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中华世纪谈 > 90,晁错削藩

90,晁错削藩

    公元前156年——前154年文帝以笞刑代肉刑,笞者多死,景帝诏减笞数。晁错为御史大夫,屡言削藩。吴王等七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举兵叛乱。

    汉景帝即位也是大赦天下,赐爵一级。时值灾年,景帝更是下令将所有租赋减半。

    汉景帝也是一个仁慈的皇帝。他听说虽然废除了肉刑改打板子,但打板子照样能把人打残废,甚至把人打死,于是下令将打板子数减半。后来发现减半了还能把人致残致死,就下令再减半,并且规定只能打屁股,不能逮哪打哪。

    汉景帝在内政外交方面都没有什么新举措,按父祖的既定方针办也就是了,包括和亲政策。他唯一大的举动就是削藩。

    削藩是他的师傅晁错给他出的主意,目的是消除藩王对中央的威胁。

    想当年汉高祖担心异姓王对中央构成威胁,所以把异姓王换成了同姓王。到了汉文帝时期,同姓王也开始不安分起来。第一个跳出来造反的是汉高祖长子刘肥的小儿子刘兴居。

    刘兴居也是气昏了头,不自量力发兵叛乱,打算跟汉文帝争皇位。他以为自己能一呼百应,没想到真打起来以后是孤军奋战。汉文帝轻易就把他灭了。

    不久淮南王刘长因为私仇杀死皇帝的钦差,驱逐朝廷派到他封国的官吏,屡次违法乱纪并且屡教不改,受到汉文帝严厉斥责。刘长不服,竟然联络匈奴准备谋反。汉文帝把他逮捕,废黜王位流放边疆。

    藩王造反引起汉文帝的担忧。汉文帝的智囊贾谊建议汉文帝削藩。他的削藩办法是“割地”。这个割地不是割自己的地而是割藩王的地,把大的封国拆分成一堆小的封国。这样藩王就再没有能力谋反了。汉文帝按照贾谊的策略把淮南国拆分成四国,把齐国拆分成六国。

    汉景帝上台后,他的智囊晁错也建议他“削藩”。晁错的办法是“弱枝强干”,也就是找各种理由收回藩王的封地,使皇帝的地盘一步步增加,藩王的地盘一步步消减,最终使藩王丧失跟皇帝叫板的能力。

    晁错在汉景帝当太子时就是汉景帝的智囊。汉景帝对他言听计从。

    晁错本是法家弟子,后来被汉文帝派到儒生伏生那里学习《尚书》。

    当年秦始皇下达“挟书令”,百家书籍除了皇家图书馆出于研究目的保留外,其他一律烧掉。伏生舍不得烧书便把《尚书》竹简藏入屋壁。项羽烧皇宫、毁咸阳时,皇家图书馆也未能幸免。伏生保留的《尚书》竟成了孤本。

    二十年后,吕后废除了挟书令。伏生得知后立即将书取出。可惜书简已经被耗子嗑了,只拼凑出28篇。

    汉文帝挖掘整理百家书籍,得知了伏生的事,派晁错去跟伏生学习《尚书》。

    学成归来的晁错成为通晓法儒两家学问的全才。他向汉文帝汇报学习心得,深得汉文帝赞赏。于是汉文帝将他派到太子刘启(汉景帝)那里辅佐、教导太子。晁错看问题眼光独到,一针见血。汉景帝非常欣赏他,任命他为“家令”,也就是管家,帮自己处理家务。汉景帝即位后,任命晁错为“内史”,也就是秘书,帮自己处理政务。

    自古以来,秘书能当老板的家。朝廷很多大政方针其实都是出自晁错之手。

    时任丞相的申屠嘉感觉自己在汉景帝那里说话越来越不好使,迁怒于晁错。恰逢晁错为了上下班方便,在太庙墙上开了一个门。申屠嘉立即向汉景帝投诉晁错。损害太庙一草一木都是大罪,何况在太庙墙上凿洞。但是汉景帝有意袒护晁错,说那堵墙不是太庙的围墙,只是太庙外围的短墙,凿门无所谓。申屠嘉知道汉景帝袒护晁错却没有办法,回到家越想越生气,结果吐血而死。

    申屠嘉死后,汉景帝提拔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御史大夫相当于中央纪委书记兼中央*****。晁错一步登天,从中央办公厅主任连升三级进入中央最高决策层。

    晁错做了御史大夫,削藩的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晁错建议从吴王刘濞下手。

    吴王跟汉景帝有龌龊。当年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吴王的太子进京面圣。留京期间,汉景帝跟吴王太子下棋消遣。西汉时候流行博戏,据说是象棋的雏形,不过据出土的实物看更像现在的“大富豪”。两人下棋期间,因为争棋路发生了争执。皇太子一气之下抄起棋盘把王太子给砸死了。

    虽然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但也仅仅是那么一说。虽然死者贵为王子也只能死了白死。

    吴王看到儿子竖着出去横着回来又惊又悲又怒又恨,从此托病再不入朝。汉文帝也觉得理亏,派人送去一个手杖,告诉他你年纪大了,行动不方便,不能来就别来了。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

    汉景帝上台后,吴王刘濞更是不来朝拜。汉景帝没说什么,晁错窜唆汉景帝削他。

    晁错说就照他不来朝拜这条就可以杀了他,何况他已经有了反状。晁错所说的反状是指吴王有钱并且收买人心。

    吴王的封地在现在的江苏一带,那里不仅是鱼米之乡还有令人眼馋的两大特产:铜和盐。这两样在当时就是钱的代名词,和现在金和银一样,所以吴国富得流油。

    据《史记》记载:吴王因为有钱就下令免了吴国百姓的赋税,由他代为向朝廷交纳。朝廷派什么劳役下来,也是由他出钱代替。兵役不能免,吴王就给士卒发放误工补贴,价钱非常公道。逢年过节吴王会记得给知识分子、孤寡老人、贫困家庭什么的包个红包。其他郡国来吴国抓人,即使是证据确凿的逃犯,吴王也不会答应。所以吴国百姓对他拥护又喜欢。

    不仅如此,吴国的农业、造船、冶金、漆器、竹器、纺织也非常发达。这也有吴王刘濞的功劳,说明刘濞治理得好。天才一秒钟就记住:(

    吴国百姓打心眼里拥护刘濞,刘濞死了还怀念他。苏东坡有诗云:“老濞宫粧传父祖,至今遗民悲故主”。扬州有座大王庙,也叫吴王庙、财神庙,始建于汉代,就是百姓为祭祀吴王而修建。

    按理说这么好的王应该受到中央的赞赏才对,但事实恰恰相反,吴王受到朝廷的猜忌。晁错认为吴王这是收买人心图谋造反。他的逻辑跟功高盖主一样,你功高、德高、威望高、钱多,任何一样东西盖过天子都会对天子造成威胁。更何况吴王跟汉景帝有旧怨,造反的概率比其他诸侯高。吴国国富民强,如果造起反来朝廷难以应付。晁错建议汉景帝必须尽快处置,否则就难办了。晁错的处置的办法就是削藩,防患于未然。

    汉景帝说人家本来没反,咱这么一折腾再逼反了人家怎么办?

    晁错说你削他也反,不削也反。削他,把他逼反了,祸反倒小。不削他,等他羽翼丰满了再反,祸就大了。

    汉景帝非常信任晁错,说那就削吧。

    但是汉景帝要处罚吴王的决定遭到群臣的反对。因为吴王不肯来朝的原因大家都清楚。你杀了人家儿子,人家不来朝拜情有可原。汉景帝自己也觉得理亏,就把削吴王的事暂且放下了。

    紧接着,楚王刘戊来朝。晁错对汉景帝讲,削他!有人揭发他在薄太后大丧期间玩女人。

    国丧期间玩女人属于行为不端,但被晁错上纲上线到私奸**之罪。

    汉景帝以此为借口削去楚王的一个郡。楚国三郡变两郡。

    赵王刘遂不知道犯了什么事,被汉景帝削去一郡。

    胶西王刘卬卖官鬻爵被削去六县。

    汉景帝以各种各样的借口削夺藩王的封地,逮点错就割下一块肉去。赵国和胶西国的国土几乎被腰斩。无广告网am~w~w.

    诸侯为之震动。

    诸侯也不是傻子,明白汉景帝开始算计他们。没有实力的诸侯没办法,明不明白都只能委曲求全,好死不如赖活着。有实力的诸侯看透汉景帝的花花肠子后开始设法抵制。

    吴王已经知道朝中正在讨论怎么削他,决定先发制人。他暗中串联其他诸侯反抗汉景帝的削藩。胶西王第一个入伙,随后又把齐王、济南王等五个兄弟拉进来。吴王又拉来楚王、赵王、淮南王等人。

    这十国都是跟汉景帝或汉文帝有过节的。齐国六国和淮南国对汉文帝不满。其他诸侯对汉景帝不满。

    汉景帝还不知道吴王串通十国谋反的事,拍板削去吴国两郡。吴国一共三郡,一下失去大半。

    吴王不想反也反了,通告天下“清君侧”。

    “清君侧”的意思是说皇帝身边有小人了,窜唆皇帝做坏事,我们要替皇帝清除奸佞。我们不是反汉景帝,是要除掉晁错。晁错挑拨离间我们刘家人,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楚、赵、济南、淄川、胶西、胶东六王马上起兵响应。一共七国之兵杀奔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