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五胡烽烟 > 0283 人才来投(第一更)

0283 人才来投(第一更)

    出身贫寒的王猛自然很清楚学政体系和科举体系的好处,对于穷人来说简直就是实现抱负、改变命运最好的方法。

    他其实很欣赏桓温,当初双方交谈甚欢,可最终还是拒绝了桓温的招揽。

    为什么?

    晋国的九品中正制,注定了他不可能获得信任,也不可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找不到心中的明主他宁愿隐居山林。

    直到遇到了苻坚,才决定出山。

    但对于苻坚准备在国内推行科举体系,他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陛下刚登基不久正需要稳定人心,此法会得罪权贵,不利于您的统治,应当等您稳住军民之心彻底掌控秦国之后再推行。”

    “学政体系倒是可以先行尝试,为秦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苻坚是个能听进人言的君主,就暂时打消了开展科举的想法。不过也接连废除了十几种杂税,赢得了百姓的感激和支持。

    ……

    唐国的这些政策自然是卫尉司细作故意宣扬出去的,但能传播的这么快这么广,寒门读书人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实在太对他们的胃口了,不论相不相信这些政策,都会拼命的鼓吹。

    万一能把自家君主说动了,在自己国家搞科举取士,他们不就有出头的机会了吗。

    所以他们很快就自发接过了接力棒,成为唐国新政的宣传员。

    为了鼓动更多的人,他们开始各种吹捧唐国,把那里描绘成了大同世界。

    唐国之所以这么美好,都是因为科举取士,我们国家要是想变强也必须要这么做。

    只是可惜,各国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顾虑,没有一个敢推行科举制度的。

    寒门和平民出身的读书人也就越来越失望,很多心思活泛的已经产生了去唐国看看的想法。

    毕竟唐国也是汉家天下,去了也没关系。

    但如何去唐国又成了难题,这个国家太神秘了,没人知道在哪啊。

    很快就有人想到了唐楼。

    唐楼就是唐国商人居住售卖货物的场所,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有些国家甚至有好几座。

    是不是可以通过唐楼去唐国呢?

    于是唐楼突然就多了许多读书人,也不买东西就是各种瞎转悠。终于有人忍不住找到唐国商人,表达了想要投效的想法。

    这些唐楼的负责人早就得到了上面的吩咐,接见了这些读书人,直言想去唐国可以,但要通过考核。

    而且唐国不想参与到各国争霸中去,所以不愿意暴露所在地和具体情况给各国,他们一旦去了就很难再回来。

    最后一条确实劝退了大部分的人,但依然有很多人决定前往唐国搏一搏机会。

    豫州颖川长社韩伯家中。

    吴隐之道:“感谢康伯兄一直以来的照顾,今我欲远行,特来告别。”

    韩伯疑惑的道:“伯母的孝期刚过……不知贤弟欲往何处?”

    提起母亲吴隐之眼眶又红了起来,道:“母亲最大的期望就是有朝一日我兄弟二人能出人头地,眼下我获得了一个机会,想要尝试一番。”

    “哦?”韩伯很惊讶:“不知是何人举荐,可能见告?”

    这年头出仕全靠举荐,吴隐之家连寒门都算不上,真要追溯祖宗辉煌,要追溯到曹魏时期去了。

    也从未听说他家有什么权贵亲戚,也没有听说他认识什么权贵啊,谁会举荐他?

    因为两家是邻居韩伯没少照顾他,所以吴隐之并没有隐瞒,道:“前几日我去唐楼侥幸通过考核,准备去那里看一看。”

    韩伯连忙劝道:“唐国事情无人知晓,且难进难出,你要三思而行啊。”

    吴隐之道:“我已经考虑许久了,晋国的情况你也清楚,在这里我永无出头之日,只能去唐国搏一搏。”

    韩伯很想说别着急,等我做了高官一定举荐你。可想想自己现在还是白身,这句话怎么都说不出口,只能无奈的道:

    “好吧,既然你决心已定那我也不阻拦了,只能祝你仕途顺畅。”

    “谢康伯兄。”吴隐之又有些不好意思的道:“只是我走之后家中就只剩下兄长一人,我实在放心不下他,还请康伯兄多加关照。”

    韩伯道:“此事你放心,若有机会我会举荐他出仕的。”

    对待吴坦之,韩伯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态度了。如果不是因为吴隐之,他都不屑于和对方结交。

    倒不是吴坦之人品有问题之类的,而是鸿鹄不与燕雀为伍。

    他说有机会就举荐吴坦之为官,其实就是随便举荐个低级官吏去做。

    不承诺举荐吴隐之,恰恰是因为重视,认为举荐吴隐之当小官是对他的羞辱。

    在自己没有能力举荐他当好差事的时候,他宁愿不开这个口。

    吴隐之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对于韩伯非常的感激。

    等到出发的那一天,吴隐之和兄长告别叮嘱他看好家门,逢年过节别忘了给父母添坟。

    之后就背着一个简单的包裹离开了,四邻没有一个人相送。穷在闹市无人问,这种情况他已经习惯了。

    走出胡同口,却远远的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立在前方。

    他的眼眶顿时又湿了:“康伯兄深情厚谊,弟实在无以回报啊。”

    韩伯道:“你我虽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莫说这样见外的话。我也没什么可送你的,这一身行头你换上莫要让人轻视。”

    一身丝绸制作的行头,包括衣帽、鞋袜,还有文房四宝等物。

    价值不菲,关键全是吴隐之眼下急需之物,可以说是有心了。

    吴隐之感动的眼泪当场就落了下来:“谢康伯兄。”

    韩伯并没有把他送到唐楼,两人又叙了一会儿旧,互道珍重之后就此分别。

    吴隐之走出老远,回头依然能看到韩伯在朝他挥手告别,不禁再次潸然泪下。

    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吴隐之并不是唯一一个决定去唐国的人。

    类似的事情在这片大地各处都有发生,可以说只要有唐楼的地方,就有不得志的读书人来投。

    即便唐国一再强调去了就很难再出来,甚至终生都无回来之时,依然无法挡住大家的脚步。

    他们等待这样一个公平的机会等了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