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十八章咎由自取
不过,赵鞅此时也像是应应景一般,对于赵午刚才所言给了一个足够重视的表情,因为此时所有其它赵氏一族的长辈还有家臣都在看着他,其实大家心里也都明白此时赵午所仰仗的是什么?
“赵午兄弟,你所说到也合理,而且看起来理由也十分充分,可却忘记了一点,也是我们赵氏得以长存,甚至于其它世族卿家得以长存的基本,那就是对家族的忠诚。
范氏与仲氏这些年来一直对我赵氏多有嫌屑,甚至到了只差兵戎相见的地步,非是我赵鞅懦弱,而是考虑到我赵氏一族大家的利害关系,所以对他们一直忍让退步,可这并非是唯一的选择。
刚才赵午兄弟所仰仗的无非就是你是范氏族长之外甥,而你又是中行氏族主的女婿这两点身份而已。
这本该成为化解我赵氏一族与范氏、中行氏纠纷矛盾的有利之处,促成赵氏一族与其它二族世代友好,以图稳固我晋国大业。
可兄弟不仅不为赵氏考虑,为三族和睦考虑,为晋国考虑,却把他当成你的资本,以此为把持,以此为支撑试图挑战赵氏族规。
看起来赵午兄弟其心已异,与我们赵氏一族并不同心了,是不想再成为我赵氏一族了。”
赵鞅把赵午所做仰仗的关系说清,也间接说明为何今日赵鞅会如此重视的原因。
一切皆也正是因为赵午的身份,既与范氏有关,又与中行氏有关,就如同赵鞅所言,若赵午忠于赵氏本家一族,那么这种关系可以为赵氏与范氏、中行氏提供好处。
可若是把持这种关系,公然有违族规,那么就是背叛赵氏一族,若说依着邯郸城与范氏与中行氏联手,那赵氏一族就危险了。
而他最后一句话也是给赵午最后再敲一次警钟,明确了他行为的危害,同时也算给他最后一个机会。
(在春秋战国之时,这种联姻很多,也包括后期的质子,就是相互把列国太子质押在他国的行为,一开始到也能把两国关系搞好,如同一个成语,秦晋之好所说的故事一样。
但其实真正到了危及列国甚至于家族利益之时,这种关系并不牢靠,毕竟有本事的女人,还是少之又少,非像电影剧里面那种可以左右两国关系。
其实后期大明朝就不与外族合亲,就是知道合亲并没有多少用真正的作用,反而遣害自己的子孙,该打的时候还是要打。此书之中的楚国最后也联合其它列国一起灭了越国,儿楚王算起来也越国的外戚,就是一个例子。
战国之后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数不胜数。
上文也讲过,当年赵氏孤儿赵武其实也算是当时晋国君的外孙子,可依然几乎把赵氏一族灭了,也不讲这一层姻亲关系,在中国姻亲关系并不牢固,不比血亲,现代社会就更难说了。)
赵午也听出赵鞅话语之中的意思,此时脸上的笑也慢慢消失,环首看了看一众其它族主,还有所有赵氏家臣,只见大家脸上都对他表现出一种十分冷漠的态度,没有一人会为他说话。
毕竟若他心里有背叛的心,那么会对整个晋国赵氏造成巨大伤害,也会牵连其它家族,这一点没有人能容忍。
“族主,你又何必把事情说得那么严重呢,不就五百户,兄弟回去就把他们迁回来,此事也就解了,若说兄弟还有罪该以家族之规论之,那么也只是有损族主威严,兄弟现在就向族主致歉,也犯不着如此兴师动众,这么多人来审我,兄弟我也算是邯郸城主,并非是族中偏支下人。
听族主刚才所言,是想给兄弟安一个背叛家族的罪名,难道说族主要因为此事杀了我赵午吗?”
赵午也非是不识数之人,此时气焰也慢慢消减下来,可说着说着最后又改不了自负自傲的毛病,以此来要胁赵鞅,以为赵鞅因为顾忌于范氏与中行氏的关系不会斩杀于他。
而且话语之中带着对赵鞅这个族主的不满,脸上也是处处透着一种觉得赵鞅不敢杀他的自负。
赵鞅此时一笑道:“赵午兄弟,此事非是我赵鞅面子之事,面子事小,赵氏生存为大,你虽然有所收敛,可你却依然不忘你身后的范氏与中行氏,这就是你的不智之处了。
我赵氏虽然不敢称之为晋国支柱,但却也从来不畏任何其实世族,只是不想公然挑起争端,更不会允许赵氏族人与外族勾结来残害本族人。
不过若说杀了你赵午,我看范氏与中行氏一时之间也不敢公然与我赵氏为敌,这一点你应该明白。
毕竟斩杀于你只是我赵氏族内之事,还轮不到他们两氏来管教,纵是有所不妥,也只有当今晋王才有资格对此事评判本族主的对错。。
所以你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分不清形势,更不该把范氏与中行氏当成你要胁本族主的本钱。
这些本钱本可以让你稳守邯郸,在我赵氏一族中享受尊宠,可若是用错了,他也会成为你被杀头的原因。
赵氏一族之内,绝不会容不忠之人,更不会在赵氏一族内部留下祸害,本族主必然会清除祸害。
现在哥哥我与你讲清楚,你也不要觉得委屈了。”
赵鞅语气平淡,可却已把话说死,此时他转身看了看赵伯。
而赵伯此时也走了出去,看着赵午。
“你敢,若你敢杀我,范氏与中行氏必然会联合起来一起对付赵氏,赵鞅你可想清楚了。”
此时赵午想站起身来,却被赵伯一脚踢在肩上,硬压着他。
赵午此时也是一脸的冷汗,看着赵伯,眼中十分疑惑的问道:“你是谁?”
“你的话太多了,不过我还是可以告诉你,我叫赵欢,黄泉路上你也不必记挂了。”
“什么,你就是赵欢!”
赵午此时已是惊恐万分,可他的话才一说完,只见剑光一闪,他的人头就已滚落堂前,就连这堂中一众人等也未看得清楚,更别说赵午了,此时滚落的人头之上,眼中依然充满了恐惧与绝望。
赵伯并不说话,转身再次走到赵鞅身后。
“来人,把赵午的尸身收敛好,备一副上等棺木,即刻送往邯郸城。”
赵鞅虽然看似语气平缓,可做事却十分果敢,而且从来也不拖泥带水,显然斩杀赵午已然是必定之事,刚才之所以让赵午说这么多话,狡辩这么多,其实也是想让其它赵氏一族以及家臣知道赵午的危害,而非只是他好面子。
若留着赵午,就会给其它赵氏一族的偏族有同样的异心,不尊族规不尊族主。
同时也大家知道赵午对赵氏的威胁,对赵午失了同情之心,大家都觉得不杀不可。
这也足见赵鞅行事周全而谋略深远。
(赵鞅,赵简子,在史书记载中也是一个不得了的枭雄,一个厉害的人物,有他也才有后来的赵襄子,他的儿子赵无恤,最后成就三家分晋,成为三家中实力最强的一家,甚至可以独自对抗后来的大秦。不过赵氏兴于善用贤臣,善待百姓、公无税焉,最后败也是于此之反。)
赵鞅话说完,外面的护卫已经进来把赵午的尸身抬走,清理干净。
此时大家也在议论纷纷,气氛也变得凝重起来。
赵鞅的做法,无疑就是不惧于范氏与中行氏,公然向两家开战,所以大家此时也都有担忧。
“董卿家,本族主刚才所为,已十分明确,范氏与中行氏必然会以此为借口来攻伐我赵氏,你觉得本族主所为是否妥当?”
赵鞅首问左侧家臣中的第一位家臣,他叫董安于,年岁与赵鞅相当,算是赵鞅最信任的谋士,一直跟着赵鞅东征西伐,为晋国立成汗马功劳,也最得赵鞅信任。
而第二位却是一位中年男子,一身布衣,看年岁却是正当年,却是晋阳城的城主,也是忠心于赵氏之人,而且此晋阳城之所以如此城坚固,也是因为此人之功,晋阳城建城始于董安于,兴城固城就是此人之功,他就是尹铎。
而第三位却也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一直对于堂中之事不理不睬,甚至于对其它人也不看在眼中,可他却对赵伯十分尊敬,可以从刚才赵伯出手之时看出。
此人是一代神医匾鹊,也算是赵鞅的至交好友了。
至于其它族里的长辈,虽然辈份较高,可在智谋方面却并不如此三人,所以赵鞅此时只问董安于,而其它的族人自然也不好说了,毕竟他们也自知才学有限,要治理赵氏一族靠的就是这些能人异士贤才。
“回族主,赵午心怀异心不除不行,再兼之赵氏一族与范氏、中行氏封地相交,一直矛盾滋生,特别是自黄池之会后,此两氏一直蠢蠢欲动,试图侵吞我赵氏封地,与此两氏一战无可避免,所以董某对族主之举十分支持,长痛不如短痛,借此机会除掉范氏与中行氏势在必行。
只是臣下也听闻这几年来其它五氏都在招募能人异士,特别是一些隐居山野的得道仙人,此也是巨大威胁。
刚才赵老前辈出手,在江湖之中少有能敌,可若是遇上会妖术之人,怕也会吃亏,非是臣下不信任老先生,所以我们近期必然要做好十全准备,特别是族主的安危。”
“董爱卿说得不错,深谋远虑,不可不妨,不仅要防兵戎之争,也要防暗地里他们的勾当。”
赵鞅说完再次回头看着赵伯,此时一众人也心里明白,赵欢的辈份本就高,而且当年也是叱诧风云的人物,不论是武技还有谋略都高人一筹,大家对于赵鞅依靠赵伯自然也不会再有异议了。
“诸位不必惊恐,此事早已成竹在胸,不论其它世族如何招兵买马,招贤纳士,我赵氏自然也有把持,想来鬼谷王禅也该到了晋阳,大家当知鬼谷王禅与我赵氏渊源,也知他的能耐,大家只需听命于族主即可,一切都无需担忧。”
赵伯还是多说了几句,而这几句话马上在堂中起了巨大的效用,若说天下世人还有不惧于鬼谷王禅的怕也难找了,对于鬼谷王禅之能,此时的列国已传得神乎其神,比之那些久隐的仙人更能让人放心。
此时大家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意,而且是一种超乎意想的笑意,若能得鬼谷王禅帮忙,那么赵氏不仅不惧于其它世族,甚至还可以从中得到更多实惠,让赵氏在晋国的威势更如日中天。
赵鞅此时也是面带微笑,看着大家,听着大家兴奋的议论,心里也是十分满意。
此时门外一个家奴奔了进来,直接叩头道:“禀家主,有一个姑娘家送来一册竹简,说是虎踞镇赵府王氏,在悦来客栈相候家主。”
“鬼谷先生来了,这到是来得及时,来得及时呀。
大伯,还是你陪小侄去见一见鬼谷先生吧。”
此时赵鞅已站起身来,顺手接过竹简,仔细一看,确认是王禅的手书,已掩饰不住激动。
“不必了,老夫要先到晋都,此事还不急于一时,你就带董大夫、尹城主、老医师去会一会他吧,看来他远途劳累,你也准备些好的食材,小公子向来善酒,不可怠慢,若他问起,你只要把此事说了,他自然知道我去晋都的目的。
至于你们几个,也快些回去准备,我赵氏一族兴亡于此,虽然有小公子帮忙,却也要靠自己的实力说话。”
赵伯虽然此时身在晋阳,但对于王禅还是像以前一样关心,所以也多说了几句。
只是话一说完,也不理赵鞅,直接就走出大堂离开。
而其它赵氏一族自然不敢不从,依赵伯的辈份,都比他们要高,而赵欢之名也是早就如雷贯耳的了,所以纵然是赵伯直接安排,他们也不会觉得有冒犯赵鞅这个族主之嫌。
“这个大伯总是不近人情,那好我们就依大伯之意,现在就去听一听鬼谷先生的谋略吧。”
赵鞅也不拖拉,此时也是带着三个良臣就走出大堂,急不可迫的想见一见列国闻名的鬼谷王禅。
【作者题外话】:物有两面,好与坏,本钱与功劳其实也是一样,用好了是自己的本钱,用不好也可以带来杀身之祸,历史上这种例子太多,数不胜数,但也有做得十分完美的,比如大唐后期的郭子仪,挽救大唐于水火,可平叛之后却能隐退世外就是知道功劳、本钱可以成为资本,也会成为要命的东西,而整个第四部也从赵午之死开启,希望读者们多投票,多支持,让这部小说能正常完结,若有志同道合之人,也可以广为宣传,在此谢过。 12577/1029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