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28年——前783年宣王“中兴”,始对四方用兵。
周宣王上台后在周公、召公的辅佐下重振朝纲。“宣王即位,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他效法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政策,实行德政。诸侯也恢复了对周王室共主地位的承认。
周宣王做出两项非常重要的决定,“复田赋”、“作戎车”。
“作戎车”好理解,就是制造战车,准备反击外族入侵。
“复田赋”按字面理解是恢复以前按亩收税制度。但是以前有没有田赋制存在争论。一般认为西周实行井田制,把田分为九份,王室占其中一份,农民提供义务劳动替王室把地种了,然后收成归王室。农民只提供劳役,不交纳赋税。如果周宣王“复田赋”是真,那么说明井田制早就被破坏了。
也的确,根据现在出土的金文,土地转让、买卖早已存在。《周礼》所谓“家百亩”的土地分配制度可能已经早已被破坏了。这就逼着赋税制度不得不做出相应的改变。无广告网am~w~w.
“复田赋”也意味着周宣王废除了老爸周厉王的税收制度,恢复老例儿。
即位后第三年,周宣王开始出兵讨伐蛮戎狄夷,对外族侵略展开反击。
“王命大夫仲伐西戎”。他没有御驾亲征,而是派大夫秦仲率军出征迎战西戎。大夫是官职。周朝的朝臣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相当于中层干部。
秦仲是秦非子的重孙。秦仲是周宣王的大夫而不是诸侯。大夫也有封地,但只能立家不能立国。
秦仲出征西戎,缠斗数年,终被西戎所杀。秦仲有五个儿子。周宣王交给他们七千兵再战西戎,终于打败了西戎。
周宣王任命秦仲的长子为“西垂大夫”,增加了他的封地,让他率军镇守西部边境。
在即位的第五年,周宣王又派老臣尹吉甫率军北伐皞狁[hàoyǔn]。尹吉甫一直打到太原。出土金文显示,尹吉甫凯旋而归后,周宣王对他大加封赏。
同年,周宣王派“方叔帅师伐荆蛮”。方叔也是周朝的大夫。他率领三千辆战车南征楚国,取得大胜。楚国宗庙里的青铜器都被当做战利品带了回来。其中一套编钟被周宣王赏赐给晋侯,后来在山西曲沃的晋侯墓出土。
出土的楚国编钟的铭文显示,楚国国君做了一百套编钟来祭祀他们的列祖列宗。可想而知,楚国有多趁铜,多趁钱。
此战大败,楚人不仅扩张受挫还不得不进一步南迁以躲避周军锋芒。
次年,周宣王派召公率军征淮夷,自己率军去征徐夷。此番出战全部获胜。东部边境也获得安定。
此后二十年史书没有周军出战的记录,说明周宣王这一圈打下来,战果显著。
周宣王即位后,周朝四境混乱的局面逐渐稳定下来。他御驾亲征抵抗外侵也赢得了诸侯的尊敬。诸侯纷纷恢复朝贡。周朝出现中兴之象。
周宣王把新征服的土地分封给同姓族人,以加强周王室的势力。他封自己的弟弟王子友为郑伯。他怎么也没想到,日后第一个挑战周天子权威的就是这个郑国。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m..coma
周宣王靠武功坐稳了王位,也使周王朝获得了安定。
外患已除,周宣王腾出手来解决内战问题。但他处理内政的一些做法引起诸侯的争议。
鲁国国君有俩儿子,大儿子叫括,小儿子叫戏。周宣王跟戏的关系不错,插手鲁国立太子的事,硬是逼着人家把戏立为太子。鲁国人对周宣王干涉鲁国内政非常不满。后来戏做了鲁国国君。括的儿子伯御不服,带领鲁国人向戏发动进攻,把戏给杀了。伯御自立为君。周宣王恨他弑君自立,率军杀入鲁国,又把伯御杀了,重新立戏的弟弟为君。
诸侯都认为周宣王多管闲事,干涉别国内政不说还废长立幼、兄终弟及,无视祖宗制定的长子继承制度。
然后,周宣王又干了两件让诸侯和朝臣不能接受的事,一是“不籍”,一是“料民”。
“不籍”有两种解释,一是周宣王不再举行春耕祭祀,一是宣布不再设公田,放弃井田制。
周朝实行井田制的时候,一片农田分九份,公家占一份,农民占八份。农民要先忙完公田的活再去忙私田里的活,就像毛**时代的农民先去公社的地里出工,收工后才能去自家自留地里干活。周王室只在春耕的第一天去地里意思意思,干一会儿活,举行一个仪式,以示自己重视农业生产,愿意与百姓同甘共苦。
但是在井田制实行过程中,王室发现一个问题,通常私田的收成要比公田好很多。
这也不难理解,农民对待自己的地肯定要比对待公家的地更精心。
我们当年搞“人民公社”也遇到类似问题。农民耕公社的地时出工不出力,省下力气去耕自己的自留地。自留地的收成是自己的,收多多吃,收少少吃。公社地的收成是公家的,收多收少跟自己没关系。厚此薄彼造成公田的收成总是没有自留地的好。后来***搞改革,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把公社的地都分给农民,以交公粮代替种公田。农民生产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
周宣王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实行了同样的改革。他取消公田把田地都分给农民,然后要求农民交公粮,变劳役田租为实物田租。这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公家也得到了实惠。后世把这种土地承包制改造成赋税制。
但是诸侯和朝臣对周宣王随意改变祖宗成法的做法表示不满。朝臣规劝宣王不要这么做。宣王不理。
随后,周宣王宣布“料民”,也就是统计人口。这个决定也遭到诸侯和朝臣的反对。因为统计人口是为了统计男丁然后抽丁服役。也有说法周宣王开始征收人头税。
“不籍”和“料民”都是改变祖宗成法的事,搁现在叫改革,在当时属于离经叛道。即使是现在改革触碰到传统势力的利益时也会遇到阻力。
周宣王跟诸侯的关系开始冷淡。
周宣王晚年又开始对外战争。讨伐的对象主要是戎。
种种迹象表明,这次战争不像是因为戎狄入侵不得不打,而是周宣王想重树王室权威而打。诸侯离心离德。周宣王的权威受到伤害。他希望通过战功重塑形象。
但是不幸的是,周宣王此番作战屡战屡败。“王师伐太原之戎,不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逋([bū]逃亡)”。“王师伐姜戎,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王师败逋”。最后一战,“王师败于申(申国)”,已经不是讨伐别人,而是让人家打上门了。
“千亩之战”败得最惨,“丧南国之师”。虽然不清楚具体丧失了多少人,但从周宣王不顾别人反对开始“料民”来看,周宣王兵员损失非常大。周宣王“料民”就是为了征兵补充兵员。不是兵员的巨大损失,他不会这么着急征兵。
诸侯将作战不利归咎于周宣王“不籍”等不德行为。
真正原因可能是周宣王和诸侯关系变差。诸侯不再支持周宣王,不肯出兵助战。你看,每次出战都是“王师”,不见诸侯军队的影子。周国虽然是华夏最大的国,拥有最多的军队,但是打西戎这样实力非常强的对手还是需要诸侯出兵助战才行。如果诸侯袖手旁观,周王孤立无援势必难以取胜。另外,指挥作战的朝臣要是不肯卖力也难以取胜。周宣王不光得罪了诸侯也得罪了朝臣。
周宣王在死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杀了杜伯。杜伯是朝中大夫。
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以周宣王之死开篇,第一回的题目是《周宣王闻谣轻杀杜大夫化厉鸣冤》。周宣王听信谗言杀害正直的大臣杜伯令群臣寒心。朝内外出现离心离德倾向。传说周宣王被冤死的大臣索命而死。
周宣王靠武功让周朝中兴,但中兴昙花一现。周朝重现衰象。
公元前783年,周宣王去世。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