤却笑道:“山下数万大军围困山顶,本镇有什么好怕。再说就算本深你不念旧情,也得为山上近万手下考虑,他们都有家人,你总不能让他们都陪我四死吧。”
李元胤声音豪迈,话音很大,原本周围只是围了一圈将校,现在士卒们都站起来,里里外外围了几圈。
李本深见士卒都看过,鼻子重重出了口气,沉声道:“你想怎么样?”
这个时候,李本深开不出什么条件,他也不想提什么条件。老实说,金国对他不错,这次大败已经让他心灰意冷,如果不是万余士卒,他可能不会让李元胤上来。
“监国念旧情,点我的将,让我一定要说服你归顺大明。”李元胤也不废话,自己在一旁的石头上坐下,然后说道:“眼下局势已然十分明朗,豪格仅率十余人逃到渭水北岸,我大明占据长安,夺取关中已成定局。现在山下兵马重重围困,你们根本无法逃脱,更不会有援兵过来,本深你不为自己想,也该为一万士卒想想。多的我不说,这是监国给你的信,我劝你归顺吧!”
李本深在一旁坐下,脸上一阵沉默,李元胤取出王彦的信交给他,继续道:“这是监国给你的信,只要你们归顺,士卒可以卸甲归乡,将领如果愿意继续从军,可去南京武学学习,然后分配各军。”
李元胤声音很大,他是故意说给所有人听,周围金军将士听了,不禁纷纷议论起来。有的人信,有的人却认为明朝不会那么好,但心被骗下山后,让他们去做苦役。
李本深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信,他展开一看,信的内容并没有说什么条件,因为这些李元胤会说,王彦写的是一些感慨。
王彦在信中说他曾也是徐州镇的一员,感叹着近十五年来,徐州镇分崩离析,他、李成栋、李元胤、还有李本深,因为种种原因,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这个大时代中飘荡,有的走对了路,有的则上了歧途。
如今天下即将一统,徐州镇各部也算历尽风雨,王彦希望十五年后,各部能够从新走到一起,不要在自相残杀,相互为敌……
李本深看完王彦的书信,不禁久久无语……
在李元胤招降李本深时,渭水南岸,一片人潮中,唐通身前同样来的一员明军使者,只是级别并不如李元胤高。
王彦派李元胤去招降李本深,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比较安全,把握很大,就算李本深不愿意投降,也不会杀李元胤,毕竟双方有旧,并非你死活的敌对关系。
王彦灭金,打的旗号虽然是扫平胡虏,但是两者之间的战争,其实是一场争霸战争,只要一方肯认输,那就完了,并不会像明与满清一样,进行报复性的屠杀,双方的仇恨没有那么深。
没有派级别更高的人去招降唐通,主要是这厮之前拒绝了明朝的招降,还害死了明朝的使者,张名振有些拿不准,所以只派了个信使。
“国公,明军怎么说!”唐通周围同样围了不少人,一名部将见唐通看着王彦的书信,脸色阴晴不定,忍不住开口问道。
唐通沉着脸,将书信递给身边副将,“楚王给出条件,保我们平安,不过需要举家迁往南京。”
“那不就是软禁么?”福将愕然道。
唐通脸上惨笑,“现在我们还有别的选择么?”
······
临潼大战结束,明金之间的胜负便分了出来,金国大势已去,已然成为事实。金国彻底丧失了争霸天下的可能,也就说跟随金国将没有政治前途,金国不在是一个人才能够施展抱负的舞台。
原本难以招降的金国官员,此时思想上都发生了动摇,没有多少人愿意跟着一个没有前途的政权,继续走下去。
当然有动摇的,便也有顽固不化的,明军在骊山和渭河南岸的招降比较顺利,但被困在泄湖的金将刘之复却拒绝投降,自刎之后,镇内的三千多残兵,才抬着他的尸体出来投降。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