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赤色三国 > 1 大争之世

1 大争之世

    1、大争之世

    时至初春,春风给大地带来了一丝暖意。章武三年(公元223),先帝兵败夷陵,于是国力衰微,只能困于益州一隅之地。建兴三年(公元225),丞相诸葛亮征南中,稳定了大后方,为北伐中原扫清了后顾之忧。建兴四年,曹丕逝世,史称魏文帝,曹叡即位,诸葛亮认为北定中原时机成熟,正式向魏国出兵。中原十数年的微妙平衡被瞬间打破,战争的阴云重新笼罩华夏大地。

    北伐中原的伟业是一众名臣将相的盛世,无论是战争的哪一方,无论战争的胜败,这些大人物都将会被历史铭记——要知道留名史册的机会可不常有。然而这一切伟大的历史事件都与主角无关,他正陷入一场让他焦头烂额的天灾之中。

    “克之,我们二小队已经带领乡亲们按照图标,挖好一号沟渠了。”

    李定,字克之。是涪陵郡下辖汉复县的广大基层公务员中的一员,身为乱世中的区区县尉,他的命运本就十分堪忧,拿不准什么时候就被丞相一纸调令征了壮丁。要知道蜀汉区区九十万人口,竟有军队十万之众,若是明天战事不利缺了兵员,把他这个青壮年征去当个队率,在概率学上讲来一点也不离谱。

    然而李定决不甘心仅仅作为一名炮灰死在丞相的北伐大业上,因为他的体内拥有一颗来自21世纪的灵魂。遥想当初他作为农业大学农业机械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刚刚拿到了令人艳羡的offer,正在意气风发要建功立业之时,不知怎的一觉醒来就来了这么个要命的年代。这个年代里没有经典的三座大山中的“官僚资本主义大山”,但是帝国主义大山和封建主义大山竟然各有三座!更离谱的是这六座大山还来回撞来撞去。魏蜀吴都是封建主义头子,谁赢都不重要,只是苦了黎民百姓。身为生长在社会主义红旗下的好少年,李定自然决不相信怪力乱神,他只能把这突如其来的穿越时空理解为某种神秘的,尚且不为世人所知的自然现象。

    中原鏖兵的人祸还没找到他的头上,倒是有天灾先来临了。诸葛亮一折出师表表奏天子,提数万大军分路进击,转过头来益州便是一片洪涝,民不聊生。眼看着百姓便要易子而食,朝廷不但不予赈灾,反而下了中央文件,责令地方政府要克服困难,战争时期征集军需不得延误。本地的地主豪强更是坚壁清野,夜夜笙歌的同时对周围破产百姓的土地虎视眈眈。

    李定心中对名臣将相的神圣光环破灭了,当此之时他只想带领乡亲们一起填饱肚子。之前他自以为颇有几分口才,教训这些没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古人还是不在话下,于是负手挺胸走到了张财主家门口,想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张财主开仓赈济乡里。张财主倒是对他这县尉很是客气,但死把着口就是不放粮。

    看来寄希望于封建地主阶级是不现实的,看着人民受苦受难,封建敌人无动于衷,李定恨得牙根直痒痒。他只得放弃幻想,筹划组织乡民自救。

    “汤和同志辛苦了,今天的粥已经熬好了,快和其他同志一起用食吧。”李定握住了汤和粗糙的手。

    “克之,其他同志还没回来吗?我还不算太饿,等别的同志一会吧。”

    “今天彭应之的一小队去河边筑坝了,他们任务比较重,可能回来还要晚一些,你要是不累,我们去他们那边看看。”

    身在乱世,三国都在实行战时经济,资本主义改良在华夏大地上没有生存空间。看来想推翻这六座大山,还政于人民,只能走那条最困难的路了。好在李定是个意志坚定,性格刚强的人,并不会被可能面对的压力压垮。几个月以来他一直用涝灾前自家囤余的粮食赈济灾民,组织乡民挖沟渠排水。挖沟的效果暂时还看不到,但实打实发出去的粮食让他获得了很大的尊重。凭借着这份尊重,这些天他一直在给乡亲们讲课,给乡亲们讲解世界,为他们传授红色理念。大多数乡民不感兴趣,但还是有寥寥几个人表现不错,这个汤和便是课上的佼佼者。

    沿着泥泞的路走了接近两公里,远远可见一面红旗插在河边,彭应之的救灾一小队正和其他乡民一起挥汗如雨地筑起堤坝。彭应之也亲自在劳作,他过于专注,以至于没注意到二人的到来。还是他身边的另一位队员先注意到了。彭应之放下麻袋站起身来,满脸喜悦地地走过来,“克之兄,今晚的课讲什么?”

    “今晚不讲课,今晚有一个重要的会要开,全体干部都要出席。”李定微笑着说。

    “来了就帮把手吧,我们这边也快结束了。”彭应之疲惫地说,他的手嫩白嫩白的,一看就不是普通的庄户人,此刻即便把手垂在身边,也能明显地看到他的手在微微颤抖。

    相比于大多数在李定身边的人不同,彭应之和李定一样有着坚定的推翻朝廷的革命热情,这倒不是他政治觉悟高,而是因为他是故江阳太守彭漾之子,与蜀汉统治阶级有着深仇大恨。虽然彭应之参加革命的初衷是想着为父报仇,动机不纯,但结识李定之后他深深为李定课上的内容所折服,如今他已经是课上的学习小组组长了。

    连着下了一个月雨,这在益州地区很是罕见。极端的天气让干活儿变得更加困难。土地过于泥泞,以至于踩上去一脚都会发出咕唧一声,这样的土质自然难以用来直接筑堤,只能混着茅草一起装在麻袋里。无形之中增加了几倍的工作量。当这一段河堤完成时,已经很晚了。

    “同志们今天辛苦了,乡亲们赶快回去吃饭吧,不要忘了工具。救灾小队的同志们暂且留一下,检查一下河堤。”李定说罢,带头走上了新筑好的堤坝。

    救灾小队成立很久了,共编出三只小队,除此之外还有队部。主要成员都是一些更加扎实肯干,上课也认真进步的乡亲,现阶段还都是男性,但李定已经在暗自计划解放妇女了。

    晚上七点钟,在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一次决定众人命运的会议正在秘密召开。三十余名救灾小队的队员齐聚一堂,一脸敬畏地等待李定开始会议。

    “同志们晚上好,今晚我们的授课暂时取消,我们要开一场深刻的讨论会,最近我听说彭应之一直在小队里与大家讨论如何发动群众的问题,在这里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汤和同志,你先说吧。”

    汤和沉吟了一会,他有些摸不清李定的意思。在他看来,发动群众是一个很困难的话题。当初张角靠着愚民之策,裹挟民众起兵作乱,在他心里这就叫发动群众了,但他明确知道这样的观点李老师绝对不会认同。

    “实事求是嘛,有什么就说什么。”李定温和地冲着汤和点了点头。

    “实事求是地说,我对如何发动群众还没有深刻的见解,这方面我平时也没怎么用心考虑,我会慢慢思考的。”汤和的表情略有些惭愧。

    李定点点头,没有不懂装懂就是很好的表现。“大家自由讨论一下,交换一下意见。”

    于是众人七嘴八舌,各种奇招怪招都出现了。毕竟同志们几个月前还都只是听听评书的平头百姓,指望凭借着马克思主义速成班在短期内培养出政治坚定,能力突出的干部还是不现实。李定眼看着讨论越来越不靠谱,只得赶快叫停了。

    “彭应之,你对于这件事考虑的最多,你不妨说说你的见解吧,让我们其他人听听你的讨论结果。”

    彭应之站起身来,低下了头,“克之,我明白你想说什么,是我急功近利了。”

    李定脸上的表情变得欣慰了许多,“你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很难能可贵的。正如我在课上所说,全天下的百姓都处在水深火热的封建统治之下,若是在盛世好歹还能勉强活命,当此乱世,人民正朝不保夕。我们要起义,发动革命并不是因为要推翻封建政府,而是革命的种子一直存在于人民之间,我们只能是顺应民意,顺理成章地帮助人民翻身做主,而不是抱以一个远大理想以革命发起者自居。同志们,我们救灾小队的核心宗旨是什么?”

    “为人民服务!”底下坐着的同志们脸上焕发出了光彩。

    “同志们,我们此时此刻坐在这里,不是为了推翻某一个王朝,而是想让人民脱离苦海,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我希望同志们都能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革命是必然会成功的,这只是时间长短问题。但我希望各位在革命成功之后,不要以开国元勋自居,要时刻牢记我们的宗旨,牢记我们来自于人民。”李定严肃地说。

    在这个时代,很多百姓终其一生,连百里之外的县城都没去过。和他们讨论如何建设新政权,是一件很为难人的事情。但李定一直希望能够培养出一批靠得住的,政治思想过硬的基层干部。因此他也一直为之努力。

    纵观古今,乃至后世千百年的封建王朝,广大人民一直处于阶级白色恐怖统治之下,但大多数人民却不认为这样是不合理的。这只能归结于统治阶级对于下层的蒙蔽,他们往往会给群众一个渺茫的进入统治阶级的机会。况且人民群众此刻没有一个明确的阶级概念,很容易被封建地主们忽悠。但这些都只是浅显的道理,只要和人民解释清楚,革命的星星之火就永远不会被扑灭了。

    “克之,我还是有疑问。我们自然是要立足当下,从身边事做起。但我们听了这么多天课,还是觉得起义很有必要啊,推翻封建政府毕竟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要怎样去实现呢?”三小队的队长陈明华站起来问道。

    李定点了点头,“能发表不同的意见,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也是实事求是的表现嘛!首先我要澄清一下,推翻封建政府只是革命的一个手段而已,绝不是我们的革命目标,更不是什么终极目标。我们的当下目标是治理涝灾,带领乡亲们活到明年秋收;短期目标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让我们的革命根据地变得富足;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人类社会。”

    “其次,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并不难,难的只是如何将他们更轻松地实现。我们救灾小队只要不畏难,不怕吃苦,就没什么好怕的。革命是顺水推舟,革命的实现也将是如此。只要我们带领人民好好劳动,革命目标迟早都必然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