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末孤烟 > 第206章 饷 银

第206章 饷 银

    京城:

    位于乾清宫中的崇祯皇帝同样为银子发愁,他看罢洪承畴的奏疏对王承恩抱怨道:“朕何尝不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可是银子呢,数万大军,所耗费几何,他们就会伸手要钱,如今内库都快被掏空了。”

    潼关战后,闯贼各部受重创,崇祯令各部返回驻地,只留下孙传庭一部进山围剿,洪承畴屡次上书,要求全面会剿,皆被崇祯驳回,无他,朝廷没钱。

    朝廷缺钱,内库同样也缺钱,要不然堂堂皇帝也不会整日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各宫也是节衣缩食,甚至有些底层宫女太监活活被饿死。

    王承恩不敢接话头,他明白主子不容易,批阅奏章时经常抱怨几句发泄情绪。崇祯还为藩王时,师傅们常说阉党贪腐,败坏朝纲,自己刚一登基就将魏忠贤等铲除,满朝都是自诩忠君报国的东林党人,可是朝政没有如预期的变好,反而天下变得更乱,流民暴起,东虏入寇,朝廷年年入不敷出。

    崇祯想不明白,国朝定的税额与前朝各代相比,可以说是非常低,怎么就把农民逼得造反了呢。就拿田赋来说,三十多亩才收一石,环视天下,哪怕最贫瘠的土地,亩产最少都有一石多,高产田每亩甚至达到三到五石,国朝只是征收三十分之一而已。

    除了正税外,大明还征收杂税,包括加派和杂项,加派就是为了弥补正税征收过程中的损耗而额外收取的实物或货币,俗称火耗,现在每亩加到了的九厘银。杂项就是政府临时加入的征税项目,有榷关关税,典铺契税,民佃屯田,督抚军饷,捐助,盐引,芦课,役扣等。

    正税和杂税称为旧税,神宗时辽东用兵,加征“辽饷”,到崇祯三年加到每年五百二十万两,为剿灭乱贼,今年又开征“剿饷”,银三百三十余万两,这些称为新税,折合成粮,每亩也就增加一斗八合。百姓只需拿出不到一成的收成交给朝廷,何故到了吃不饱饭,冒着杀头的风险起来造反的地步了,崇祯归结于官员贪腐,杀了一批又一批贪官,可户部还是年年亏空。

    国朝初定天下时核定天下粮亩八亿多亩,征粮三千二百多万石,太祖体恤民力,只征二千九百多万石,定为章程,永不加派,这些粮分两次征,夏天麦子熟时征一次,称夏税,秋天再收一次稻子,称秋收,张居正改革后皆可改为货币,按照应交的粮食和当年粮价折算成钱,称为折色,折成铜币称折钱,折成大明宝钞叫做折钞,折成银子就是金花银,英宗以后,江南五省额定的四百多万石粮食折成一百万两银子入内帑,属于皇上的私房钱,其余各省折银三百余万两入户部太仓库。

    在正税之外,按各省田亩摊派辽饷和剿饷,合计五百二十万两。

    大明还有四亿多亩的军屯,这些田亩属于各地卫所军,由军户世代耕种,七成士兵耕种,养活三成守兵,可征银二百多万两。近年杂项里的所列名目越来越多,征银已经和粮税相当,每年七百多万两。

    按照正常来讲,大明每年应该有一千八百多万两的固定收入,可这些都是纸面上的,实际上户部根本就收不到这么多银子。鞑子破关,北直隶被抢掠一空,粮赋根本收不上来。闯贼献贼肆虐西北西南中原各府,朝廷蠲免了钱粮。就连江南财富之地也拖欠税款,今年四月浙江报称二十万辽饷解运,实际入太仓交割的只有四万。江南盐税也是很难足额收缴,天启元年阉党崔呈秀任淮阳巡抚时可以入太仓二百五十万两,可是到了崇祯年东林党李三接任,盐税跌至不足一百万两。

    如今收入内库和太仓的金花银合计不足五百万两。自打崇祯登基以来朝廷就缺钱,收上来的税越来越少,军费支出却年年暴增,仅辽东一镇每年就要四百多万两,西北剿贼花掉了三百多万两。此外官员俸禄一年要一百四十万两,养活各地藩王每年也要两百多万两银子。国库入不敷出,只好年年加派。

    崇祯自言自语道:“奴酋养兵十数万,难道就不缺银子吗?”

    其实崇祯也知道皇太极养兵还真不需要这么多银子,塞外民族比中原农耕民族的战争成本低很多。他们兵就是民,民就是兵,财富全靠抢掠。就如满清现在的八旗制度,平时务农,战时出征,根本没有军饷,出征时的武器盔甲马匹都需要自己准备,士兵的收入全靠因战功获得的缴获赏赐。

    王承恩道:“皇上圣明,扭转乾坤,如今四海平定,盛世再临。”

    崇祯嘴角微微一笑,李贼残部逃入深山老林,献贼就抚,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说道:“杨嗣昌果然有有学士之才,不负朕望。”

    圣上随口的一句话,传到外庭就变成了“杨兵部将入阁”。

    潼川州:

    赵胥北躺在床上,借着微弱的油灯光,一页页翻看着吴成报来的账单,他把账单蒙在脸上,哀叹一声道:“老天爷,掉点银子吧。”

    吴成书童出身,临战指挥,战场搏命并不擅长,几场仗打下来有点跟不上节奏,新编练勇时,吴成不再任武职,改为只掌管财账。当初练勇初创,缺人少将,一人多是身兼数职,摊子大了,需要招更多人手,事情多,千头万绪,当下赵最愁的就是缺银子这事。

    当初在罗泉镇招募练勇时饷银定为一两,每月发米五斗,后来增加到二两半。

    明初时卫所兵没有军饷,只发给兵丁全家人所需的“月粮”和出征打仗时的“行粮”,骑兵月粮二石,普通军丁月粮一石,有家口的发放盐二斤,无家室的减半盐一斤。马给豆三升,草料十五斤。

    后卫所兵不堪战,朝廷不限户籍征募兵丁,称营兵,发月银二两,布二匹,还给安家银五两,月粮甚至上调到二石。 m..coma

    大明的军饷比汉唐宋高出五成还多,可是到了现在,全都变成了只存在于典章和记忆里。从万历二十年开始,朝廷就没有足额发放过军饷,拖欠半年都是常事,加上各级官吏克扣,士兵拿到手的不足一成。兵士穷困潦倒,常常忍饥挨饿,饭都吃不饱谈何打仗。

    潼川练勇月银下降为一两,没有月粮,仍应募者云集,无他,赵胥北足额发放军饷,没有上官克扣。练勇家属还可以分到五十亩土地,兵丁阵亡或退役后归家属永久所有。

    多出的几千人没有军饷加上伙食费每月就需一万多两银子。火铳,盔甲,火炮,弹药统统需要打造和购买,又是几万两银子,赵胥北愁得直薅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