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传位之争
伯否一看王禅,知道王禅心里定然已有结论,所以微微一笑,十分乐于再听王禅分析。
“小公子请说。”
“吴王三子,吴王必有所属,也必有所惧,所以才会举棋不定。
十年前吴入楚地,而其弟夫概趁机想夺王位,已让吴王忌惮。
吴国自太伯初建至今,传弟之礼已延续几百年,时断时续,却也成为美谈。
直至季子,才造成公子光誓夺王位,不惜杀弟之举。
而如今三个儿子有可能,公子波为长子,理所当然。
毕竟当年其父吴王阖闾也就是诸樊之长子,而吴五僚也是余昧之长子,长继父位,在其它列国也并无可非异。
其二公子山,虽然身在其二,但一直习其叔祖季子之礼,十分贤能,在吴国可谓名声在外,人称叔孙无二。
而其三子夫差,却最俱雄心,武技在三人之中最好,能征善战,屡立战功,在吴军之中,威信极高。
三子各有所长,也各有优势,可谓不分上下。
吴王若取选长子为太子,本无可厚非,只是三子夫差,隐现其当年之雄心,他怕夫差会走当年他夺位之路,反而害了公子波。
若选其二子公子山,礼尚贤能,那吴王当可比其祖吴王寿梦,选人以贤。
当年寿梦首选季礼,而季礼不从,这才依长幼选定**人,选了当今吴王的父亲吴王诸樊。
可现在来看,吴王现在的三个儿子,已无当年父辈之贤,而公子山也不会礼让于二位兄弟。
这就让吴王更忧心,公子山其人,好其名,而行必轨,一旦称王,三子之争,顷刻之间就可让吴国三分五裂,内乱自起,如此一来,吴国不保。
若选三子夫差,能继承其雄心之志,称霸列国之心,却名而不顺。
兼之公子夫差对其二位长兄必然有隙,正所谓书生不屑于武夫,武夫耻笑书生一样。
若公子夫差当上吴王,其二位兄长必然不服,自然会远遁他国,成为吴国隐患。
三子选谁都难与如愿,这就是此刻朝中所争之事。
朝中众臣,以后主马首是瞻。趁利避害,以图长久富贵。
而太宰大人意指何人,小子不敢胡乱猜测。
但有一点要以肯定,朝中当权三人,太宰大人,中将军孙武、相国伍子胥必与太宰大人选择不一,这才会引发今夜刺客。
若今夜太宰大人身死,自然可以污在小子身上。
毕竟小子身为楚国灵童,若行此刺杀也是情理之中,不会有人过多猜疑。
其二,若行刺成功,也会让吴王凭添不安,在选择太子一事之上,会十分慎重。
至于是公子山还是公子夫差,却很难断定了。
不知道太宰大人对我的猜测是否认同?”
王禅一通分析,也是至情至理。
一边的赵伯与赵氏兄弟也是听得入迷,就像是听说书人讲故事一样。
来之时他们以为王禅询赵伯,或许是真的不知吴国情况,可依此来看,王禅自然早就熟知,当时只是想听赵伯的主观意见而已。
因为赵伯的身份也时常会让王禅猜测。
今夜他与刺客墨翟的一番夜谈,猜测专诸其人亦是史角其徒,就是因在马车上赵伯说到此处,一语带过,面带犹疑,这才让王禅从中找到端倪。
所以王禅许多时候,看似无意,却是有心。
而伯否却久久未语。
伯焉见状却又插道:“王禅,你到是十分了解我吴国的内情,三个公子我都认识,什么时候带你朝见一见,你就知道其实三个公子之间,基本上与你分析的不差,只是我更喜欢大公子。”
伯焉一说完,伯否就再次厉声道:“焉儿还不闭嘴,以你的脾性,何来见解。”
王禅一听,微微一笑道:“其实刚才小子的分析也只是猜测,刚才伯焉公子的话也不无道理,小子自小习易经八卦,也懂一些观相之术,或许也能对三位公子将来的气运有一些推测,不知道太宰大人又如何?”
其实刚才王禅在推测三位公子所支持所属的时候,已说得十分明显,孙子尚武,定然喜欢夫差,因为夫差同样善武,而且也精通兵法韬略,两人在一起当是十分相配。
而伍子呢,其生为伍奢二子,其兄守节,十分贤能,随父赴死,所以他当然不会选长而只会选其次。
至于夫差不入他眼,自然是因为夫差此人胸怀大志,并非只限于一己之仇。
若夫差当上吴王,那他的攻伐目标自然不会再局限于楚。
由此也不利于伍子灭楚的大志。
那么三人只能各有所属,若二人共推一人,就不会有这般麻烦了。
吴王不仅考虑到三个儿子的情况,更加清楚吴国朝中的争斗,所以也不愿让三个朝中权贵,发生争斗,反面引起吴国内乱。
“小公子,刚才一席话却是分析透彻,吴国三个公子的情况也大体如此,而两位公主,也各有所依,这也是其中之顾忌。大公主淑姬已嫁蔡国昭候,蔡国与楚为临,所以大公主也希望联蔡伐楚。
小公子胜玉,却是最受吴王宠爱,平时喜诗书琴艺,与二公子山较为亲近,而公子山却并不喜欢征伐,所以伐楚与越,并无成见。而公子夫差则心在北方,不拘于楚、越。依小公子之言,今夜的刺客又会是那一方呢?”
伯否此问,其实也是间接的认事了王禅刚才的一通分析,就算有所偏差,该也是八九不差十之事。
“太宰大人,我刚才说过,此时不仅涉及太子之选而且也涉及列国之争,这三人后面是否有列国支持,我却也不得而知,太宰大人应该知道。
以至于楚越之人想行刺杀,也有其可能。
而且吴与晋已结盟多年,这其中有没有关联,还待要进一步考证。
所以今夜的两个刺客,归属问题还在并不明确,小子此时也难与判断。”
王禅看了看堂外,此时已是天明,花园中鸟语轻翠,让人听之心悦,可对于王禅来说,却是有些困乏了。
而且王禅今夜的目的已经达到时,而且还留下不少断头悬念,让伯否心里时常挂念。
其一王禅观人卜卦之能,也算是小有名气。
这择主难定,不若求神占卜,这就好比现代人抓阄一样,用运气来帮自己选择。
所以这就在伯否心里播下了悬念,让伯否也想知道能继位的三人将来命数如何?
其二,两拔刺客,依王禅分析,该是有很多种可能。
甚至会涉及与吴结盟的晋国,晋国强大,这是列国共认的。
而当年晋国的目的是让吴国牵制楚国,却也不想吴国太过强盛,反而养虎为患。
当年伍子胥就是先投靠晋国,受到重用,再派往吴国,助吴国强大,以对抗楚国,相反他对越国则并不忌惮。
伍子选择公子山,是否也代表晋国的意图,这还让人难与捉摸。
其三,以王禅之能,吴国三公子见之一定会对王禅之能有兴趣,所以无论将来谁成为吴王,那么借王禅的身份,自然也可保得他下半世权贵。
伯否有利求于王禅,这就是王禅一夜之间达到的目的。
“小公子也是劳累,为老夫之事奔劳,老夫心中有愧,不若就住在我伯府如何?”
“太宰大人,这万万不可。若我住在太宰府上,反而会对太宰不利。
您接见于我是为吴王效劳,而我若住下,就反而变成附拥于太宰大人。
这样反给其它有心之人以口舌,小子还是回住驿馆,这样更显楚国灵童的傲慢。于大人却百利无一害。”
王禅说完,已站起身来,而伯焉已经打着鼾声,早就梦入三秋了。
赵家兄弟却一直照顾着赵伯,此时见小公子起身,也扶着赵伯站了起来。
“焉儿,快快起身吧,送小公子及属下回驿馆。”
伯焉从梦中醒来,抹了抹眼睛,一看到是十分愿意。
毕竟若是再不送客,他还得在此呆着,那可于他大大的不利了。
王禅对着伯否一揖,转身就走,此时也是身疲力乏,困意十足,没有什么可掂记之事了。 12577/659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