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1254章 一触即发

第1254章 一触即发

    蒙古人以前攻城拔寨,往往都是用庞大的骑兵,冲过去骑射一波,以铺天盖地的箭雨来杀伤敌人,震慑敌军,但这一次却撞在铁板上了。

    其实随着火器的发展,火铳的射程和射速提高,骑射袭扰的战术,必然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火枪射两百步,骑弓的有效射程,普遍在七十步以内,火枪比骑弓的射程远太多,而排成三列的火枪手,形成的连续火力也比弓箭猛烈的多。

    这样射程不如人,连续性和威力不如人,骑兵绕着骑射,不是死催的给火枪手当靶子么?

    这时的骑兵除了直接突袭,尽快接近搏杀,包抄炮阵,以密集的阵型撞击敌军之外,骑射的威力可以说已经大大缩水了。

    城下骑兵连连栽倒,冲到一半的骑兵,仓皇的拔马撤回。

    吴克善看见突如其来的变故,大吃一惊,众人面面相觑,一脸懵逼。

    中原一战,长年为大清作战的蒙古八旗,大多覆灭在了孟津渡口。

    明军还没打到北京,北方剩下的蒙古兵便先逃回了草原。

    这也就是说,现在草原上的蒙古人,并没有多少人熟悉明军的战法,也不了解现在明军的兵器变化。

    同吴克善一样,他带来的大多数蒙古王公们,都是在草原享福的主,并不知道时代已然进步了。

    这也是游牧的悲哀,大约就是在这段时间内,曾经让东西方世界,感到颤抖的游牧民族,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内走向没落。

    这是时代和历史的滚滚向前,火器的兴起,注定游牧将要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父汗,一定是自生火铳!”吴克善的第三子弼尔塔哈尔忽然开口道。

    他奉命出使金国,在长安见识过着种火器。

    大清灭亡之后,一部分原来为清国效力的官员和细作,害怕明朝的亲算,逃入了金国,为金国带去了不少东西。

    清军占据北方,为满清效力的汉人不在少数,他们不可能出关去投寄人篱下的顺治,只能改投金国,躲避明朝的清算。

    比如自生火铳的图纸,就是傅上瑞之子傅有春带入金国,他甚至还说服了十多名工匠一前前往长安。

    傅有春为沾杆处做事,北京被明军攻占后,明军抄出了大量密探的资料,不过因为当时明朝内部政治动荡,所以抓捕不及时,让许多清廷细作逃入了金国。

    傅有春不仅逃去,年在南京活动的傅有年也丢了发展不错的商号,卷款逃入了金国。

    这些人的加入,实际上使得金国继承了部分清国的遗产。

    豪格能豪气的赠科尔沁五千杆鸟铳,也是因为金国的兵器,取得了突破,正逐步淘汰鸟铳。

    弼尔塔哈尔曾经在金国的兵器工坊内,看见了这种射速快,射程远的火铳,当时他便非常震惊,想要购买这种火器来装备科尔沁,但是金国也才刚生产不久,自己都没有装备,自然不会给科尔沁,不过豪格先赠送五千杆鸟铳,表示等以后多了,可以卖给他们一些。

    吴克善并不知道什么是自生火铳,不过骑射绕城的计划失败却是事实,现在骑兵绕城等于送死,他只能寒着脸,挥手道:“大军先扎营寨,打造器械,准备攻城!”

    他身后的弼尔塔哈尔闻令,忙挥手道:“退后下营!”

    当下四万五千蒙古大军,便开始在原野上扎营,无数白色的蒙古包开始出现在沈阳城外。

    蒙古人远来,并没有什么攻城器械,也没有攻城的火炮,不过蒙古人很快就砍伐树木,制造了许多登城梯、攻城锤和几十架投石机出来。

    出战不利,让吴克善谨慎起来,他对此战十分重视,目的是为了带着蒙古诸部在沈阳抢一波,让蒙古诸部对他有信心,今后能过好日子。

    他这次的主要目的是抢,然后掠夺人口。

    当然能占据辽河平原,自然是好事,如果占不住,明军起兵来夺,那他就退回草原,等来年大雪来领,明军不便行动时,他再来一波,值到明军不看袭扰,退出辽河平原。

    蒙古人的目的主要是掠夺,加上人口少。所以不能死太多人,因而吴克善尽量做到准备完善。

    正月十六,上元节刚过,城外蒙古大营内的号角声,便使得沈阳上空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谢迁等人来到城头,注视着蒙古军在大营内调动,片刻之后,三支大军便从营地内鱼贯而出。

    其中两支大概五千余众,往东西两面城墙而去,另外一支有一万多人,簇拥着器械,进攻城池北面。

    “看蒙古人兵力分布,应该是东西佯攻,北面主攻。”谢迁分析道:“他们留南面不攻,看来是想让我们主动放弃沈阳。”

    张家玉点点头,“吴克善在科尔沁称汗,他急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人心,稳定蒙古各部,但是他先错了对手,不该来惹大明,他想夺沈阳那是痴心妄想。”

    “我要是吴克善,肯定先稳住大明,然后再征伐不服的蒙古部落,统一蒙古之后,再与大明抗衡,但是他不从弱小的蒙古部落开始统一之业,却先来招惹我们大明朝,实在是死催的,愚蠢至极!”谢迁附和一句,然后挥手道:“击鼓备战!”

    他身后将领一抱拳,不多时,城上明军战鼓擂起,四千多明军,在城上迅速集结,一万民壮也进入了各自的位置。

    这一次明军准备的并不是很充分,城上没有重炮,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守城器械,不过火药和火器到十分充足,但好在蒙古人远道而来,器械也不多,而且他们也并不太善于攻城。

    谢迁觉得只要城内火器不消耗完,那守个把月应该没什么问题。

    城内的明军有一营外加四个司的兵力,有佛郎机等老炮七十余门。

    谢迁在南城只放一个司337人把守城门,东西两面各有五千蒙古兵进攻,则各方一部人马,有1012人把守,北城是蒙古人主攻的方向,有一万人从此进攻,所以放一部加一司的兵力,共计1349镇守,火炮有七成都布置在北城,剩下两个司674人,则作为预备队,随时支援城头,另外一万民壮将协助防守。

    此时就在明军于战鼓声中布置妥当之时,北城外,一万蒙古大军已在城外列好了大阵,大战已然一触即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