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五胡烽烟 > 0464 爨氏使团

0464 爨氏使团

    火车的作用自不用提,这是蒸汽机还没造出来的时候文易就已经计划好的东西。

    现在蒸汽机技术初步成熟,也是时候进行研究了。

    不过这玩意儿是耗铁大户,就农业社会那点钢铁产量连铁轨都铺设不起。

    也就唐国的炼钢技术有长足进步,这些年又组建了规模庞大的探矿队,在南洋四处踩点,发现了大量的金属矿藏。

    后来文易又同意用火药开矿,再加上蒸汽机的使用,唐国钢铁产量连年暴增才有了研究的资本。

    当然,这其中充足的奴隶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估计未来的史学家提起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会狠狠的批判他。

    不过无所谓了,始皇帝和汉武帝也是缺点一大堆,也没有影响他们在后世的评价。

    把火车研究工作敲定,文易又去了罐头厂、纺织厂、印刷厂等勉强有了点工业化雏形的工厂进行考察,并鼓励他们继续研究,争取创造出更先进的机器。

    皇帝亲自考察,对这些工厂来说简直是天大的荣誉,从上到下就差把心挖出来表忠心了。

    随后他又去了水师造船厂,在这里见到了蒸汽船。

    造船厂的技术总顾问是个熟人,梅老实。

    晋安县时期就开始追随文易的老船工,甚至可以说是唐国造船厂的技术奠基人。

    此时他已经快七十岁的人了,精神头却出奇的好,说话声音洪亮老远都能听到。

    听说文易过来,老汉一溜小跑的过来迎接:“拜见陛下。”

    文易笑道:“梅大匠有礼了,您老身子骨看起来还是那么硬朗呀。”

    梅老实笑的见牙不见眼:“都是托您的洪福,当年哪敢想有这样的日子呦。”

    文易道:“以后日子会更好的,您就等着瞧吧。”

    梅老实连连点头道:“我相信,陛下说的我都相信。”

    聊了一会儿家常,又在船厂参观了一圈才去了制造蒸汽船的码头。

    看着海面上冒着浓浓烟雾的那三艘蒸汽船,文易心中非常的高兴:“梅大匠,这都是你们的功劳啊,历史会记住你们的。”

    梅老实则有些失落的道:“我真的老了,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跟不上时……时代了,这些船我参与的并不多。”

    文易安慰道:“您老太谦虚了,没有您的指点,船体至少要多花半年时间才能摸索的出来。”

    这倒不是假话,蒸汽船的船体和风帆船是有很大区别的,梅老实虽然不懂蒸汽机但他懂船。

    别人把需求告诉他,他就能根据相应的经验设计合适的船体。

    可反过来说,因为不懂蒸汽机,他也只能在别人的指挥下做设计,无法独立设计新船。

    这对于一个把一生都交给造船行业的老工匠来说,确实是个巨大的打击。

    梅老实的情绪来的快去的也快,随即就骄傲的道:“虽然老汉老了,儿子也不争气,可我有个争气的孙子。”

    “他可是咱们博物院的大匠,专门跟着田院长研究蒸汽机,还是蒸汽船的设计师之一。”

    对此文易也相当了解,或者说对唐国的这些顶级大匠他比对官吏还要熟悉,几乎每一个都了如指掌。

    梅老实一家当年被晋安县县尉迫害,在逃命的过程中小儿子被吓破了胆,见到谁都畏畏缩缩大气儿都不敢喘。

    文易入主晋安县后给了他报仇的机会,他对文易和唐国忠心耿耿,毫不藏私的把自己的一身造船本领传给了船厂工人,为唐国培养了数百名大匠。

    后来他的孙子梅艋在唐国学校学习,当时还没有建立格物学院,他就把梅艋送进了博物院当学徒。

    梅艋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天赋的,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了骨干,然后跟着田顺谷研究蒸汽机。

    因为家学渊源,他对造船业更感兴趣,得知唐国要研究蒸汽船就主动申请加入,成为蒸汽船项目的设计师之一。

    船厂的厂长戴化道:“第一艘蒸汽船是用风帆船改造的,用来做实验收集各项数据,跑了几趟之后就散架了。”

    文易心中一动问道:“那艘船呢,还在吗?”

    戴化秒懂,道:“在,已经放在了博物馆里面进行保存,不过蒸汽机被拆了下来。”

    文易满意的道:“船体在就行,蒸汽机是稀罕玩意儿,可不能放在那里生锈,不过可以等它退役了在放回去。”

    戴化道:“陛下英明,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文易轻笑一声没有说什么,这么低级的马屁他听太多了。

    戴化继续介绍道:“有了第一艘实验船的经验,在设计专门的蒸汽船的时候大家产生了分歧。最后决定三种方案各造一艘,就是这三艘船。”

    文易用望远镜观察,这三艘船确实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其中两艘用的居然是明轮,也就是船的两侧各有一个轮子,通过轮子转动使船行走。

    “第三艘采用的是螺旋桨……现在正在对三种船型进行实际检验,看哪种设计更好。”

    文易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虽然他对船了解不多,但也知道前世螺旋桨成为主流。

    不过他并没有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科研这东西,有时候错误的结论也是有用的。

    论证的过程本身就是对造船技术的总结和探索,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反而会影响后续的发展。

    他不知道的是,前世也发生过明轮和螺旋桨的设计之争,最终螺旋桨大获全胜。

    随后他又亲自登上了蒸汽船体验了一番,并对众人进行了鼓励。但也提出了一个建议:

    “船是给人乘坐的,必须要考虑到舒适性。我相信没人愿意在舒适性差的船上生活几个月,那比坐牢还痛苦。”

    为什么他要提出这个建议呢,主要是舒适感太差了。

    有一艘船坐了一会儿身上就落了一层灰,一艘非常的颠簸,还有一艘噪音过大坐了一会儿脑袋就嗡嗡响。

    这玩意儿别管性能如何,都不可能得到推广。因为没人能在这种船上生活几个月,不死也疯。

    最后一站去的是火烧岛查看火药火器的生产工作。

    到了这里文易想起一件棘手的事情,迁都之后火器工厂怎么办。放在这里肯定是不放心的,燕京那边又没有合适的岛屿。

    思来想去只能把新工厂放在山里,虽然没有海岛上安全,但只要能再保密十几二十年就不用害怕配方泄露的问题了。

    他在东宁一直待到了五月底,中原战事进展相当顺利。

    武横在稳定辽东局势后出兵草原攻打鲜卑残部以及敕勒人,震慑住了蠢蠢欲动的辽东诸部,同时也劫掠了大量牛羊牲畜以及人口。

    女人和孩子被送到了中原,青壮年男人送到了燕京当奴隶。刘猛攻打梁益二州的战事也相当顺利,已经进入收尾阶段。

    燕地和晋地的土改工作也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中,总体来看唐国的各项进展都非常顺利。

    当然,也少不了唐国本土持续性输血,各种铁制农具、布匹、食盐,几乎以白送的价格出售给中原百姓。

    最关键的还是粮食,唐国的各大粮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空。还好有吕宋以及原扶南这样的膏腴之地提供稻米,否则以他们的家底也支撑不下去。

    这么做的收获也是巨大的,原燕晋之地迅速由乱而治,并未因为战乱出现大量的平民伤亡。

    百姓对唐国的认同感正在快速的建立。

    坏消息是秦凉代三国同盟愈发牢固,共同组建的四十万大军陈兵边关。

    同时苻坚还收编了一部分乌丸和丁零人,从两部获得了二十万军队。

    这么庞大的军事力量,文易也感到头皮发麻。他再也坐不住,准备重新返回中原战场。

    但他还没出动,就先接到了冼惠传来的消息,宁州爨氏想要派使者过来朝觐,且人就在广州城。

    文易知道这是军事胜利带来的必然结果,交州、广州、荆州都已经落入唐国之手,梁益二州也眼看不支,宁州已经被团团围困。

    等梁益二州被拿下,下一个就轮到他们了,爨氏要是还没有动作那也太小瞧他们了。

    对他们的到来文易是持欢迎态度的,如果能和平解决最好不过,但他并不看好这个结果。

    原因很简单,爨氏独霸宁州数十年号称‘闭门天子’,州内刺史、太守等职务全部都是爨氏子弟担任,拥有自己的部署军队。

    不打一仗就想让他们平白放弃这些好处很难。

    事实上也确实如他所想,爨氏的使者表面上很恭敬,说什么愿为大唐永镇西南,实则还是想裂土封侯。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他们居然还想求娶公主。

    文易都气笑了,没有再和他们多废一句话,道:“回去让爨昆整军备战吧。”然后就把他们‘礼’送处境。

    爨昆就是爨氏家主,四十多岁了,居然想求娶公主,文易恨不得把他碎尸万段。

    然后就给文融、王安和刘猛传令,让他们小心爨氏偷袭。

    至于攻打爨氏,现在还不急。当务之急还是秦凉代的反唐联盟,这才是决定天下归属的战役。

    这次重返中原,他准备把陈秀、周启、郭吉廷、古义等大臣,全部带去燕京主持大局。

    这也意味着唐国正式建立后,朝廷将会以他们为核心重组内阁班子,而甘宪、贺方、莫俊等人都将退居二线。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来是能力问题,二来不可能让一帮子人把持内阁数十年。

    连薛大元和柴犇都退了,他们纵使心有不甘也只能接受。

    不过在出发前陈秀却向文易汇报了一个情况:“陛下,自从我大军在中原节节胜利,先后夺取燕晋之地,很多移民心思浮动想要重回故里。”

    “只是他们不知道朝廷的意思,暂时还不敢说什么。若朝廷迁都,恐怕他们的心思也会动摇啊。”

    文易断然道:“不可能,若这些北方的汉人都走了,南洋又会……”又会变成异族的天下,不利于民族融合。

    但这话他不能直接说出口,所以及时收了回来,道:“这样,朝廷已经在中原地区推行土断之法,让三大学报拿出最多篇幅报道这件事情。”

    “想回乡的多是老年人,我们就从年轻人下手,让学校也动起来说服年轻人留下。各地方衙门也积极稳住百姓,务必不能发生动荡。”

    土断就是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也就是说住在哪就是哪的人,别想着回老家什么的。

    故土难离,本来百姓是不愿意接受土断的,可土改一出扫平一切障碍。

    故乡重要还是土地重要?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哪里有地哪里就是故乡。

    也就唐国的百姓,生活条件太好了,才会想着回所谓的老家,但文易必然不可能让他们回去。

    陈秀道:“是,臣也有个不成熟的想法,不知道当不当说。”

    文易道:“有什么主意就说。”

    陈秀回道:“我们可以不提迁都之事,新都建好后陛下直接入住,名义上让太子殿下继续在东宁监国。”

    “等国家一统之后,再宣布迁都之事,到时候就算百姓有所冲动也不至于影响大局。”

    文易思索了一会儿,也觉得这个主意非常妙。

    他是以御驾亲征的名义离开东宁前往中原的,战争不结束这个理由就可以一直用。

    而且他本来就准备另外搭建一套内阁班子,可以慢慢的把这些人都转移到新都,让那群即将退居二线的老臣留在岛上装样子。

    再有太子打着监国的幌子留在这里,确实能稳住人心。

    古代又没有互联网,消息传递非常慢,只要朝廷自己不大张旗鼓的宣传,百姓很难知道真相。

    等国家一统了,小小的骚乱也不会影响大局。

    再说了,到那个时候文元要是还没办法稳住这些百姓,解决土断的问题,他这个太子就还有的锻炼。

    是的,文易准备把安抚人心这件事情交给文元来处理,也是一种锻炼。

    想到这里,他说道:“好,就照这个方法去办。”

    把事情安排妥当之后,他就带着众人再次踏上了前往中原的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