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纵横诸朝,吐槽皇帝竟然这个样 > 第九十二章 明朝两大特色

第九十二章 明朝两大特色

    “其实说刘伯温,他的才华毕竟是摆在那里的,能够几乎干掉方国珍的存在,这种人说到底也是极好的。

    最后只给他弄一个诚意伯,这一点其实还是挺恶心人的。

    可更加恶心的是什么呢,就在他封刘伯温伯爵之后的几个月,他就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赐。

    赏赐他告老还乡,这比诚意伯还要恶心。

    刘伯温作为一个谋臣,他最后得到了一个诚意伯也就罢了,可他最后得到这个解决,其实也不是不能理解。

    因为他好死不死的跟着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还想要继续折腾出来点事情。

    其实不管动不动历史呢,也知道朱元璋起家靠的是谁呢,是他老家小凤阳的那些兄弟们。

    说白了就是徐达,汤和,郭兴,还有招募的李善长和胡惟庸等人。

    这些人可以统称为淮西帮,毕竟按照地域上来说,他们都是老乡。

    而刘伯温是江浙沪包邮区出身的,是浙江的,他还有后面在和胡惟庸夺权的时候出现的杨宪等人都是出身浙江。

    所以他们也有一个小团体,叫做浙东派。

    最后两边人还互掐了起来,闹的是越来越难看,直接把事情闹到了朱元璋这里。

    而这个时候朱元璋刚刚准备彻底的出兵漠北,将元朝彻底的扑灭。

    这个时候作为淮西帮的徐达,汤和,还有和他们关系好的诸多大将,都是朱元璋所仰仗的那些人不说,李善长也是后勤的顶梁柱。

    这种时候,本就是出身淮西的朱元璋于情于理他都不能够帮着刘伯温。

    而且偏偏在这个时候,作为民间传说的玄学大师刘伯温,他翻车了,直接给了朱元璋一个天大的好理由。

    当初明朝初立,本就是百废待兴,那个时候天灾也不罕见,正巧有一次旱灾降临,这个时候朱元璋也是很发愁的。

    这老天爷的这个玩意他又能够有什么办法。

    只能问问底下人,有没有好主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在别人都闭嘴的时候,刘伯温嘚儿嘚儿的就跑出来了。

    给朱元璋说了一堆条件,告诉朱元璋,只要你这么做,这老天爷就会江夏甘霖。

    然后....半个月过去了,屁都没下来。

    最后直接就给他弄下去了,而回到家乡的刘伯温仍然还是有些怂的,毕竟他之前干的事情他也是知道的。

    李善长胡惟庸他们是个什么人他也是知道的,他也害怕自己走了之后,李善长和胡惟庸他们会在朱元璋面前给他使出来点绊子。

    所以他回到家乡之后老老实实,闭口不提自己的风光岁月,可仍然还是不放心,这哥们在几年之后风声过去了一些。

    他跑回京师了。

    关于这么一个操作呢,其实我也不知道该说是好是坏,只能说毕竟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还有锦衣卫这种组织,他活命的机会确实是挺大的。

    对于这件事情,史书的评价是回转京师,继续牵制淮西帮,而朱元璋对于这件事情肯定是知道的却也没有吭声。

    说明刘伯温在这一点上那还是很不错的。

    就这么晃荡了一阵子之后,他在1375年,也就是免职告老之后的第五年,成功因病去世了。

    到这个时候他已经活到了六十五岁,算不算善终咱们也不知道,但是咱们知道的是,刘伯温在大明的日子吧,其实算不上多么的愉快。

    而也因为他的生活轨迹和经历非常符合的几大特色之一,他就成功的被明朝《明朝英烈传》给大书特书了。

    毕竟,一个英明神武的主公朱元璋,一个大胡子壮汉莽夫胡大海,一个无所不能的军师,这里面也就是刘伯温算是合适。

    毕竟翻车了,也说明他涉及了玄学,而且最后还可以说他归隐山林什么什么的。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什么青史留名这对于一个人的知名度来说那其实没有什么卵用。

    真正想要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步,那还得抱紧了文学作品这条大粗腿。

    这才是真正的王道,而也就成为了和唐诗宋词元曲清文字齐名的一大特色。

    不得不说,只恨不能生在明初啊,那时候多好....

    当然了,提起明朝其实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不只是,或者就不是,而是另一个名字。

    宦官!

    毕竟明朝的宦官着实是有点牛了。

    能够叫得上名字的王振,汪直,刘瑾,冯保,魏忠贤等等等等,而且还是三宝太监郑和这种神鬼奇才的存在。

    当然,其实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吧郑和算作宦官,因为人家如果不是意外,他还是真不会自己给自己一刀。

    我更喜欢把他放在大将里面去。

    当然了,不仅仅名人特别多,这组织机构那也是相当的多。

    什么东厂西厂内行厂,干起事儿来果然很内行....

    这热闹到了百花齐放的地步,以至于后面的清朝看到这一幕脑瓜子就嗡嗡的,对于宦官的大力约束可以说是借鉴了明朝的这个大坑。

    直到晚清的李公公之前,并没有一个能够让人想起来的名字。

    什么小桌子小凳子小椅子啥的,咱也不知道是不是漱芳斋的。

    但是为什么明朝已经属于封建王朝的晚期了,有了之前的那么多经验和史书借鉴。

    他为什么还要去把宦官这个群体给提拔起来?

    其实这件事情并不是那么的难以理解,如果你不去从那影视剧情的主观上面去看,直接从史书上去看的话。

    便是和宦官最不对眼的文臣集团,都没有在这个原因上面瞎说八道。

    他们给了最合理的答案。

    那就是你看着明朝的宦官们一个两个拽的和二五八万一样,看着风光无限,实际上和其他的几个朝代的前辈相比,那实在是有些小巫见大巫,不够看的。

    而且他们风不风光全都取决于皇帝一个人,换而言之,他们起来很容易,弄死他们同样很容易。

    看似风光无限,其实和权力中枢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

    这也就是为什么崇祯上位就能直接干掉那九千岁魏忠贤,他们的权利只在一人。

    而明朝的皇帝,你可以说他们奇葩,你也可以说他们昏聩,但是他们个顶个的天赋那都是奇高无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