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年——1123年宋金签海上之盟夹击辽国。宋军伐辽失败。金军灭辽。宋朝以岁币换取金人归还燕京六州。
阿骨打率军杀奔辽国的上京(内蒙巴林左旗林东镇)。
辽国有五个都城:上京、中京(内蒙古宁城县)、东京、南京(北京市)、西京(山西大同)。其中上京是首都,其他都是陪都。
天祚帝当时住在中京,正在附近山中打猎。
金兵杀到上京。这时宋朝的使者赵良嗣也来到上京。
赵良嗣原名马植,是生活在辽国的汉人。当年童贯曾作为宋朝的使臣出使辽国,结识了在辽国任职的马植。马植随童贯回国,并由童贯推荐给宋徽宗。马植献计,建议宋金联手灭辽。宋徽宗对马植的计策非常满意,赐名赵良嗣。赵良嗣此番作为宋朝的使节拿着宋徽宗的亲笔信来找阿骨打商谈结盟的事。
阿骨打对赵良嗣讲,你等我攻下上京再谈合作的事。我让你看看我是怎么用兵的。
阿骨打亲自指挥攻城。金兵蜂拥而上,不到半天功夫就攻破上京的外城。
辽将原本以为上京城墙高大固若金汤,固守待援一点问题没有,没想到在金兵强大攻击力面前城池如纸糊的一般一击便破。辽将信心崩溃,献城投降。
打下上京,阿骨打开始跟赵良嗣谈判。两人达成协议:宋金来年同时出兵进攻辽国。灭掉辽国之后,宋朝尚未收复的燕云十四州归宋朝所有。宋朝把原来给辽国的进贡转给金国。
这个协议被称作海上之盟。之所以称作海上之盟是因为宋金两国的使者通过海路来往。原本赵良嗣称盟约为宋金盟约,但是金人不干,不同意宋朝在前金国在后。赵良嗣也不愿意称之为金宋盟约,于是顺口起了个海上之盟的名字。
赵良嗣带着海上之盟回国交差。宋徽宗对盟约很满意。不过当时国内出现方腊之乱,宋徽宗暂时无暇考虑伐辽之事。他安排童贯先去平定了方腊之乱。
方腊是浙江的漆园主。他是明教中人。明教又名摩尼教,来自波斯,在唐代传入中国,假托佛教在中国传播。方腊算不算明教教主不得而知,至少是一个分舵的舵主。他不满贪官污吏的盘剥,借助明教聚众起义。“诱胁良民为兵,不旬日,聚众至数万”。“凡贼兵所至,得官,必断脔支体,探其肺肠,或熬以膏油,丛镝乱射,备尽楚毒,以偿积怨”。
方腊宣称要用十年的时间推翻暴政,救百姓黎民于水火。起兵后,各地明教教徒纷纷响应。起义军最多时达几十万人。这种声势不可能不引起宋徽宗的重视。
宋徽宗“乃罢北伐之议”,让童贯率领十几万官军前去平定。
据野史说宋江也参加了平乱之战。正史也提及有人上书朝廷建议招抚宋江,让他戴罪立功去打方腊。但宋江投降后就没了下文,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去讨方腊。即使去了肯定也不会是主帅。《水浒传》宋江率梁山好汉讨方腊的情节于史无据。
方腊的军队连盔甲都没有,跟官军对阵不是对手。但毕竟人多面广,童贯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把方腊之乱平定。
“腊之乱,凡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所掠妇女,自贼洞逃出,裸而缢于林中者,相望百馀里”。
方腊打着拯救黎民百姓的名义起兵,结果遭殃的也是百姓。以起义冠名方腊难以服人。
童贯在平乱期间了解到百姓之所以参与变乱,“困花石之扰”是一个重要原因。于是他以皇帝罪己诏的名义宣布停运花石纲。“吴民大悦”。这个维稳措施对方腊之乱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对平乱肯定是有帮助的。不过宋徽宗得知童贯替自己下罪己诏并不是很开心。但童贯得胜而归,宋徽宗也不好说什么。他封童贯为太师、楚国公。
打完方腊,北伐重新被提上日程。但此时宋徽宗已有反悔之意。
首先,辽国实力犹存,并且已经风闻宋金海上之盟。宋徽宗担心辽国报复,不敢履行海上之盟。其次,金国拒绝归还云中之地。
海上之盟到底有没有涉及云中之地至今是个谜。宋徽宗的本意是收回石敬瑭割让辽国的燕云十六州,但他在亲笔信里语焉不详,只含糊地说“以燕京一带本汉旧地,约夹攻契丹,取之。”据说赵良嗣在跟阿骨打谈判时把宋徽宗的意思解释清楚了,也就是包含云中等州,但是没有落实到文字上面。后来宋朝发现问题要求落实到文字上,但金国只答应归还“燕京七州,而不许云中”。
有这么一个差头,宋徽宗不想再跟金国合作伐辽。
1122年,金国重启攻势,攻陷了辽国的中京。
先前金兵攻克了上京(内蒙赤峰巴林左旗)。上京是辽人的老家。上京沦陷对辽人的士气打击颇大。辽人已有亡国之忧。
天祚帝逃到南京(北京)。他不思进取,没有设法收拾已经一片狼藉的军政却依然有心情去打猎游乐。辽人对他深感失望。
辽国贵族再次谋立新帝,打算让天祚帝的儿子提前即位,让天祚帝去做太上皇。但是谋划未成就泄露了消息,天祚帝大开杀戒作为报复。参与谋划或被天祚帝怀疑参与谋划的人不是被杀就是逃走投降了金国。内乱使辽国离心离德军心涣散。 m..coma
阿骨打得知这一情况立即率军再打辽国,一气打到中京。辽军全无斗志,不战自溃。金兵随即又杀奔辽国的南京。
天祚帝见势不妙畏敌而逃,放弃东北逃往西京(山西太原)。他临走时对手下讲:金人不可能远离巢穴三千里打到西京去。即便他们打到西京,我向西可投外甥之国西夏,向南可投兄弟之国宋朝,仍不失一生富贵。
天祚帝的话传开,辽国军民对他彻底失望。哪有一国之君弃国家于不顾,只考虑自己安危富贵的?
等他走后,留守东北的辽国大臣拥立天祚帝的堂叔耶律淳为帝,废天祚帝为王。历史称耶律淳的政权为北辽。
金兵直取南京是为了实施斩首行动,擒贼先擒王,得知天祚帝西逃山西也掉头西进。天祚帝以为金兵不会远离巢穴,结果失算了。他跑到哪,金兵就追到哪。山西的地盘全丢不说,西京也没了。天祚帝没按原先计划逃到西夏或宋朝,而是北逃夹山。夹山在蒙古的大青山附近。他隐身的地方非常隐蔽,据说只有辽国宗室的少数人知道。金兵一时不知天祚帝的去向,只得暂时驻足山西。
辽国五京已经被金人拿下三京。辽国显然大势已去。
宋徽宗决定履行海上之盟,北伐辽国,收复燕云之地。
北辽皇帝耶律淳即位后一面向金国请和,一面跟宋朝结好。他向宋徽宗表示愿意跟宋朝友好相处,不再要宋朝的“岁币”。但宋朝此时已整军北上,准备和金兵夹击北辽,对北辽的示好根本不屑一顾。
北伐的统帅依然是童贯。童贯率领二十万大军北上伐辽。
童贯兵分两路夹攻幽州。但这两路部队竟然全部大败而回。辽军惧怕金兵可不怕宋军。虽然辽军已经被金兵打得半残,但半残之躯竟也能让宋军无法招架。
辽军虽然取胜,但没有乘胜追击。耶律淳病死了,辽人立天祚帝的次子为帝,北辽的政局又发生动荡。汉人和奚人受到辽人的猜忌和排挤,不愿再给辽人卖命。
易州的汉人守将和涿州的奚人守将先后向宋朝献城投降。宋军白捡了两座城池。
正在山西搜捕天祚帝的阿骨打听说宋军北上,担心宋军灭了北辽抢占东北。他留下少数部队继续追捕天祚帝,率主力返回东北准备跟宋军夹击北辽。
童贯得知金兵来了,恢复了信心,再次出兵跟辽军交战。结果,宋军依然是大败而回。辽人或赋诗或编歌,讥讽宋军的无能。
宋军一败再败,将可怜的军事实力在金国面前暴露无余。
金兵向北辽发起进攻。辽军在居庸关布下重兵防守。结果倒霉的辽军遇到地震,地动山摇,山崖崩塌,被砸死的辽军不计其数。金兵不战而胜。
辽人认为这是老天要灭辽国,再打也没什么意思了。燕京(北京)举城投降。
自此辽国的五个都城都被金国占领。辽国只剩下漠南一些地盘和在那里东躲西藏打游击的天祚帝。
宋朝派赵良嗣去向金国讨要燕云十四州。阿骨打嗤之以鼻:我们在和辽军作战的时候,你们在哪呢?燕京是我们打下来的,凭什么给你们啊?
赵良嗣说,我们好歹也是出兵打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咱们既然签了协议就应该照协议执行。
经过漫长的谈判,阿骨打勉强同意把燕京及所属六州还给宋朝,但要求宋朝增加岁币作为补偿。至于山西云州及所属各州,因为金军需要驻扎在那里搜捕天祚帝,所以暂不归还。
宋徽宗派童贯去接收燕京。“燕之金帛、子女、职官、民户,为金人席卷而东,损岁币数百万,所得者空城而已”。
童贯收回六州。消息传回国内后举国欢庆。虽然只有六座空城,但毕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成果。
当年宋神宗有言在先,有能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封王。童贯收回了燕,以此功被封为郡王。
宦官封王,之前只出现过一次,那就是唐朝时的李辅国。唐代宗要杀李辅国,明升暗降解除了他的兵权,封王不过是个幌子。宋徽宗封王则是实实在在要奖励童贯,将收复燕京归功于童贯。
实际上童贯北伐屡战屡败。如果硬说功劳,涿州、易州举城投降算是童贯统战工作做得好。收复两城之功抵两次战役兵败之罪,能功罪相抵也就不错了,封王有点太过。
宋徽宗封赏所谓有功将士也掩盖了宋军战斗力问题。被金兵打得丢盔卸甲抱头鼠窜的辽军打得宋军丢盔卸甲抱头鼠窜,说明宋军的战斗力差到了什么程度!宋朝君臣没人总结兵败原因,探讨解决办法,盲目欢庆收复燕京的胜利。
燕京是人家金国打下来的不是宋朝打下来的,是宋朝花钱买回来的,有什么值得庆祝的?并且宋徽宗他们不知道,金人只不过是不想在没有抓到辽国皇帝前横生枝节,先扔个鸡肋把宋朝稳住而已。
赵良嗣出使金国回来就对人讲,宋金的和平最多能保持三年。
阿骨打也对自己人讲过,不过两三年,我就会把燕京夺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