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章一意孤行
范蠡本来也不想说,而且刚才也在体说过,可此时既然越王勾践问起,那么他就不得不说了,也是要让其它将领知道孙武陈兵的意图。
“王上,刚才王上所言,其实微臣也能体察一二。
此次征伐吴国,虽然我水师受到重创,可这也是兵家常事,放眼列国,没有那一个列国能真的一攻而下。
除非面对的是十分弱小的诸侯列国,就如同当年的吴国,纵然攻下楚都,可也不能真的灭了楚国。
就算是当年没有秦国出兵,没有越国出兵,那么吴国也不可能灭了楚国,毕竟吴国犯是蛇吞象的大忌。
对于像楚国这样庞大的列国,唯一可行的该是蚕食,而非一口吞下。
包括此时依然长存的郑国、卫国、与宋国,这一国一直处在晋国与楚国之间,任何一次南北交锋,都无法避免,而它们却留存到现在。
这就说明,当时机不对之时,不可冒然,更不可高估了自己的力量。
此时的吴国孙武率五万吴国精兵围困越都,越都于他则言,该是囊中取物之事,可他却并不攻下则占据越都,就是吸取了当年攻伐楚国的教训。
越国虽然摆在吴国眼前,可于吴国也是一个包袱,所以孙武明白此中之理,只围而不攻。
相反,此策略可以借机攻伐回救的越国兵力,形成一个围点打援的效果。
他留有两门,并非只留一门,其实只是迷惑于人,让人觉得他兵力有限,无法全部围困。
而依微臣看来,吴国重兵当在此两门,而非西门与北方。
而现如今我越国之势,十分明显,越都是我越国不可失之国都,无论是费尽多大牺牲,都要固守越都,这样纵然此次攻吴兵败,但将来一定会有机会。
所以微臣想兵分两路,一路佯攻东门,牵制住孙武的主力大军,而另一路则从孙武想不到的北方直接攻入越都。
这样,只要越都有足够的兵力防守,纵然是夫差引举国之兵来袭,我越国也毫无惧意。
并且若久拖不决,北方局势或许稳定,而楚国就会有机可趁,成为吴国之忧。
所以微臣以为,只要守住越都,吴王夫差必然会无功而返,更不会无意攻伐我其它越国城池,这一次大战最后的结果依然于吴与越都算有利,也并非无利可图。”
范蠡还是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就是要固守越都,这样保住越都,也就保住了越国,就算此次败北,可却还有机会。
而且吴国夫差深入越国,可无法攻下越都,那么就会顾忌于楚国巢邑的大军,必然会无功而返,于越国并没有亡国之危,当是承认了这一次攻吴的失败,以图后效。
越王一听,脸色也是阴沉起来,他想听的是范蠡支持于他,可范蠡却明知而不说,反则坚持自己的观点,这让越王勾践在这些越国将领面前,再次失了颜面。
“范将军所说,到也合情合理。
既然如此,为何范将军不将计就计呢?
想来范将军该知本王的想法,不如将军再说一说本王的谋略,看是否与本王真实想法一样。”
越王勾践还是忍住了性子,他知道范蠡所言也有道理,可他还是要考一考范蠡,是否知道他的真实想法。
“回王上,刚才听王上所言,则此时我越国大军只距越都百里,于此时也该是做出决定之时,微臣不论有何想法与谋略,但只要王上所主张微臣都会陪同王上。
除了强攻孙武围城吴军之外,王上所想该是在此占据有利地形,与越都形成相互支援的局势。
而吴王夫差所率的吴国大军,欲攻越都必然会通过此地,甚至会直入越都与孙武的吴军汇合。
这样如果王上驻兵于此地有利地势,就可以袭击吴国夫差大军。
若是夫差所率大军受袭惨重,那么孙武的大军必然会调出,而越国之围当可自解。
而只要再击溃孙武的吴军,那么吴国必然受到重创,而吴国又深入越国境内,怕是连撤出都十分困难。
就算撤出,也会损兵折将。
王上当是有此意图,想反败为胜,重创于吴军。
只是此举太过冒险,若我军不进驻越都,此举意图必然会被孙武以及夫差识破,若他们也将计就计,把我军围困,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范蠡毕竟也是兵法大家,只听得越王勾践在此休整,就知道越王的意图,而且对于越王的意图得失都作了利弊分析。
而越王勾践的策略,只是把孙武围点反援的策略拓展开来。
在普通人都会认为越王会全军退守越都之时,越王却把大军置于越都城外百里之内,也算是堵住了吴王夫差的大军,反而成为打援的一个据点。
可以出人意料,出奇不预的反击吴王夫差的大军。
这样在兵力相当,或者是占优的情势之下,而且又是自己熟悉的越国封地之内,吴王夫差必然会大败。
这样越王勾勾践就可以解了越都之围,而且也算扳回一局,颜面之上也过得去。
可就算再好的据点,却也难比越都城高则坚的防守优势,十分冒险,而且是冒着灭国之危。
毕竟就算是巢邑有王禅的九万楚军,可若吴国大胜,甚至于杀了越王,那么楚国也不会再攻吴都了,毕竟就算攻下吴都,只要吴王及孙武回防,那么吴都还是会被吴国占据,这其中吃亏的只有越国了。
而且范蠡不仅考虑了越王的想法,也考虑了他的对手,是否会想到此时越王驻军的谋略,依孙武的带兵经验,当然也能窥视到勾践此时的想法,那么奇兵就成不了奇兵。
“范将军不愧是兵法大家,本王的谋略就是如此,而且本王已选好了驻军伏击的地方,那就是会稽山,此山是我越都北方的屏障,同时此山国史悠久。
当年禹帝封禅,娶亲,计功、归葬都在此山。
此山也是我越国开国繁衍的重要灵脉,我若率越国大军进驻此山,可钳制夫差所率吴军,给狂妄的吴国小儿以迎头痛击,而且从山南可直入越都北方,或是绕道东门,正与将军策略相符。
只是重回越都,当在本王击溃夫差小儿之后。
那时本王击溃夫差,想来孙武纵是兵法大家,也不敢留在我越地,越都之危自解,而且本王还可以趁势追击吴军,甚至于重新攻伐吴国。
此山本王常在此地游览,得天独厚,是我越国最具福地之山,历代受禹帝庇佑,想来此次能驻此山,也将是我越国转机之地。”
越王此时还是把自己的策略说完,而且还连带着越国先祖,也是我炎黄子孙的五帝之一禹帝一起作为说辞。
(大禹就是此地之人,治水之时,三过家门而不入,视为典范。
而后期秦始皇统一之后,也曾来此山祭拜禹帝,毕竟此山出过一帝一霸。
一霸就是指秦秋最后一霸越国,而越国最早有记载的时候,就是在夏朝之时君主少康之子无余受封于越国祭祀于禹帝,慢慢建立了越国。
所以此山于越国真的是福地,后来越王称霸之后,因为要走当年吴王夫差北上称霸之路,所以迁路琅琊,失了会稽,最后虽然是春秋最后一霸,却也因此最早被灭。)
大家都知道越国的历史,也知道禹帝于越国的尊重性,所以此时纵然有意见,也不会再语。
毕竟勾践的策略也并非一无是处,虽然冒险却也不失为一个反败为胜的好办法。
而且会稽山在大家心里也带着某种神秘的气息,让人不敢随意评判。
“既然王上已经决定,不如就此决议,但还需迂回进行,让夫差不明王上之意,这样才能生出奇效。”
范蠡此时虽然忧虑,可事已至此,无法改变,若要驻军于会稽山,那么也要布置好这六万大军,采取一些策略。
“好,就由范将军来领军部署,而且在整个夫差可能的通道之上,要时刻注意其行军路线,探察清楚,以便本王可以在最适应的时候袭击夫差。”
勾践此时又露出笑脸,虽然刚才经历了一次惨败,赔了整个越国水师,可却也再次燃起了他的雄心大志,并不因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反而谋划着更大的谋略。
(通过如此描写,其实也把勾践此人的性情写得够清楚了,勾践谋算十分普通,可他却有一种普通人无法具备的特点,那就是败不馁,这也是几年之后他能卧薪偿胆,灭了吴国的原因之一,也是传世中不屈不饶的一种精神所在。)
“众将听令,把大军分成三股,一股带着所有辎重向北边迂回三十里,每十里减三分之一的兵力,潜回会稽山,直至全部人员进驻筷会稽山,部分不好带走的车驾辎重全部沿路丢弃,要摆出一副败军逃亡之像。
剩下两股大军,主骑兵由王上亲率,直接由此进驻会稽山中。
另一路由范某亲率,绕道东门,先与孙武之兵一战之后,会假败而逃,借机潜入会稽山。如此三路大军,全部于今夜子时必须汇聚。
夫差吴国大军,也只与我越军相差半日之途,今夜再派一小队兵甲,偷袭阻止夫差,只败不胜,把夫差主力引到会稽山据点,围而歼之。
若我军不敌则全部退守山中。”
范蠡此时已把部署大意说清,主要还是以诱敌为主,而以败像来迷惑吴国大军,也算十分诡异。
此时范蠡说完,也是看着越王勾践,毕竟范蠡虽然是越国中将军,可此次出征主帅却是越王。
“一切就依范将军之意,细节之处,你们再行商议,本王也有些困了,想休息半个时辰,半个时辰之后,分头行动,违令者斩。”
越王勾践说完,也是顺着帅坐就斜着身躺了下去,半眯着眼。
众将一看,也都悄声的离开这临时的军帐,各自去安排部署。
只是范蠡走在外面,看着远方的会稽山,心里却有一种莫名的紧张。 12577/9239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