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会战对幕府来说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大胜,对蒙多拉来说也是,虎狼陆战队的胜利,几乎死伤不到10人……
但对包揽了所有硬仗的巴普洛夫来说,损失就有点惨了,战后统计,整个俄罗斯外籍军团,只剩下了3000多人,合计也就俩个标准步兵团的兵力……
想当初刚被赵杜天抽中时,俄罗斯外籍军团可是整整8千多号人,为赵杜天转战多地,胜迹累累,在狂猛的强悍肉搏战斗力下,是比其他部队多出不少的伤亡!
掷弹兵这种编制,本来就是被用在硬仗和冲锋中,所以欧洲列强的掷弹兵步兵团,在象征着荣誉精锐的光鲜外表下,也有着每次战役后必然出现的大量伤亡和补充!
只是大汉帝国无法对其进行补充……
赵杜天也没有真的想让这只战绩辉煌的荣誉军团彻底拼光,在赵杜天的预计里,当日本国彻底平定后,巴普洛夫的外籍军团将会作为大汉帝国的驻军,和其他军队承担起看管日本国的任务。
这可是一个肥缺,大汉帝国在日本国可是上国,哪怕是大汉帝国士兵在大街上强、、奸日本妇女,日本国政府也无权干涉,只能交给大汉帝国军方自己处理……
并且,安定后的日本国可以预见,很少会出现大规模战争,驻军任务顶多也就是镇压一些脑子不灵光的落魄武士和日本豪族罢了,这也算是对战损太大没有补充的巴普洛夫掷弹兵军团一个好的归宿吧。
只剩下3000多人的俄罗斯外籍军团,一旦再损失一半,那就很难作为单独的一个军团存在了,到时候,总不能让赵杜天取消这只战功赫赫的军团,将其编入其他部队吧……
因此,在巴普洛夫打完了这场决定性会战后,后面的战斗任务已经与俄罗斯外籍军团无关了!
日本仆从军第一师,幕府新军主力,蒙多拉的虎狼陆战队,兵分三路,携带着大败西南联军的胜迹,向着整个日本国本州大地横扫!
同时,日本仆从军第二师也在德川家族的财力支持下,开始组建,远征舰队的新一批火器运输船,已经到达横滨港!
日本国的一切都开始向对大汉帝国有利一方逆转,当然,由于之前西南联军取得的内战优势实在是太大,所以一时半会还无法逆转日本国下层武士和平民对内战转折的认同!
仗还有的打!
如果单看人数的话,西南联军主力覆灭后,西南四强藩还有号称十万的本土武装,天皇所在的京都,更是聚集起来上万兵力,至于其中有多少水分,连蒙多拉和幕府都不知道……
反正单从兵力来看,日本国的平民和武士阶级觉得,还是支持天皇的西南四强藩比较强大,因此,德川家族想要结束内战,必须一路平推过去!
理所当然的,在日本国那些没什么见识的平民和下级武士还沉浸在伟大的天皇陛下即将铲除德川幕府,收归全国大权的美梦中时,无论是西南四强藩还是本州岛上投靠‘天皇一派’的实权大名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
抵抗外敌侵略即将迎来最黑暗最艰难的时刻!
因此,在大汉帝国军队和幕府主力还在清理战果,补充后勤物资时,天皇一派的军队就开始全面收缩势力!
大量被摆在前线,本应用来接应辅助西南联军主力作战的士兵武士们,在各个家督大名的命令下,全面大踏步向后方挺进……
军力处于弱势,自然要收缩实力凝聚成团,就好比幕府当初的做法一样,讨伐军主力一溃,除了京都还留了一些弃子稍稍阻挠一下外,人力物力都用在了后方组建防线!
只可惜,大汉帝国的军队的效率和日本国的封建军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再加上这一战除了巴普洛夫和幕府损失较大外,蒙多拉的部队几乎没有任何消耗,连弹药消耗都小到了可以忽略的地步!
于是乎,蒙多拉带着虎狼陆战队,协同着之前养精蓄锐没有派上战场的日本第一师,一路高歌猛进,撵着正忙着收缩兵力的天皇一派,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收复失地,没有发出一枪一弹!
没有了天皇一派的撑腰,蒙多拉一行人在德川幕府的大义下,基本上就相当于一路接受投降一般……
等蒙多拉的虎狼陆战队和日本第一师兵临京都城下时,整个京都城上到天皇一脉下到西南联军的底层足轻,都被德川幕府与大汉帝国联军的速度给吓的浑身呆滞!
嗯,日本第一师虽然为汉人把持,但对外的名义还是幕府常备军,所以这只围城部队是以联军形式出现的!
当然,这种名义上隶属于德川幕府组建仆从军也会在战后延续,这个名义可以让大汉帝国这个外人更好的招募日本国兵员,虽然稍微有些身份的人,都知道这只是掩人耳目的做法,但对那些愚昧无知的乡村野夫来说,幕府大义还是有不少人相信的……
至于进入军队后,一点点了解到效忠对象这个弊端,倒是问题不大,只要将日本平民吸引进来,再用优厚的待遇笼络,更何况,幕府本就与大汉帝国都是一家的,会将这种弊端压制到最低!
这种做法与赵杜天前世里,日本在东三省扶植起满洲帝国,然后以满洲帝国名义组建伪军相差不离。
不过相比于一点权力都没有的伪满洲帝国,德川幕府还是有些保留的,毕竟他们的价值要远超那个溥仪!
溥仪是没有任何根基的光棍末代皇帝,除了有个好爹外一无是处,但德川家族在日本国可是有深厚的底蕴根基的!
所以说,德川幕府即使交出了日本国常备军组建权,但还是可以另成体制的组建家族私军!
双方其实已经就战后兵权分配达成协议,日本国常备军在内战平定后,将把名义划分给天皇,正式成为日本国常备军,用日本国税赋供养,大汉帝国军人操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