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汉第一太子 > 第0378章 安国侯臣陵,昧死百拜!

第0378章 安国侯臣陵,昧死百拜!

    针对移民朝鲜,施行屯耕的问题,刘盈只给出了大致方向,却并没有和身为丞相的曹参聊太多。

    至于屯耕团的基层军官,刘盈也只吩咐曹参:尽量从家世清白,曾有功于社稷的良家子弟中选拔。

    说白了,就是从根正苗红的烈士后代中,选出一批精干的人,来充当屯耕团的基层军官。

    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问题,刘盈并没有多说什么。

    原因也很简单:屯耕团是个什么东西、生产建设兵团又长什么样,对刘盈而言,都属于‘没吃过猪肉,只见过猪跑’的范畴。

    说得再直白些,就是刘盈对生产建设兵团的了解,仅限于极浅层次的‘耳闻’,以及大致的猜测和推断而已。

    再者,即便刘盈在后世的新时代,是一个搞生产建设兵团搞了一辈子的专业人才,那也并不意味着后世的生产建设兵团,就会符合如今汉室的国情。

    所以针对屯耕一事,刘盈只是划出了底线,即各阶段性任务的时间限制,以及达成目标的大致途径。

    至于具体操作,就需要这第一批,以及之后的每一批屯耕移民,在朝鲜那片沃土慢慢摸索了。

    总的来说,对于屯耕朝鲜,长安朝堂并没有产生过于剧烈的舆论。

    毕竟再怎么说,首批移民,也才不过是区区两千人,而且是试验性质的移民;

    对于长安朝堂中央而言,给两千人包吃包住两三年的待遇,也还是不在话下的。

    当然,如果只是‘没坏处’,屯耕朝鲜的议案,也不可能在长安朝堂太轻易的通过;

    毕竟如今汉室的执政派,是慵懒怠惰的黄老学;仅仅只是‘这么做没有坏处’的解释,绝不可能让这群信奉‘无为而治’的老顽固们点头。

    所以,除了在朝鲜半岛行宗亲诸侯分封制外,刘盈也比较直白的透露了‘不能封异姓为王,但能封异姓为侯,也可以给已经受封者增加食邑’的意图。

    当然,这里的‘增加食邑’,自然不是在神州大陆,而是在朝鲜半岛。

    这样一番操作下来,以屯耕朝鲜摸索‘生产建设兵团’模式,并为日后大面积屯耕北方防线做准备的议案,才总算是在朝野内外歌功颂德中定下章程。

    ——要知道如今汉室,凡是身处公、卿之列者,基本全都是元勋功侯!

    在少府阳城延,都被天子刘盈寻了个由头,以‘督建长乐、未央两宫,以及长安城’的名义恩封为侯的当下,朝中三公九卿,只有奉常卿叔孙通还是‘白身’。

    而在朝野之外,还有数十上百个动辄几千,甚至大几千户食邑的元勋功侯,正死死盯着朝堂之上的一个个萝卜坑,就等哪个倒霉蛋死了或者跌下来,好一拥而上。

    所以说白了,如今汉室具备政治影响力,能对天子意志造成阻碍的人,除了居于长乐宫内的太后之外,便几乎全都是元勋功侯群体。

    以‘加封食邑’的方式,取得这个群体对屯耕朝鲜的支持,那这件事在朝堂之上,自然是失去了所有阻碍。

    ——众怒,不可犯!

    尤其是元勋功侯这样掌握海量社会资源、占据极高社会地位,又人均作为公卿备选的群体,绝对是包括刘盈乃至吕雉在内的所有人,都不敢一股脑得罪干净的。

    所以即便有人,对屯耕朝鲜感到不满,但为了不一次性得罪整个元勋功侯阶级,这些人也只能把话憋回肚子里,在未央宫宣室殿朝刘盈跪地叩首,唱喏一声:陛下圣明。

    屯耕朝鲜一事有了结果,刘盈便自然而然的将注意力,移到了其他的事之上。

    准确的说,是在刘盈还没完全厘清未来,针对屯耕,或者说针对生产建设兵团的构建方针之前,朝堂便发生了两件稍有些突兀的‘变数’。

    其一:太尉周勃奉命班师归朝,并于第一时间负荆入宫,检举自己矫诏!

    其二:针对刘盈‘暂停安陵、安陵邑的建造工作’的诏谕,朝臣百官当中,生出了一阵不小的舆论风波。

    这两件事若是错开,那刘盈即便难受,也总还能淡然应对;

    但当这两件事莫名其妙的撞在一起时,饶是刘盈已初步具备了对长安朝堂的掌控,也不得不借着‘巡查安陵’的名义,暂时逃出了长安城。

    当然,说是‘逃出’,但对身为天子的刘盈而言,有些事,并不是靠装鸵鸟,就能糊弄过去的。

    就比如此刻,刘盈便在内史王陵、少府阳城延二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已经停摆的安陵邑建筑工地;

    但君臣三人的注意力,却并不完全集中在尚未呈现雏形的安陵,以及已经竖起城墙的安陵邑之上······

    ·

    “安陵、安陵邑;”

    “长陵、长陵邑······”

    “行陵邑之制,广迁天下豪杰已入关中,绝地方豪强尾大不掉之势,又实关中·········”

    满是感怀的发出一声轻叹,刘盈不由得笑着昂起头,似是有些骄傲的望向王陵。

    “夕楚汉相争,太祖高皇帝奉天之命,灭项楚而立汉祚,实可谓天下之幸也!”

    刘盈此言一出,自是引得一旁的‘当今第一马仔’阳城延连连点头,甚至拼尽所能,开始全方位无死角的分析起了‘先太祖高皇帝刘邦得天下,苍生是有多么幸运’的议题。

    相较于阳城延的无底线彩虹屁,王陵自是选择‘保留尊严’;

    但饶是如此,在听到刘盈这句话之后,王陵也是由衷的点了点头,表示对刘盈的说法感到认可。

    实际上,不同于后世‘老流氓’‘无赖皇帝’的恶劣风评,在如今的汉室,太祖高皇帝刘邦的风评,还是比较接近于‘完美帝王’的人设的。

    论功绩,功至大,莫过于开国立庙——身为刘汉开国之君的太祖刘邦,默认吊打刘汉所有后世之君;

    论能力,一手‘与民田爵’,一手‘轻徭薄税’,直接为天下百姓提供了生产工具,并降低了生产成本,放眼青史之上,能与这两件事,尤其是前一件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后世新时代的土地革命。

    非要说汉太祖刘邦有什么缺陷,那说破了天去,也就是在德行,主要是私德方面稍有些缺失。

    但令后世人颇有些无法理解的是:在如今汉室,刘邦‘放浪形骸’‘不拘小节’的直脾气,非但没有让天下人生出‘这人没有皇帝的样子’的想法,反而感觉到了一种莫名的亲切。

    就好比后世,领导蹲在路边吃盒饭,或许会被指责为‘作秀’,但如果是蹲在田边吃窝头,那就必然会引得百姓的无限好感。

    因为蹲在路边吃饭,不是什么难事;

    而蹲在田边啃窝头,却是能最直白展露出立场的方式。

    所以说白了,对于刘邦‘不拘小节’‘不苟于常礼’,如今汉室的百姓只觉得:嗯,这人靠谱,很真实,确实是从俺们之间走出来的;

    即便真的有人指责刘邦‘不尊礼制’,也终归是一些齐、鲁儒生的个人见解,对于主流舆论的影响力,不能说差强人意,也只能说是从不曾存在。

    至于朝堂之上,公卿百官、元勋功侯之前,对于太祖刘邦的评价,或许在暗地里也有些‘分歧’;

    但最起码,在‘陵邑制度’这件关乎社稷安稳的国策之上,朝堂的评价也出奇一致;

    ——合该太祖高皇帝兴兵抗秦,又灭项籍而得天下!

    只要是个有见识、有学识的人,无论这个人有多么恨刘邦这个人,也绝对不可能去诋毁刘邦一手推行的陵邑制度。

    外人如此,身为元勋功侯、当朝内史的王陵,显然也不例外。

    听闻刘盈这一声莫名其妙的感叹,王陵先前悬着的心也稍放松了些,但望向刘盈的目光中,却仍是一抹肉眼可见的疑虑。

    王陵看得明白:刘盈之所以借陵邑制度,莫名其妙引出后面那句‘有我父皇是天下的福气’,本意不过是想表明态度;

    ——父皇的陵邑制度,是很好滴~

    ——这么好的东西,朕绝对不会抛弃不用滴~

    但多年来的经历,却让王陵并不愿意这么轻易地相信:仍未年满二十岁的天子刘盈,真的没有废黜陵邑制度的打算。

    想到这里,王陵便忧心忡忡的侧过身,对刘盈稍拱手一拜。

    “陛下所言甚是。”

    “往数岁,臣闻民间有言:功高莫过于太祖高皇帝;”

    “太一悯民,降太祖高皇帝以安天下,确如陛下所言,乃苍生、黎庶之万幸!”

    面不改色的给已故太祖高皇帝刘邦递上一堆彩虹屁,王陵便极为突兀的将话头一转。

    “太祖高皇帝在位凡十二载,若论其政于天下、社稷最善者,莫过于陵邑之制;”

    “得陵邑之制在,必可使吾汉家永不为地方豪强所羁绊,使宗庙、社稷得安,延绵万世而不绝。”

    “只今,陛下因欲养民,而使安陵、安陵邑皆止建······”

    说到这里,王陵便明智的止住话头,嘿笑着对刘盈再一拜。

    “臣口愚,一时失言······”

    看着王陵面上的那抹自责,刘盈却是丝毫没有当真,只僵笑着侧过头,暗地里腹诽起来。

    但腹诽归腹诽,明面上,刘盈还是要强撑出一副泰然自若的神情,并抓紧在心中盘算:该怎么跟王陵这个倔牛解释清楚,自己真的没想过废除陵邑制度······

    见刘盈这般作态,王陵自也是大致猜到:刘盈本意上,大概率并没有废除陵邑制度的打算。

    毕竟再怎么说,这位也是被太后吕雉亲自养大,手把手教出来,又安心将朝政尽托其手的‘天才’。

    陵邑制度对汉室的重要性,刘盈不大可能不明白;太后吕雉,也不可能允许一个不明白陵邑制度重要性的二货,在自己仍在世的情况下染指朝堂大权。

    但为了保险起见,为了保证刘盈永远都不会生出那样愚蠢的念头,王陵还是决定:要给刘盈打一针加强针。

    “陛下。”

    莫名严肃的一声轻呼,王陵的面容之上,便已带上了满满的郑重,以及些许神圣的使命感。

    “陵邑之制,本意曰:强干弱末;乃宗庙、社稷之首重,乃仅次农耕之国本!”

    “太祖高皇帝弥留之际,亦曾几次三番言于臣,及已故酂文终侯、平阳侯等老臣:陵邑之制,绝不可废!!”

    “已故酂文终侯尚在之时,更曾于太祖高皇帝当面断言:陵邑之制若废,则五十年之内,汉必亡!!!!”

    神情满是严峻的说着,王陵望向刘盈的目光中,更是隐隐带上了一抹说教之色。

    “臣自明白:陛下令止安陵、安陵邑诸事,乃欲养民数岁,而后提兵北上!”

    “然陛下可曾试想,若此事为朝臣之奸佞、功侯之小人闻之,该当若何?”

    “——若日后,果真有乱臣贼子二三人,于陛下耳侧谗言蛊惑,以劝陛下废陵邑之制,该当如何是好?!!”

    “陵邑之制,乃吾汉家欲强干弱末,镇豪强富户之家赀、权势,而使耕地之农得以自保。”

    “太祖高皇帝曾言:豪强、任侠皆犹杂草,除之不绝;又以陵邑之制强镇豪强,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今陛下诏书一纸,令止安陵、安陵邑诸般事务;待来日,自也可一纸诏书,复起安陵、安陵邑。”

    “然若后世之君,有年弱无势而继位者,又恰逢朝中权臣奸佞当道,陛下今日之所为,岂不为此奸妄来日,欺吾汉家后世之君、掘吾刘汉万世根基之‘故事’‘先例’?”

    毫不隐晦的将心中的担忧尽数道出,王陵便不顾随行数十名官吏、几百名禁军卫士的面,朝刘盈沉沉跪下身。

    “内史安国侯臣陵,顿首顿首,昧死百拜!”

    “恳请陛下:于安陵、安陵邑之止建事,再三斟酌!!!”

    言罢,王陵便在刘盈满是惊骇的目光注视下,不顾身旁阳城延的搀扶,也丝毫不拖泥带水,决然叩首在地!

    而在王陵身前,看着当朝内史,年近七十岁的安国,在自己这个不到二十岁的‘儿皇帝’面前跪地叩首,刘盈的面上神情,也终是五味陈杂起来······  17387/1107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