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和隋炀帝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不妨做个比较。
首先,两人都出身于前朝豪门贵族。隋炀帝家被封随国公,唐太宗家是唐国公,都是公爵。俩人的父亲都是新王朝的开国皇帝。俩人不但是G二代还是帝二代。
隋炀帝的妈和唐太宗的奶奶是亲姊妹、突厥独孤氏。论起来隋炀帝是唐太宗的表叔。他们都有鲜卑血统,或者说是混血儿。
俩人都能文能武。论诗文,文坛上有他们的一席之地。论武功,两人都是年纪青青就统领大军南征北战,为父亲打下一片江山。
细比较之下,隋炀帝的文才略胜唐太宗一筹。隋炀帝的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而唐太宗的诗用词华丽、四平八稳,但缺少那么点韵味。唐太宗的武功略胜隋炀帝一筹。他身经百战、百战百胜并且总是冲在战斗的第一线。而隋炀帝属于运筹帷幄式的统帅,也就是坐在大帐里拍板,把冲锋陷阵的事交给别人去做。
隋炀帝十三岁就当上大将军,那是因为父亲做了皇帝。他真正领军打仗是在他20岁的时候,率军攻占了南朝陈国,统一了中国。
唐太宗十六岁参军。时值隋炀帝被突厥人围困在雁门关,唐太宗作为一名下级军官随队去救隋炀帝,用疑兵计吓退突厥。唐太宗在20岁的时候已经身经百战。初唐六大战役他指挥了四个,期间参加过的战斗不计其数。战死的六匹坐骑就是唐太宗出生入死的最好证明。
俩人在称帝前都参加过抗击突厥的战争,可以被称作民族英雄。称帝后开疆扩土,使周边邻国臣服于中国。隋炀帝被蛮族尊为“圣人可汗”。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俩人都打过高句丽,但不幸的是,都在那里栽了跟头,无功而返。
两人在家排行都是老二。本来没有继承权的他们靠巧取豪夺取代老大做上太子。
隋炀帝是巧取,秀自己优秀的一面,彰显哥哥的缺点。隋文帝夫妇看重私生活。隋炀帝便把美妾藏起来,把美妾怀的孩子“能打的打下来,能流的流出来,就是不能生出来!”隋炀帝为当上太子杀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为了坐稳皇位,他也干过弑兄杀弟的勾当。
唐太宗是豪夺,亲手杀了自己哥哥和弟弟。为了斩草除根,他还将他们的子女包括刚出生的婴儿也一并杀死。他们妻妾有姿色的被唐太宗占为己有。
俩人由太子转皇帝时都有夺位的传闻。天才一秒钟就记住:(
据说隋炀帝在隋文帝病重卧床时调戏隋文帝的妃子。隋文帝知道后大怒,要废了隋炀帝。隋炀帝于是派人闷死了隋文帝。
唐高祖宣布禅位据说也是唐太宗逼宫的结果。尉迟敬德全副武装带队入宫扬言护驾,无非是武力逼宫而已。没有圣旨武力闯宫,这个行为本身就是谋反,现在叫武装政变。
两人即位后都是很有作为的皇帝。隋炀帝修驰道、大运河,征西域、高句丽,大搞基础建设和开疆扩土。唐太宗的主要事迹是治国安邦,使国家由乱世转为治世,并且为日后进入盛世打下基础。
只是唐太宗的有为使他成为一代明君。而隋炀帝的有为却使他成为著名的暴君。
唐朝诗人皮日休在凭吊大运河时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也就是说,修大运河罪在当代、功在千秋。如果没有乘龙舟南巡那些虚头巴脑的事,隋炀帝单凭开凿大运河这件功劳,能和大禹有一比。
隋炀帝太想有所作为了,急功近利致使役民过重引起民怨。
唐太宗以无为换有为,爱惜民力,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戒奢从简。他宽仁节俭、注重民生的施政方针使他获得很高的民众支持率。他广施仁政,心存百姓,“以百姓之心为心”,所构建的和谐社会被后世向往。
相对于唐太宗“以百姓之心为心”,隋炀帝“不以民为意”。对待百姓的态度是唐太宗和隋炀帝的最大区别。
百姓在唐太宗心里的份量很重。
针对唐高祖封王太多,唐太宗跟大臣们在讨论此事说过一句很有水平的话:“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意思是:我做为天子,是要养护百姓的,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
一个封建帝王能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是很了不起的。
针对社会治安问题,唐太宗也说过一段话:“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这段话很长,但值得占用一些篇幅。这段话阐述了唐太宗对君、国、民三者关系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剥削百姓来奉养君主,如同割自己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了但国家亡了。所以君主需要担心的不是外患而是内忧。欲望多则花费大,花费大则赋税重,赋税重则百姓愁,百姓愁则国家危,国家危则皇位不保。我常常想到这些,所以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唐太宗注意克制自己的欲望,尽量不去打搅百姓的生产、生活。
类似的话唐太宗还对自己的太子讲过:“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反复强调人民的重要性。忽视百姓疾苦就是忽视自己的安危。
而隋炀帝呢,把百姓视为可以任意挥霍的私有财产,结果最终挥霍的是自己的江山和性命。
隋炀帝修了很多宫殿为自己享受,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洛阳宫。他的吃穿用度包括交通工具都极尽奢华。
唐太宗打下洛阳后拆毁了洛阳宫,希望以此警示大家吸取隋炀帝因奢亡国的教训。
唐太宗患有气疾(呼吸道疾病),忌潮湿阴冷。而旧宫殿地势低、潮气大,夏天闷热,冬天阴冷。群臣建议修个新宫殿被唐太宗拒绝。唐太宗轻易不愿征发徭役。
后来财政逐渐宽裕,唐太宗也修了一些宫殿,比如让人修复了洛阳宫。他修洛阳宫是考虑到洛阳居于中国的中心,四方朝贡距离相同,“意欲便民”而非贪图个人享受。修造过程中,主管大臣“凿池筑山,雕饰华靡”。唐太宗知道后马上罢免了那个大臣,把他搞得那些装饰的东西毁掉。
洛阳遭受水灾,很多百姓的房屋倒塌。部分宫室也出现损坏。唐太宗下令把准备修宫室的建筑材料全部送给遭灾群众。他说宫室简单修缮一下就能居住。
隋炀帝出巡怎么豪华铺张就怎么来。他喜欢大场面,游个园子都让3000宫女随行。
唐太宗出去视察不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也不为虚名出巡。多次有人建议他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唐太宗始终不同意。
唐太宗认为没必要留那么多宫女伺候,够打扫庭院拾掇房间就行了。其他都可以放出去任凭她们结婚生子。
唐太宗相对于隋炀帝没有好大喜功的毛病,不干那些劳民伤财只为一个面子的事。
隋炀帝三打高句丽仅仅是为了逼高句丽向他表示恭顺。
唐太宗也遇到过类似事情,但处理方法就不一样。林邑(越南中部)向唐朝进献火珠(天然琉璃石),递交的表章措辞桀骜不驯。朝廷有人建议讨伐林邑。唐太宗说:尚武好战者自取灭亡。隋炀帝、颉利可汗就是前车之鉴。欺负一个小国胜之不武,何况还不一定能够取胜。遣词造句的问题,不必介意。
他说隋炀帝的前车之鉴应该是指隋炀帝为了面子发动的高句丽战争。
不过必须实话实说,唐太宗到了晚年也打过高句丽,并且也是为了面子,不幸的是也没打赢,无功而返。
唐太宗在前期纳谏如流,但到了后期脾气开始变大,纳谏不再那么痛快。但好在他出现昏君苗头的时候已经离去世不远了,最后盖棺论定仍然是个明君。
隋炀帝热衷出巡,炫耀隋朝的强盛,吸引其他国家和地方前来归附。他将青海纳入隋朝版图,成功吸引西域归附隋朝。打青海还算有所收获。但开发西域只在政治上赢得一个虚名,在经济上得不偿失。
唐太宗说:前代帝王喜欢招抚遥远的国家,以图辟土服远的虚名。但这个虚名劳民伤财毫无意义。人家归附于你,倘若有难,你不救是不义,救吧行军万里太过疲惫。劳苦百姓以图虚名,这样的事情我不干。
唐太宗注意休养生息,量力而行,不为了虚名而打肿脸充胖子。
对于毗邻少数民族前来归附,唐太宗设州管理,比如黔西、川西、伊吾(邻近甘肃)的少数民族。对于远地方的少数民族,唐朝鞭长莫及就不会勉强自己,比如高昌(吐鲁番东)、康国(中亚国家)等。
能并入唐朝版图的地方,你来归附我接收。不能并入版图,只是名义上归附于我,我不图那虚名。你来进行贸易我不反对,但你来朝贡我会婉言拒绝。因为礼尚往来,高接远送,过于骚扰沿途百姓。
随着唐朝日益强大,归附唐朝的地方越来越多。唐朝边境不断向外扩张。唐太宗时期中国版图超过了隋炀帝。
总之,唐太宗以百姓为出发点治国安邦使国家由弱变强,由乱变治。隋炀帝以自己的欲望出发治理国家使国家由强变弱,由治变乱。
其实隋炀帝即位前治理江南时非常在意民心民意,即位后却变得漠不关心百姓的死活。唐太宗即位前战山西时干过屠城的勾当,即位后却变得爱民如子。
隋文帝当年看中隋炀帝,就是看中他的节俭。节俭的皇帝知道爱惜民力。可隋炀帝即位后只关心自己的“大业”,大兴土木、穷兵黩武、急功近利、激反民众,最终落得亡国丧身。
唐太宗也多次发动战争。他远征突厥活捉颉利可汗一战是历史上的经典战役。他开疆扩土还打过吐谷浑、吐蕃、高昌。但是他不穷兵黩武,将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控制在百姓和国力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隋炀帝和唐太宗两人的私生活都没有特别值得褒贬的地方,登基前妻妾成群,登基后三宫六院,古代帝王大致都是这个样子。
隋炀帝14、5岁结婚,娶妻萧氏,也就是后来的萧后。野史说隋炀帝是个花心大萝卜,见一个爱一个,结婚后就把萧后抛在脑后。实际上萧后始终个伴随在隋炀帝左右,夫妻感情很好。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后,是萧后冒死为他收尸。
唐太宗16岁结婚,娶妻长孙氏,也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是史上有名的贤后,贤淑温俭,恪守妇道。唐太宗夫妻感情也很好。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在宫内专门修了一个高台,时常登台远眺皇后的陵墓。
唐太宗子女众多,为他生养儿女的嫔妃也众多。隋炀帝只有三男两女,其中两男一女是萧后所生,其他一儿一女分别由两妃包办。
隋炀帝的一个妃子是唐国公李渊的女儿。后来李渊的唐朝替代了隋朝。唐太宗的一个妃子叫武媚娘。后来武媚娘成了周朝的开国皇帝。虽然不能说他们的江山是毁在老婆手里,但也勉强算是一个相似点吧。
隋炀帝死于政变。唐太宗死于“仙丹”中毒。都是刚过50岁正当壮年时的非正常死亡,都不能算善终正寝。
通过对比唐太宗和隋炀帝的一生,发现一代明君也有减分的地方,一代暴君也有加分的地方。唐太宗并非高大全的完人。隋炀帝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恶人。
隋炀帝倒霉在亡国亡身上。汉武帝也曾穷兵黩武、劳民伤财、横征暴敛、激起民变,但是在国家频临崩溃之际汉武帝幡然醒悟、悬崖勒马,使汉朝起死回生。他的谥号是个“武”字,是自己亲儿子给的,只强调汉武帝的武功而忽略其他。 m..coma
隋炀帝如果没有亡国亡身这一条,在民变纷起时及时调整政策,他可能会凭借大运河、开疆扩土、扬武威于四方成为与汉武帝并肩的名帝。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