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汉末三国之乱世道皇 > 第八百二十四章 坊市实情

第八百二十四章 坊市实情

    一连闲了几天,刘协突然想到城外去走走,看看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作为一个皇帝,刘协可不想像前几任皇帝一样,足不出宫门,下达命令的依据全靠身边的太监提供。

    洛阳城分为几层,最里面自然是皇城,主要包括北宫和南宫,南宫因为张让之乱损毁,目前还在维修之中。

    又因为刘协放宫人的缘故,皇城之中的宫女少了许多,用不了这么多宫殿。所以南宫里面的皇室人员都搬到北宫,南宫宫殿几乎划给了官员们办公,当然,这是零时的,毕竟这是皇宫,名义上是刘协的家,可不是那些官员可以随意占用的。

    自从刘协登基以来,三公九卿各府衙,刘协都经常去转悠。时不时的还会抽查点卯的情况,询问工作的进度。

    所以皇城里面的一砖一瓦刘协都比较熟悉。

    皇城外是内城,内城之中是朝中大臣的府邸。

    这些朝中重臣,他们每天需要到德阳殿上朝,散朝之后要到府衙工作,所以,他们大多居住在府衙。

    通常情况下,府衙的长官都住在府衙后面,而那些普通的官员就住在离府衙不远的地方。这种前衙后府的安排,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

    大汉朝很多衙门都称作府,来由就是从这里来的。

    比如说司徒府,黄琬在洛阳的屋子不在内城,但是每天早上卯时,也就是六点就要上朝点卯,如果从城外的家里走到德阳殿,岂不是寅时就要出发。

    所以,为了工作方便,黄琬就住在司徒府。早上卯时初起床,收拾一番,到德阳殿点卯,也不到卯时正。

    当然,也有不在府衙住的,比如说董卓。董卓洛阳城外可有数十万大军,每天来来回回的处理军务都够董卓忙了,哪里还有时间住在内城。

    因此,董卓每天都是乘车到德阳殿上朝,因为从城外到德阳殿这段距离,董卓可以在车上睡一觉。

    内城之外,郭墙之内,是商户工匠居住的地方,俗称城郭户。

    大汉朝的工匠和商户的地位很低,没有资格住在内城。但是他们的主子大多是世家大族,为了管理方便,所以就在城郭之间建设作坊,供这些工匠和商户居住。

    这些城郭户的生活情况,就是刘协想知道的。

    刘协不是刘宏,听听太监的胡吹就相信了的。也不是后世那些官僚,呼啦啦的一群人,摆摆姿势,照照相,听几句汇报,就能够脑袋一拍,下一个命令,就拍屁股走人。

    刘协坚信一条真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所以,刘协要亲自到城郭户来调查,有时间的话,刘协还会去城外。

    时至九月,正是税赋进京的时刻,京中百官,特别是那些有封地的官员,都会收到今年的收成。

    今年灾情不是特别重,也算是一个丰年吧,虽然老百姓还是没饭吃,可是一点也阻挡不了世家贵族庆祝。

    秋分前后,世家大户都要庆丰收,这个时候,正是商贾赚钱的时候,各种财货运抵京城,堆积在各大市场,就等那些世家来采购。

    九月的阳光也不太毒,有钱,天气又好,治安也不错,京中的世家贵族免不了要出来走走,顺便看看能不能采购心宜的物品。

    城中各大街道,峨冠博带,轻纱曼妙的贵人来来往往,美不胜收。

    “好俊的小郎君啊。”一个世家女子从刘协身边经过,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刘协,口中称赞道。

    刘协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关注,特地换了便装,想不到却勾起了京中女人的目光。

    汉代女人的地位虽然不高,但还没到那种足不出户的地步,也没有三从四德的控制,往往比较实际,也比较洒脱。

    刘协今年八周岁零六个月,因为长期锻炼的原因,身高已经达到七尺,也就是一米六。长期思考问题,显得比较老成,给人的感觉像是十二三岁的人。

    汉朝十五岁结婚,十二三岁正是男女谈婚论嫁的时候,所以刚才这女子一眼就瞧上了刘协。

    当然,像这样当街赞美一个美男子还是少见的。

    刘协这次出来,带的人不多,就只有潘颖。为了不引起那些世家的注意,刘协甚至连自己的护卫都没带。

    一是刘协身怀绝技,只要施展遁术,刘协可以瞬间躲开灾祸。

    二是这些日子,内城里面的治安非常好,虽然没达到夜不闭户的境界,但是那些游侠儿绝不敢在内城招摇。因此刘协错误的认为,洛阳周边的治安也跟着好起来,毕竟就隔着一道城墙,也不会差多远。只是这一错误的估计,差点让刘协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出了内城,就是城郭之间的坊市。

    为了方便城中的世家,坊市大多建在离内城不远的地方。有钱的人说了算,自古亦然。

    所谓坊市,就是作坊和市场连在一起的建筑,街面上是门脸,门脸后面是作坊。

    刘协今天来到这里,恰好是售卖谷米的米市。

    新米上市,各家各户自然要买新米尝鲜,所以米市生意火爆,时不时都看到一是豪华马车,后面跟着一群家僮,在各店铺的掌柜招呼下招摇过市。

    有些店铺为了证实自己买的新米,专门把舂米的器具摆到街上,让伙计当众舂米,以便吸引客人。

    米市的秩序还好,有几个吊儿郎当的游侠儿,畏手畏脚的藏在街道角落,看到巡逻过来的兵卒,立马躲进暗处。

    刘协心情舒畅的笑了笑,转身去问米价:“掌柜的,粮米。”

    “谷七十钱一石,米一百钱一石,麦四十钱一石,黍三十五钱一石,菽(黄豆)二十钱一石······”

    这么便宜,七月的时候,谷可是一百五十钱一石,相差几乎一半。这还是市场上的价格,落到农民手中,价格还会更低。

    谷贱伤农,可是年年如此,大汉朝还会走多远?

    得想办法保证农民的利益,否则自耕农根本就生活不下去。自耕农生活不下去的时候,那就是社会动乱的时候。

    “这位公子,可是要买粮食?”掌柜的看刘协心不在焉,有些迟疑的问道。

    刘协衣着华贵,自然不是他们这些商贾可以得罪的。但是刘协这样迟疑,也耽误自己做生意不是。

    刘协伸手摸了一把黄豆,仔细看了看,这么大颗的黄豆居然才二十钱一石,真是便宜啊。在刘协的记忆中,黄豆的价格可比谷高一些,可是在汉朝仅仅只有谷的三成。

    “公子,这豆可好了,颗粒饱满,喂马一定长膘。看看公子的马,只有这么好的豆才配。”店家特别会做生意,嘴巴吧嗒吧嗒的,让人听着舒服。

    “陛······公子,这是喂马的。”潘颖站过来,提醒刘协。

    大汉朝的人是不吃豆子的,因为吃了豆子会产生胃气,经常释放胃气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所以稍微有钱的人,都不会吃豆子。当然,那些没饭吃的,自然不会考虑这些。

    这么好的黄豆用来喂马,委实太可惜了。看来小王庄的加紧收购黄豆,榨油,做酱油,这些都得用黄豆。另外还得想办法拓展黄豆制品,比如豆腐。

    “小郎君,看看这豆,喂这大马,定然长膘。来一点?”掌柜看刘协迟疑,更加热情的推荐。

    “潘颖,拿上。”刘协指着这袋豆子。

    买豆子?潘颖睁大眼睛,少府里面豆子可不少,而且比这些好得多,犯的着来这里买豆子吗。潘颖心中不爽,叽叽咕咕的发着闹骚,一边同掌柜掰扯,最后拧了一小袋,放在马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