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开局被祖龙偷听心声正文第三百三十八章起跑线在他们终点!为什么会出现大秦危难的时候,却没有一群中流砥柱出现呢?
因为锻炼的机会没有了,年轻人没有了成长的空间。
没有主导过一方战争的,永远都无法成长为一代名将。
都知道王翦的赫赫战功,但有人知道王翦父子在灭掉五国之前,打了多少大战,才成长为战国四大名将么?
都认为武安君白起一生不败,但可知道白起在率领五万人规模大军之前,打过多少战争么?
所有的优秀将领,都是磨练出来的。
文臣可以在朝堂磨炼,但武将只有通过战争磨练。
这也是为什么所有历史名将,统统都集中在开国之初的原因。
别认为就唐太宗麾下大将多,不过是打出来了,如果给出同样的环境,每个皇帝麾下都能成长出一堆大将来。
而现在冯逍就走入一个误区,他的手下,就缺乏独当一面的机会。
甚至长此以往,冯逍将会出现毁人不倦的局面。
任何有天赋的人,到了他的手底下,恐怕都得不到成长不说,还会退步。
看看萧何,在嬴政手下,基本上哪方面政务都能接触。
而在冯逍的手下时,就只能仅仅做一个文书,也就是所谓的刀笔吏。
要不是今天赢舞这么误打误撞的,让冯逍想通了这一点。
恐怕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冯逍都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不是能不能改正的事情。
而是一个人的成长期,在人生当中只有那么一段时间。
如果错过了,那么未来的成就,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不仅是自己,而且也影响到了别人。
尤其是冯逍这种年轻就居高位,各方的关注焦点,非常轻易就能影响别人人生的俊杰。
一旦成长不顺的话,恐怕会影响很多人的发展。
看着冯逍忽然间低头沉思起来,赢舞和王筠也面面相觑,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但看着冯逍那出身的状态,两女却又不知道该不该打扰。
一瞬间房间里就陷入到寂静之中。
等到冯逍思考完毕,抬起头的时候,就看到两女担忧的眼神。
心中一暖,冯逍不由回了一个微笑。
“不用担心,夫君只是忽然想明白了一个人生的道理,还是多亏了小舞儿的点醒。”
听到冯逍的话,赢舞甚至都还没有升起炫耀的心情,反而是好奇心占据了上风。
“哦,夫君到底明白了什么道理,竟然还是我点醒的?”
“嗯,呵呵,小舞儿让夫君明白,有时候想得过于周到,也不是什么好事情。”
“为什么过于周到了不是好事情?”
听到冯逍的话,赢舞越是迷糊起来,反倒是王筠有一点明白,却又没有完全明白。
“想得过于周到了,就让别人没有了余地,尤其是作为一个上级,如果想得太过于琐碎,那么下面的人就没有事干了。”
“哦,原来如此!”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懂了,但却不妨碍赢舞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
看着大老婆这幅搞怪的表情,冯逍哭笑不得。
不过看王筠的神情,冯逍反而确定,二老婆肯定是想通了。
果然,任何东西都是要讲天赋的啊。
论理,不管是自幼的环境,还是资源,赢舞的政治智慧和敏锐度,都应该高于王筠。
毕竟她自幼生存的,就是阴谋诡计最为频繁的皇宫。
而且作为公主,尤其最受宠爱的公主,要接触什么样的资源得不到?
可就是如此,赢舞依然在政治方面比不上王筠。
这种东西,如果不是经过了信息大爆炸的前世,恐怕冯逍的政治能力也不怎么样。
到了冯逍这种程度,天赋已经无法成为他束缚他成就的条件了。
实在是他的记忆里东西太多,例子太多,尤其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检验过的例子更多。
所以任何的政治事件,冯逍都能得到处理的方法,只要比对一下,就是现成的。
这已经不是成长所能追赶的速度了。
哪怕是姜子牙那个妖孽重生,也只能在冯逍的面前自惭不如。
没有办法,对于政治人物来说,眼光和格局才是最为重要的。
而恰恰对于冯逍来说,这两样东西是他所有能力当中,最为富有的存在。
别人的终点,甚至连冯逍的起点都够不着,这如何去比。
哪怕这所有的经验和教训,都不是冯逍自己的。
但这又如何?
起码冯逍知道,在社会结构为什么样的状态下,实行什么样的制度。
在财富分配如何的情况下,实行什么样的行业征税比例。
一条鞭法好不好,当然好,但在秦朝根本实行不起来。
因为秦始皇刚开始抑制商业行为,使得民间的财富基本没有。
除了货物之外,老百姓的手里什么都没有。
也就是说,以嬴政的政策,哪怕到了顶峰,也就是老百姓饿不死。
但是说到富裕,那是奢望。
因为只要一天自由买卖不合法,老百姓的东西就只能存在自己手里。
既然全国的百姓流通不了,那么如何产生经济效益?
就凭借仅剩的三两个商人,能够促进大秦的商业流通?
你家今年鸡下蛋下地多了,想和邻居换一点他们富裕的稻谷。
抱歉,这是违法的!
今年丰收了,谷子多的吃不了,想换一头羊来吃吃肉。
很抱歉,除了商人哪里之外,其他人不许和你换。
问题是整个县城都丰收了,哪有那么多羊跟你换?
所以哪怕丰收的年份,大部分人除非自己饲养,否则还真吃不上肉。
在古代吃不上肉稀奇吗?实在很平常,有的人一辈子所吃肉的次数,一只手都数得上来。
不要认为现代的餐桌上,什么都不稀奇,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古代的实物也丰富。
不要认为现代买什么都方便,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古代的集市什么地方都有。
秦汉时期,除了服徭役的,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出过乡村。
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一辈子没有出过县的都比比皆是,更别说是秦汉时期的古代了。
最基本的一个问题,你拿什么来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