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4年——804年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宦官之乱也逐渐兴起。
吐蕃势衰,外患基本解决,现在让唐德宗发愁的是藩镇问题。
李泌在世时,陕州都知兵马使达奚抱晖毒死节度使,控制了军队,上书唐德宗要求担任节度使。唐德宗向李泌请教。李泌相信陕州将士们不会跟随达奚抱晖叛乱,自告奋勇孤身进入陕州。他进城之后去跟达奚抱晖谈判,以保他全家性命为条件说服他离开陕州。达奚抱晖被他说服,带着家属离开陕州。李泌没费一兵一枪便解决了陕州之乱。
不过李泌没能帮助唐德宗解决全国的藩镇之乱。因为在那时解决吐蕃之患是当务之急,藩镇之乱暂时无暇顾及。
李泌死后,吐蕃之患不再是问题,藩镇之乱却愈演愈烈。
平卢节度使李纳死后,他的儿子李师古接任了节度使一职。成德节度使王武俊欺负李师古年少,出兵进攻平卢,打算趁机吞并平卢军。唐德宗派人去调停,止息干戈。恰好王武俊营中失火,王武俊认为不吉利,于是卖唐德宗一个面子停战回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幽州又爆发内战。
幽州节度使朱滔死后,他的表弟刘怦继任节度使。但刘怦没福,接任节度使不久就死了。刘怦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刘济和刘澭[yōng]展开夺位大战。弟弟刘澭战败,率领一千多士兵和一万多人口逃往京城。唐德宗缺兵少将,欢迎刘澭来投,任命刘澭为秦州刺史。
唐德宗现在跟河北四镇的关系就像联合国跟成员国的关系一样,只是名义上的领导。河北四镇借“四镇之乱”巩固了割据之势,成为独立王国。四镇拥有首脑选举、宣战、国防、外交等一个独立国家拥有的一切权力。无广告网am~w~w.
唐德宗在罪己诏中承诺恢复旧例,承认节度使世袭合法。让谁做节度使成了藩镇的“内政”。唐德宗不能干涉人家的内政,只负责做个备案手续。管你节度使之位是继承的还是偷的抢的,我一律承认。
魏博节度使田悦被田承嗣的儿子田绪谋杀。田绪自立为帅。唐德宗封他为魏博节度使予以承认。田绪死后,他的儿子田季安被将士们推举为留后。虽然田季安才15岁,还是个孩子,唐德宗也予以承认。
淮西借藩镇之乱成为第五个拥有高度自治权的藩镇。
李希烈在四镇之乱时称帝被部将陈仙奇所杀。陈仙奇因功被唐德宗封为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的部将吴少诚杀了陈仙奇给李希烈报仇,自任淮西留后。像这种杀了唐朝的功臣给唐朝的罪人报仇的人,唐德宗也闭着眼睛封他为淮西留后。
唐德宗武力削藩失败,只能以妥协安抚求得暂时的安定。只要你们别再造反,怎么着都行。
唐德宗为了笼络或者说巴结各大藩镇,跟各大藩镇攀亲家,把自己的女儿、妹妹嫁过去和亲。他的二女儿嫁给了王武俊的儿子,三女儿嫁给了张孝忠的儿子,十妹嫁给了田绪。
唐德宗对外也和亲,对内也和亲,可苦了那帮公主们。
他对藩镇割据的百般姑息迁就吸引更多的藩镇谋求自治权。
宣武(河南开封一带)节度使刘玄佐死了。唐德宗任命了新的节度使。但新节度使还没有到任,刘玄佐的女婿和亲兵强行拥戴刘玄佐的儿子刘士宁为节度使。哗变士兵杀了县令,驱逐了行军司马(相当于参谋长),将监军扣为人质,要求唐德宗改封刘士宁为节度使。唐德宗担心哗变升级为叛变,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但是刘士宁不能服众。都知兵马使(军队总管)李万荣发动兵变驱逐了刘士宁,上表请封节度使。唐德宗虽觉不妥,但犹豫再三之后还是封李万荣为留后,让他暂时代理节度使。后来军中发生叛乱,李万荣铁腕镇压,完全控制了军队。唐德宗顺水推舟,正式任命李万荣为节度使。
唐德宗对宣武镇的处理影响很坏。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去世后,他的儿子李缄也想效仿宣武强行接任节度使。但李缄不能服众。以步军都虞候(步军将领)王延贵为首的将领们拒绝为他对抗朝廷。李缄只好逃走。唐德宗任命王延贵为留后。
昭义的行军司马兼洺州刺史元谊不服,举兵叛乱。
王延贵率军进攻洺州。
王延贵跟元谊的洺州大战进行了将近两年。元谊的军队是昭义的精锐部队,战斗力非常强。并且洺州城有宽阔的护城河保护,很难靠近。
王延贵曾利用河水结冰的机会派军踏冰过河杀至城下。没想到打到天黑也没能攻克城池,收兵的时候发现冰化了,回不去了。元谊趁机出城反攻,大败王延贵。此战,攻城部队死伤大半。
第二年,元谊寡不敌众,弃城逃往魏博。田绪将他们收留。唐德宗不敢招惹魏博,只得听之任之。
796年,李万荣得了重病,昏迷不醒。唐德宗趁机任命忠于朝廷的将领刘沐为行军司马,接管宣武军。
李万荣的儿子李乃企图接任节度使,挑动军队哗变,驱逐刘沐,杀了不支持自己的将领。
德宗派来的监军俱文珍秘密联络宣武将领邓惟恭,让邓惟恭设法除掉李乃。邓惟恭于是派兵突袭李乃住处,把李乃捉住后连夜押往京城。哗变士兵没了幕后黑手再也闹不下去了。
唐德宗任命洛阳留守董晋兼任宣武节度使,让他速去宣武控制住局势。
邓惟恭以为自己有平乱之功,是节度使的不二人选,得知唐德宗任命董晋为节度使非常失望。
董晋怕他作乱,极力安抚,给他升职加薪,多加赏赐。但邓惟恭怨恨难平,秘密联络将士准备作乱。董晋一直在暗中监视着邓惟恭,探得消息后迅速出手将乱党一网打尽全部处斩。
董晋很有手腕,软硬兼施稳定住宣武局势。
799年,董晋去世。唐德宗任命行军司马陆长源为宣武节度使。
陆长源非常严厉,平日里不受将士们喜欢。他跟随董晋空降宣武军担任行军司马,看不惯宣武军军纪涣散,一上任便制定了很多严肃军纪的制度。董晋以稳定为大局,见将士们对严肃军纪有抵触情绪便把陆长源出台的制度一一取消了。陆长源上任节度使后又把这些制度搬出来,决意改掉军中桀骜不驯的坏毛病。
有人建议他按照惯例新官上任要赏赐将士以示同喜同贺,但被他断然拒绝。他说我为什么要学河北那些贼人靠收买人心来做节度使?
按照惯例,节度使死了,全军都要穿白衣。陆长源把钱发下去让大家自行买布做衣。很多士兵拿了钱去买盐,贴补家用。判官(副官)孟叔度于是提高盐价,从中大赚一把。
陆长源刻薄寡恩最终激怒士兵。宣武军爆发哗变。哗变士兵杀了陆长源和孟叔度,把他们千刀万剐吃肉喝血。
所幸监军俱文珍应对得当,把宣武军德高望重的老将刘全谅找来代理军务。哗变士兵卖刘全谅的面子,逐渐安定下来。唐德宗不敢再节外生枝,顺水推舟任命刘全谅为宣武节度使。
宣武和昭义先后出现内讧使淮西节度使吴少诚对朝廷少了畏惧之心。在淮西军周边,实力最强的藩镇就是昭义军和宣武军。这两镇出现内乱刺激了吴少诚趁机扩张的野心。
吴少诚这些年一直在扩张,只不过规模较小,三十里、五十里地侵占别的藩镇的土地。唐德宗一直在忍让,不愿跟他翻脸。
吴少诚趁宣武内乱出兵袭击唐州(河南驻马店泌阳县),掠走一千多百姓。
恰巧这时,昭义节度使王延贵、陈许(河南南部)节度使曲环先后去世。吴少诚野心膨胀,打算趁机吞并陈许。
吴少诚出兵进攻临颍(河南漯河临颍县)。陈州(河南周口淮阳区)刺史上官涚[shuì]主动出兵救援临颍,但被吴少诚击败。唐德宗任命上官涚为陈许节度使,让他调度陈许军队抵抗吴少诚。
上官涚接到任命便去许州(河南许昌)上任。吴少诚得到消息派兵包围了许州。
唐德宗什么都能忍,这个可忍不了。他百般忍耐是为了让藩镇别再挑起内战。但吴少诚已经开战了,他也不能任人宰割。唐德宗组织军队讨伐吴少诚。
但是各路应招而来的军队没有统一指挥,谁也不肯当出头鸟,到淮西点个卯也就散了。
唐德宗大发雷霆,来年组织兵马再战。诸侯联军在唐德宗的督促下倒是跟吴少诚打了一仗,但也只是上去比划两下就败退而走。
唐德宗知道再发脾气也没有用,必须想办法解决军队统一指挥问题。他决定设一个招讨使(负责招降讨叛的钦差大臣),把从各地征调的军队全交给招讨使统一指挥。
唐德宗本来不愿意这么做。在经历李怀光叛乱后,他对把大部队指挥权交给一个将领顾虑重重。他把禁军交给宦官管理,并且让宦官去各地担任监军监视节度使的军队。
唐德宗信任宦官。但是他也知道久居深宫的宦官不懂军事,指挥作战勉为其难。于是他折中了一下,让宦官给他推荐一个靠得住的将领,然后让宦官做监军跟着这个将领一起上战场。
宦官推荐了夏绥(在陕北)节度使韩全义。韩全义原是神策军将领,后来外派做了节度使。宦官认为这个人知根知底靠得住。于是唐德宗便任命韩全义为招讨使。
韩全义出身行伍,但是从来没指挥过作战,是靠贿赂宦官做了神策军的将军。后来外派做了节度使,遇到军中哗变,弃军而逃。是他的部将出面为他平息了叛乱。他胆小懦弱治军无方,将士们都看不起他。他唯一的优点就是忠心。
宦官推荐他做招讨使也是因为他跟宦官的关系好,听宦官的话。
韩全义率领十七路诸侯来战吴少诚。
他对宦官监军言听计从。各军的宦官监军坐在他的大帐中讨论作战计划,叽叽喳喳,七嘴八舌。作战计划迟迟不能制定。各路军队就在前线干等着。
韩全义和宦官监军们从4月讨论到5月也没讨论出个眉目。天气逐渐炎热,来自各地的士兵不适应淮西湿热天气,很多士兵水土不服得了瘟疫,韩全义和宦官监军也不知道抚恤。军队士气涣散,斗志低迷。
吴少诚得知这个情况主动发起进攻。韩全义也顾不上讨论什么作战计划了,仓促应战。他的军队还没排好阵型,吴军已经乌压压冲过来了。士兵们见状扭头就跑。韩全义也跟着跑。吴军一路追杀将官军驱散。
官军又一次大败而回。韩全义因为有宦官帮他说话并没受到任何处分,回去继续做他的节度使。
吴少诚虽然取胜但是担心唐德宗没完没了派军队来打,于是放弃陈许,撤回军队。他暗中给宦官监军送去财物贿赂他们替自己说情。
唐德宗有些气馁也有些无奈,借口吴少诚已经纠正了错误宣布赦免吴少诚。
再次受挫的唐德宗心底哇凉哇凉的。我现在连一个藩镇都对付不了,要是一堆都反了可咋整?他对藩镇心生畏惧,再不敢动武力解决的念头,从此一味姑息,苟且偷安。
不管哪个藩镇节度使出缺,唐德宗先要听将士们的意见。将士们拥戴谁,他就任命谁为新的节度使。后来索性让使者拿着任命状去藩镇,“但军士所附者即授”。他让将士们自行推举,推举谁,诏书就归谁。他这样做倒是发扬了民主,但使得藩镇的独立倾向越发明显。
军队将领为了讨好军队想方设法提高军队待遇。但是军队待遇上去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下来了。老百姓遭到军队更严重的搜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