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爷爷是神罗皇帝 > 第四十五章 阿里帕夏和四十大盗(4)

第四十五章 阿里帕夏和四十大盗(4)

    觉得自己赚到了的,不只有奥地利。第二次土埃战争期间俄国外交大臣,聂谢尔罗德向沙皇提出放弃《温卡尔—伊思凯莱西条约》,以此改善英俄关系。

    沙皇尼古拉一世赞同了他的意见,并且要求他执行新的近东政策,和俄国最大的敌人英国结盟。

    俄国人表示愿意和英国一起解决近东危机,并且承诺不延长《温卡尔—伊思凯莱西条约》,帕麦斯顿自然没有理由拒绝。

    之后法国在宣示自己在近东的特权时,俄国联合英国成功的战胜了法国,将欧洲同盟变成了反法联盟。

    然而在短暂的蜜月期后,英国人一手炮制了《海峡公约》将波斯布鲁斯海峡置于国际共管之下,防止了任何一个列强单独控制海峡,进而控制君士坦丁堡和奥斯曼帝国的可能。

    俄国从18世纪起数次俄土战争中建立起的优势,变成了欧洲列强们的优势。此时的俄国就好像是一个无知的少女,在酒吧遇到了一个老流氓。

    少女觉得她们有关系了,老流氓却觉得尴尬了。

    俄国人对东方问题上,英俄的矛盾估计不足,同时得罪了法国又和奥地利关系产生了芥蒂。但此时的俄国依旧觉得自己很赚,成功的阻止了法国在近东宣示特权,还和英国拉上了关系。

    在俄国人眼中,只要英俄联手就能天下无敌,什么三皇同盟远远没有这个来的强大。只是在英国人眼中,俄国这个少女究竟算什么呢?

    奥斯曼人总算是报了第一次土埃战争的一箭之仇。把阿里这个叛徒和他的军队好好教训了一顿。法理上恢复了对埃及的统治。

    同时不但可以收到阿里帕夏个人的岁币(40万英镑),还获得了从埃及赋税中抽层的权利。每年埃及政府征收的税款必须要上缴其中的25%,给奥斯曼苏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奥斯曼帝国的财政收入。

    阿里被打压后,奥斯曼帝国维持了他的大国体面。《海峡公约》之后更是维持了10年的和平发展时期,获得了苟延残喘的机会。

    并且从受制于俄国到受制于欧洲列强的转变,也让奥斯曼人找到了新的机会,即玩弄国家间的利益关系,为自己谋得一线生机。

    奥斯曼人更是收回了之前失去的叙利亚等地区,让人获得了一种虚假的中兴之象。奥斯曼人觉得自己也很赚。

    而真正的赢家是英国人,先是把法国排除在外削弱他在近东的影响力,同时从奥地利手上夺得了这次近东危机的领导权增强了自身影响力。

    使俄国人放弃了《温卡尔—伊思凯莱西条约》,并且利用《海峡公约》把俄国对海峡的独霸权变成了国际共管,让几代沙皇的努力白费。之后的克里米亚战争更是让俄国丢掉了欧洲宪兵的称号,成为了欧洲的笑柄。

    英国人在近东成功渗透到埃及、叙利亚的经济和政治中,并且为英国的纺织业谋得了一块新的原料产地。这样就确保了,英国纺织业原料来源的安全,不再只依赖北美棉花进口。

    阿里帕夏一生奋斗的成果,就这样被强盗们瓜分殆尽。1844年埃及的债务已经到达8000万法郎,阿里帕夏疯狂的砸烂了他能见到的一切器具。长达六天的时间,他的愤怒迟迟没有平息,最后昏厥在自己的宫殿里。

    当1848年,奥地利和整个欧洲都爆发粮食危机时埃及人拿着钱却买不到任何东西。饥饿的人群想起了这位曾经的领袖,而此时的阿里帕夏已经神志不清无法再为他的国家出力了。

    而埃及的收入已经不能偿还债务的利息了,国家面临破产最终在1882年被英国军队占领,阿里帕夏最后的遗产也被英国人夺走了。

    有人说“阿里建造了一座宫殿,但毁掉的确是整个埃及。”(埃及谚语)。

    其实阿里帕夏面对这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改革从效果上看是很成功的,打的过去的宗主国奥斯曼帝国割地求和。

    但是他在外交上是失败的,毫无节制的扩张破坏西方列强在近东的利益,最终引起了西方列强的厌恶和恐惧。最后被列强们的坚船利炮教做人,政治经济利益更是被列强瓜分殆尽。

    弗兰茨在红海到地中海陆地上最短的地方上画了一个圈。

    “也不知道,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它能付出多大的代价。”弗兰茨面上的表情似笑非笑,他坐在书房之中身边到处都是送来的资料。

    一旁是一边吃着棒棒糖,一边帮忙算账的莎拉。莎拉已经给棒棒糖研究出了很多新的吃法,如舔、转、含、咬不再是想法子先把糖用锤子敲下来的外行人了。

    卡尔大公家族产业的账本居然要用马车拉,也难怪他手下的人不把他这位大公当回事了。

    比如卡尔大公在布拉格的一家饭店,一年居然消耗了26筐胡椒粉。相当于一年用掉了1500公斤胡椒粉,他们在干嘛?在做胡椒炸弹吗?也不怕呛死。

    派人查到了供货商,居然是饭店负责人的小舅子。

    除此之外卡尔大公还有五家规模都差不多炼铁厂,都是一座铸铁厂,一个机械加工车间,配上三台车床和钻床,以及六台刨床、螺栓车床和冲压机。

    都是从自家的煤矿、铁矿里开采原料。产量相差无几,但是利润却是天差地别。收入最高的一家每年可以给大公提供42万盾的收益,最差的一家每年只能上缴8万盾的收益。

    同样在摩拉维亚的耕地,卡尔大公的庄园与塔菲家的庄园很近。面积上卡尔大公家的耕地还要更大一点,但是账本上记录的收成只有塔菲家的一半多一点。

    弗兰茨想起了那大,颇具威严的老者。揉了揉眉心,一个人自言自语“看起来也不是很聪明的样子,但这样还没把家败完,这家底可真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