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汴京篇第八章忽必烈的反应
忽必烈坐在宝座上,看着扬明道长大袖飘飘而入,眼中闪烁着神光,一动不动地盯着扬明道长,要是扬明道长是磁石的话,忽必烈就是给他吸引的磁铁。
忽必烈雄材大略之人,按理不会如此盯着一个使臣,但是扬明道长的身份有些特别,一袭道袍在身,高大的身材很有虎气,完全没有出家人那种飘飘若仙的出尘之姿,倒象是久在官场打滚的士绅。
南宋居然派出一个道士来当使臣,这种事情恐怕在历史上很难找到先例,即使传说中的太公玄乎其玄,也没有以道士身份去当过使臣,这事着实有点让人难以理解,由不得忽必烈不好奇。
不仅忽必烈好奇,就是他那些文武大臣也是好奇,以打量宝贝的眼神看着扬明道长,要不是至尊当前,可以想象得到他们肯定是早就议论纷纷了。虽然他们没有说出来,他们的心里不知道奇怪了多少回。
扬明道长单手打个问询,向忽必烈施礼,道:“贫道扬明见过陛下。”
忽必烈脸一沉,眼中闪着神光,威严地道:“见了朕,为何礼数有亏?”他是想要扬明给他行跪拜大礼,倒不是忽必烈在乎这点礼数,而是他想借此机会折辱一下扬明道长,故意如此说话。
“陛下此言差也。”扬明不卑不亢地道:“扬明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既入道门当以道门之礼相见。长春真人与成吉思汗不亦以道礼相见乎?”他也不含糊,心如明镜似的,知道忽必烈是想以此为托辞,行折辱他之实,才不会上忽必烈地圈套。
忽必烈雄材略,很得群臣爱戴,扬明如此当着群臣的面直斥其非。立时引起了群臣的不满,立即喝斥起。而扬明道长一副波澜不起的模样,好象群臣那些嘈杂之音不存在似的,真的是充耳不闻了。
忽必烈挥手阻止群臣的喝斥,反驳道:“道长既入空门,当守道门清规,拜老子,读道经。餐朝露,潜心清修,与日月同辉。道长为何剑履红尘,来管这些俗事,甘心为南朝破败之邦奔走?”
扬道长叹一声,什么话也没说。按理说,作为一朝地使者,面见敌国的皇帝。即使有天大地困难的也不会在敌国之君、敌国之臣、敌国之民面前露出点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打肿脸充胖子”,死硬到底,以免给敌国瞧不起。
这一声叹息立时引起了群臣的关注,无不是惊奇地看着扬明道长,而扬明道长虽然有叹息之声。有叹息之行,却无叹息之色,脸色平静逾恒。
忽必烈就是忽必烈,他微一动心思就知道扬明道长必有后着,叹息只不过是个铺垫,看着扬明道长不说话,静等扬明道长自己说出来。
大凡说客,他的一举一动都有深意,张仪苏秦之辈是说客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一言一行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真正地说客。忽必烈多读汉书。久习汉文化,哪会不知道其中的诀窍。才会如此处理。
对于忽必烈如此应对,扬明道长在心里大为赞赏,心想忽必烈不愧是一代明君之才,曾让乃师清风子为之倾心的帝王。清风子之所以不为忽必烈为所用,只是因为华夷之别,并不是忽必烈才气不足,相反,清风子对忽必烈的才情很是钦佩。
扬明这人很是机灵,清风子点名要他出使,并非无因,他又是一声叹息,仰天道:“可惜,可惜!”不再是有叹息之声,无叹息之色,脸上一副悲天悯人之态,让人一见之下就会耸然动容。
忽必烈何等样人,哪有不明白他的心思,知道扬明道长识破他的用意,要是自己再不说话,说不定他接下来的就不是叹息声,而是嬉笑之声,朝堂之上要是给敌国使者嬉笑怒骂,就太失体统了,有损蒙古威严,微微一笑,道:“道长何事叹息?”
“为陛下之行而叹息。”扬明道长缓缓而答。
忽必烈大笑,道:“道长天下说客,故做危言。朕自登极以来,励精图治,务在养民,以结束纷攘乱世为务,务在开创盛世,还天下宁静。”
忽必烈是有为之君,他的志向不小,正如他所言,他地目的就是灭掉南宋,统一中国。在当时,蒙宋战争不断,兵连祸结,百姓为战争所苦,要是能够结束乱世的话,百姓的负担就会减轻。然而,让忽必烈想不到的是,蒙古对中国的统治堪称浩劫,对中国文明地破坏极其严重。除了版图空前广阔以外,在经济上并没有什么建树,比起后来的全国少数民族政权,清朝就差远了。
“天下之不宁,正为陛下所图,陛下有一日之图,则天下一日不宁。”扬明道长直言现实,道:“陛下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蒙古铁蹄征战不休,中原不宁,南方战事不断,皆因陛下而起。陛下若退兵塞外,则天下自宁,百姓衣食无忧,陛下之仁德史书垂青,天下共誉,千古以后,陛下为仁君,美名不失。”
美妙的言词后面隐藏着阴险的目的,这就是外交!
这是典型的说客言词,他的意思是要忽必烈退兵塞外,却给他说得天花乱坠。忽必烈要是真照他的话去做了的话,得到的绝对不会是历史美名,而是骂名和笑话,后世必然把他当作昏君,无能之辈,仅仅因为一说客之言就退兵。
扬明道长当然知道忽必烈绝对不会因为自己一通言词就退兵,但这是舌战,有些废话,无用之言也可以派上用场,可以让自己在舌战中占得上风。他真地是深晓游说之道。
忽必烈雄材大略,举贤任能,他地臣子并非无能之辈,哪有不明白扬明道长话里玄机的道理,向忽必烈跪下奏道:“启奏皇上,扬明妖道妖言惑君,意在败坏我大元朝江山。请皇上处他以极刑。”
败坏江山,敌国之间互相败坏。扬明道长做为南宋地使臣,他的目的就是来败坏蒙古人的江山,难道还会帮助蒙古不成?一语道破真谛,可圈可点之词!
“众卿平身!”忽必烈不温不火地道:“道长此言堪称妙论,妙论。”边说边抚掌,一副很是赞赏之态。
这摆明了是一个美丽的言词包裹地陷阱,应该直斥其非才是。没想到忽必烈居然抚掌称妙,着实有点让人难以理解,群臣吃惊地看着忽必烈,很是难以相信。
扬明道长却知道忽必烈这话只不过是个过渡,后面的话才是正题,马上就要到来,凝神静听忽必烈地话语。
果不其然,忽必烈接下来的话是说:“道长此意甚好。的确是息天下刀兵的良策。当今天下所苦者唯大元朝与南朝战端。若南朝向我朝称臣纳表,则天下刀兵自息,士卒归家,男耕女织,天下富足,则赵祺先生之德天下共称。仁过三王,德过五帝。朕有仁慈之心,封赵先生为王,赵先生富贵不失,千秋万载子孙昌顺,不亦美哉!。”
这是典型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扬明提出息刀兵之策,忽必烈大加发挥,反守为攻,要南宋称臣纳表。这事根本就不可能。只要稍有头脑之人都想得到。但是如此一说,忽必烈就不失主动权。在这场舌战中占了上风。
扬明道长也不是好惹的,哪会让忽必烈得意,笑言道:“陛下可知鹿化虎的故事?”
象扬明这种能言善变地人讲个故事比喝碗南瓜汤还要简单,可以说张嘴即来,忽必烈虽然聪明绝顶,又哪里知道他要说什么故事,不动声色地道:“朕愿闻其详。”
扬明道长开始讲寓言故事,道:“贫道在山中潜修,一天,贫道看见一只鹿为猎犬追逐。猎犬凶猛,奔走如飞,鹿却气喘嘘嘘,难以为继,眼看就要给猎犬追上。就在这时,非常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鹿一下子变成了一头猛虎,张开血盆大口,对着猎犬就咬了过去。猎犬正在自鸣得意,万万想不到会有如此事情,眼见就着就要给猛虎吞噬,贫道心有不忍,喝道‘猛虎猛虎,尔乃山中大王,何故欺一平阳之犬’,猛虎对贫道微一点头,虎吼而去。”
忽必烈何等样人,哪会不明白他的意思,马上就道:“敢问道长,谁是虎谁是犬?”
“陛下圣明之人,自当知晓。”扬明非常技巧地道:“贫道此来,是为解蒙古之危而来,陛下置贫道之言于不顾,必将后悔莫及。”
言外之意非常明白,那就是南宋是虎,蒙古是犬。这个故事本身没什么创意,一点也不新鲜,妙就妙在与现在的形势极为吻合,先前的南宋非常弱小,四十多年来任由蒙古欺凌,而无还手之力,现在的南宋大不相同了,已经化身为虎,准备收复中原了。
扬明道长的意思是说:要是忽必烈不听从他的话,退兵塞外地话,南宋大军一到,蒙古必将败军覆师,忽必烈到时追悔莫及了。
群臣都是才思敏捷之人,哪有不明白他话中之意,群起斥责扬明道长:“住口!大胆妖道竟敢侮辱大元朝。来人,把妖道拉下去斩了。”
扬明如此高调把蒙古比作狗,对于自视极高的蒙古群臣来说,是莫大的侮辱,扬明道长足以死一万次了,还有不下令把他处死的道理。
殿前武士冲上来,如狼似虎一般,架着扬明道长往外就走。忽必烈心想正好趁此机会好好给扬明道长一点颜色瞧瞧,也不阻止,坐在宝座上静观扬明道长如何应对。
要是换个人,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是又是斥骂,又是蹦跳的,摆出一副不屈姿态。而扬明道长的表现却是与众不同,他好整以暇。一点惊惧之色也没有,也没有怒斥喝骂,只说了一句话,道:“不要你们动手,贫道自己走就是。”大步一迈,跟着殿前武士往外就走。
如此平静地面对即将到来地危险,比起那些又是喝斥。又是怒骂来,就高了好几筹。忽必烈不住点头,脸一沉,喝道:“扬明,你这妖道,你死到临头,还有什么话要说?”
“没有。”扬明非常干脆地回答,道:“就是有话。我也不对你说,我会去和成吉思汗辩个明白,他地子孙为何会堕落到这种程度,不敢真刀真枪与人在战场上拼杀,只知道斩杀孤弱之使者。”
忽必烈知道象扬明道长这种人再试也是没用,挥手道:“放开他。”金殿武士闻言放开扬明道长。忽必烈称赞道:“道长能言善变,胆识过人,不惊不恐。是出使绝国的人才。”对群臣道:“你们都看见了吗?大元朝不缺人才,人才济济,但是,朕求贤若渴,不怕人才多,人才是越多越好。道长可否入朝为官?道长只要应允。道长有什么请求,尽管说。”
如此当着群臣之面称赞敌国使者的事,忽必烈并非第一人。在汉代,汉使出使匈奴就有不少汉使得匈奴单于的尊重与称赞,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个。
“皇上圣明,大元必昌!”群臣一齐颂扬。
如此盛赞敌国之使虽非忽必烈的首创,但这种度量的确非同小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刘到,扬明道长在心里暗自赞叹,心想怪不得清风子这样地高人都对他很是心仪。其人真有过人之能。道:“谢陛下谬赞,贫道本是华夏人。不敢为异族效力。”
这话说得很是平淡,但是话里的坚决之意却是谁都听得出来,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斩钉截铁!
“来人,给道长看座。”忽必烈对端着锦墩地太监道:“近点,再近点,对了,就是这里。”皇帝赐座,仅是对自己地臣子而言,对敌国之使赐座并非没有,也不多见,忽必烈如此做为,已经够让人感动的了。更让人感动地是,他居然要太监把锦墩放得离他很近,要是扬明道长暴起发难,行刺于他的话,问题就很严重了。
群臣马上上奏道:“皇上,万万不可。”
扬明道长一下脱下道袍,露出里面的贴身衣服,伸手就要在身上拍拍,示意自己没有暗藏利器,忽必烈笑道:“道长不必多疑,道长不是那种小人,道长,请过来就坐。”朝群臣挥手,道:“你们也起来。给他们赐座,你们都坐下来,听听道长的高见。”
太监送来锦墩,群臣谢过恩,坐了下来。
行刺忽必烈有没有好处?有,不仅有,还大有好处。忽必烈这份气度真地是足以让任何人心服,李隽得知这事后只说了一句话:“这就是忽必烈!”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却把李隽要说的话全部表达出来了,胜过千篇美文。
扬明道长穿好道袍,坐了下来,不容忽必烈说话,先行问道:“陛下为何对贫道前倨而后恭?贫道山野散人,无金无银。”
前倨后恭一词,我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习以为常了,不以为意,这个成语有一个典故。苏秦未读之前游说天下,一事无成,回到洛阳老家,饿得不行,要他嫂子给他烧点饭吃,他嫂子找借口不给他烧。直到苏秦身佩六国相印,再次回到老家后,他的嫂子对他是恭敬异常,苏秦就问他们嫂子为什么对他前倨而后恭。
他嫂子回答了一句大实话:你金多。用现在话来说,就是你有钱了,我要巴结你。
扬明道长引用这个典故,含有讥讽之意,是嘲讽忽必烈对他先是威逼再是利诱,后来对他又很是礼貌,是妇人之行。
忽必烈哪有不明白扬明道长的话,哈哈大笑,很是欢畅,道:“道长妙人妙语。朕对道长前倨后恭,非为道长之金,为道长之才,为道长之节,道长之行当得起‘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道长真丈夫!”
“陛下光胆磊落,心胸坦荡。”扬明道长赞道,这是他来到金殿上第一句真心赞赏之词。
“听得出来,道长是真心话,朕很高兴。”忽必烈笑呵呵地道:“敢问道长,道长有何妙策息虎犬之争?”他引用了扬明讲的故事,等于说他接受了现在这个南宋鹿变虎,对蒙古不利的局势判断。
扬明道长缓缓道:“这事不难。贫道北行之前,皇上托贫道带了几样礼物给陛下。来啊,把礼物送上来。”
随从把礼物呈上,是一个大匣子,太监接过,打开匣子,惊呼一声,手一抖,差点摔在地上,马上意识到失仪,急忙闭嘴。
“赵先生英武不凡,他的礼必是让朕大开眼界。”忽必烈虽然听出了太监的惊呼声,还是不动声色地问道:“敢问道长,是什么礼?”
“四贤礼!”扬明道长平静地回答,道:“这四贤礼是博尔忽,汪德臣,木札礼,术速忽里地人头。”从怀里取出一封书信,道:“这是皇上写给陛下的亲笔信,还请陛下过目。”
忽必烈接过书信拆开一看,只有四个字“西南光复!”
博尔忽四人早就战死了,现在李隽派人送来他们的人头,无异于在向忽必烈叫板,无异于在向忽必烈示威,这种事任谁都难以忍受,对于雄材大略的忽必烈来说就是侮辱,忽必烈的脸色一下就变了,目光炯炯地看着扬明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