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开局率长城军团归来
今日是天乾二年,第一次的早朝,放了半个多月的假期,在上朝的时候,扶苏感觉自己身体有种生锈的感觉。
坐在龙椅上,又看到了阔别十几日的大臣们,要说思念那是没有的。
计坚秉高声喝令:“有事启奏!”
陛下是可以休息到元宵节之后的,但是各衙门都有值守的人,所以天下大事还是能传播到宫中来,只是天下之主有没有心情看而已。
“臣有事启奏!”
有一人出列,身体微躬,手奉奏章。
扶苏虽然才在龙椅上做了一年有余,但是天天看着下面这些人,多少算是混了个脸熟,但是今日站出来这个人他竟然不认识?
所以京城中还有他不认识的高级别官员吗?还是说以往被派到外地去的官员回京了?
“尔是何人?”
那人躬身说道:“回陛下,臣乃内史衙门郡丞管邮!”
这么一说扶苏就有印象了,他在内史衙门主管的任命书上看到过管邮的名字,只是他没有签字而已……
“管卿家,所奏何事?”
管邮清了清嗓子,恭敬的说道:“回陛下,臣担任内史衙门郡丞一职,平日里也有监察本地百姓的动向的职责,最近民间谈论最热闹的,莫过于扶桑国金银矿一事。”
“臣担心百姓多慕财,而生歹心,故请陛下降下法旨,将这一股不正之风,扼杀在摇篮之中!”
这件事扶苏也有所耳闻,毕竟消息最初就是从皇宫里放出去的,底下的大臣们都不言语,光从表象来看,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赞同派,还是反对派!
“萧爱卿对此事怎么看?”
陛下以前有了疑问,最爱问的是人丞相王馆,总从丞相之位卸任以后,现在陛下最爱问的人是萧何,丞相乃三公之一。
陛下找丞相询问政事,是对丞相能力和资历的一种认可,现在丞相不在了,户部尚书顶替了上来,由此可见陛下对萧何的认可。
萧何出列,毕恭毕敬的说道:“回陛下,臣闲暇时也听到百姓谈论过此事,关于此事,臣有几个想法想要提出来。”
“第一,这个消息上说,扶桑国有金银矿,但是据臣所知,这样的事情没办法考证的,因为我朝中并没有去过扶桑国的人,所以这条消息的真假度尚未得知!”
“第二,我大秦边域虽然也有扶桑国人往来,但是据说扶桑国与我大秦之间,有着两个月之期的距离往来,这样的范围太远了,再加上海上行船风险盛大,即便是最擅长海事的人都不敢保证能够安全归来,所以危险系数太大了。”
“民间的资源有限,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力,没有实力制造出能够出海的船只,就算是创造出来了,多半也会夭折在半途之中,所以只要失败一两次他们就会从梦中惊醒了。”
萧何的问答有理有据,先不去论证消息的真伪,而是直接了当的告诉大家,凭你们的本事想去扶桑国,没戏!
朝中大臣,有人面色微变,也有人神色轻松,从龙椅上看去,正是好一副众生相!
“萧爱卿说的在理,关于扶桑国之事,朕与新罗国使团探讨过,怎么说呢?不好也不坏吧!”
本来大臣们都以为,陛下让萧何回答这个问题,就是要根据萧何的理论,把谣言的事给压下去,但是没想到峰回路转,陛下竟然在这个时候承认了这个谣言的真实性!
陛下您一定要玩的这么花吗?您到是说说这个不好也不坏是什么意思啊!
听到陛下口风变动,工部郎中居温纶立刻出列说道:“臣有事启奏!”
扶苏看了看,是居温纶啊!扶苏对这个人有些印象,为人喜欢投机取巧,虽然不堪大用,但是关键时候也许还会有些用。
“讲来!”
“诺!”
“臣以为,刚才户部尚书萧大人关于扶桑国金银矿的说法,虽然是对的,但是有些片面了。”
“首先萧大人说我朝中并没有去过扶桑国的人,
这我相信,毕竟各位大人都是有职务在身的,哪里能随便的四处游走,但是这不代表着我大秦没有去过扶桑国的人。”
“这一点萧大人认可吗?”居温纶目光似剑的看着萧何,就待萧何说出回答,然后一击毙命!
但是萧何为官经验之丰富,比之积年老臣也不为过,怎么会踩中这样的陷阱了,他平静的说道:“认可!”
其实如果说大秦一千多万子民,竟然没有一个人去过扶桑国,这样的事情说出来大家都是不信的,只能说去过的人很少,甚至微乎其微!
看到萧何回答,居温纶得意洋洋的说道:“既然萧大人任何了这一点,那么关于我大秦和扶桑国路途遥远这件事,也就站不住脚了。”
“要知道从咸阳到番禺,之间的路程按照正常的步伐,需要两个多月才能走到,虽然这个时间很长,但是朝廷难道就可以因为路途的遥远,就不管南海郡之事了吗?”
扶苏皱起了眉头,这个居温纶辩论就辩论,竟然还用政事来攻击同僚,这品行似乎也有问题啊!
如果是一般人,也许就真得被这一番言论吓到了,但是萧何斗争经验何其丰富,反口就说道:“其他的不好说,但是我感觉温大人就有这样的嫌疑!”
“你!”
居温纶争斗不过,立刻朝着扶苏哭诉道:“陛下,这萧大人胡搅蛮缠,竟然当众污蔑臣,还请陛下治罪!”
“好了,争辩就争辩,莫要将其他事情牵扯进来。”
扶苏这番说法,就是给以后的朝廷争论划定了界限,怎么样的争论是允许的,怎么样的行为是过了界的。
“所以臣认为萧大人的说话站不住脚,此时应当从长计议!”
大臣们开始议论起来,反到是身位辩论主角之一的萧何,依旧是一副平平淡淡的样子。
“诸位当中有不同意见者,都可以畅所欲言,俗话说偏听偏信,兼听则明,朕也想听听大臣们不同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