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张温被逼的没办法,不得不上书,说这事我确实干不了,你朝廷要杀要罚随你,但这叛乱我是真没辙。
他这是撂挑子不干了,爱咋地咋地吧!
朝廷一看张温好像是真打不了,便只得回复:那行吧,你赶紧滚回来吧,别在那边空耗朝廷钱粮了。
于是在中平三年十二月,张温被征召回京,等待他的处罚,至少也是个免官。
这张温一走,大军也只能遣返回原郡。这场闹哄哄的平叛行动,也就这么草草结束了。
既然没了平叛行动,那么将赵二调往北海的事就再一次被提上议程。
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商议,以及孙坚财宝的打点之下,朝廷正式任命赵二为……青州刺史。
赵二刚一听还吓了一跳,心说这孙坚也太给力了吧?我就想当个一郡太守,你直接给我来个一州刺史?
等静下心来一想,又觉得亏了:现在汉朝秩序还在,刺史这个官远没有后来权力那么大,虽然是管一个州,但是俸禄只有六百石,最关键的是没啥权力,只有监察之责,而没有具体的领兵理政之权。
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刺史,就是一个放大版的督邮,只不过督邮只管一郡的一部分,刺史是管一个州。
拿钱打发走了没翅膀的天使,赵二拿起圣旨看了起来。现在的赵二多少能看懂一些文言了,不像最初在雒阳时,完全看不懂。看了下,这才发现朝廷封他的官不只有青州刺史,还有别的。只不过赵二之前一听刺史这个名头后,有点懵逼,后面没注意听,漏过去了。
诏书上写着自己除了担任青州刺史外,还兼任北海国的……别部司马。
赵二心想:我说你孙文台是不是当别部司马当得太爽了,也想让我感受下司马的滋味?这官的名字也太难听了!
罢了罢了,至少比没有强。
我说也是,花了那么多钱,只给我平调成一个六百石官,那我才不干哩!
当天又收到孙坚的信,里面孙坚说他觉得区区一个郡哪里能容得下赵二这种大才,怎么也得一个州才配的上……
好吧,事情其实是这样的:孙坚最近一直在打探青州那边的消息,逢人就问青州的事。问着问着,忽然有一天,有个人来求见他。
孙坚见了一问,得知他是现任青州刺史张琰的人,想跟他谈谈青州的事。
原来那张琰早就不想在作为“黄巾重灾区”的青州呆了,老想换个位置。正好他留在京里活动的人意外得知了孙坚一直在找青州的官,于是灵机一动,请示了青州刺史后,便找上了孙坚。
这人便跟孙坚商议了一番,因为目的契合,双方很快就谈妥了:两方共同协作,通过贿赂十常侍和上书朝廷等方式,让张琰调去别处,而赵二则去接替他的位置。
俩人合伙的话,事情就比各自单干好办多了。因为十常侍那帮人最会榨取钱财,孙坚想替赵二跑官的话,十常侍就会推说没合适位置,多要钱。张琰想调走的话,十常侍又会说没人肯接任,还是多要钱。如果俩人一起找上十常侍,那十常侍就没有榨钱的理由了,只能公事公办,该出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本来两人设想得挺好的,结果他们又低估了十常侍的诈钱能力,那赵忠居然诬陷俩人结党营私,必须得出更多的钱贿赂才能免罪。
导致最终还是额外花了不少钱,才达成目的,气得俩人大骂十常侍不是东西!
信中末尾,孙坚跟赵二讲,朝廷派赵二此去青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解决自黄巾之乱以来的青州匪患问题。所以朝廷在任命他为青州刺史的同时,还额外授予他一个别部司马的军职,允许他自行招募、率领士兵。同时还令青州境内的其他太守、国相都要配合赵二行动。只要赵二能解决青州的匪患问题,那么一郡太守之职是板上订钉的。
一郡太守么?
赵二思考了半天,最终还是给孙坚回信,说青州刺史这个职位他暂时比较满足了,太守什么的不急,只要能保住现有的位置不变动就可以了。
因为赵二想到,这过不了几年(赵二仍旧不知道历史上汉灵帝哪年死的,只知道是黄巾之乱后没几年),天下就大乱了。到那时候,原本不值钱的刺史一职,就会变得比一郡太守要大多了。陶谦就是一个例子,他原本只是徐州刺史,天下一乱,刺史立马变州牧,都不需要动刀兵,直接就掌握了一州之地。
反观太守,虽然现在是两千石的大官,位列地方官之首。但是一旦天下大乱,就只有一郡之地,还得先去派兵降服周边的其他太守,之后才能掌握一州。而且这还是周围没有其他强力太守的前提下。如果附近有个强大的太守,那大量的时间就会都消耗在俩太守互相倾轧之中了。等好不容易决出胜负,其他州的州牧们就该过来掺一脚了。
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汉朝任命官员时,为了防止官员在地方上做大,形成隐患。故而在任地方面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首先就是官员的家乡与任地不能在同一地区(吏除外)。而后就是你在一个地区当过官之后,如果升官了,那么往往就会把你调去别的州,以防止你在地方上扎下根基。
比如陶谦,扬州人,后升为幽州刺史,再后来又当了徐州刺史。
董卓,凉州人,后升为并州刺史,迁河东郡(属司隶)太守。
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赵二在册籍贯为幽州人,在青州济南当个县尉没问题,平调成济南其他县的县尉也可以。但是升官的话,就不能再在济南当官了,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升刺史也应该是升成其他州的刺史。
单纯是因为青州匪患比较严重,而朝中诸人(主要是孙坚一党)又声称只有赵二有能力解决这问题。这样赵二才能够担任青州刺史。
然而赵二如果再升官,想当太守,那么朝廷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再让他去青州当太守了。
赵二若想一直呆在青州,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升官。
而别部司马这个职位也自有其妙处。这个职位别看名字不好听,但对赵二来说,却是最合适不过的军职了。
原因不在别的,就在于“别部”二字。大汉军中,有很多种司马,什么郡司马,屯骑司马,城门司马之类。那些司马麾下的士兵数量都有定额,你多招募了就是越权。而别部司马不同,它没有定额,数量完全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只要你有充分的理由,那么理论上你招多少士兵,都是可以的。
孙坚当过别部司马,自然知道其中的妙处,故给他申请了这么一个职位。
而别部司马还有个好处,就是它的直属上级是大将军……就是何进。而何进肯定呆在京里,外面的事他才懒得管。这等同于没有上级,相当自由。
至于诏书上说北海国别部司马,倒并不是说这个职位归北海国管,只是说允许你在北海国招兵抗贼,不允许你去其他地方乱招人。不然的话你专门跑幽州招一群胡骑过来,再从全国各地招上几万兵马,谁还能制你?
而对赵二来说,有了一州之地后,再有这么一支不限制人数的军队。这青州真就是牢牢掌握在手中了。
接了旨,然后就是准备去赴任了。
去之前肯定要先把扶风郡这边的事务交接好。把目前在训的这批士兵的日程安排交代下去后,赵二就彻底不再管他们了。
其中只能由赵二亲自训练的炮灰矛,经过一年多的积累,其数量已经基本够维持阵线的了。如果朝廷短时间内不打算再与叛军决战的话,是够用的。
而斯巴达……这种士兵的训练方法比起炮灰矛要简单得多,仅仅是胜在有创意而已。其他人知道方法了也能继续训练下去,完全不需要赵二在场。
鲍鸿听说了赵二的升迁,首先过来祝贺,当然也只是口头祝贺,钱财什么的就没必要了。因为现在整个扶风郡府库里的钱财,跟俩人自己家钱袋没什么不同,赵二想拿随便拿。赵二也不客气,临走时直接从里面拿走一大笔钱。反正以后也没机会了。
鲍鸿还跟赵二讲,赵二替他练得这批士兵非常好用,据抓来的叛军俘虏交代。这些矮小的红头巾士兵被叛军称为“红毛妖兵”,十分吓人。尤其是他们喊出的“斯巴达”声,令叛军们听了肝惊胆颤,吓得腿都软了,生怕被这帮妖怪抓去生吃了。
赵二听了哈哈大笑,连连谦虚道哪有那么夸张。
告别了鲍鸿,赵二便带着早先收留的那些侍女上路了,鲍鸿还专门派了一队士兵沿途护送。赵二打算先去长安,把那几个现在完全靠赵二养活的士子接上。
本来赵二打算接完他们就离开长安的。但是那几个士子却强烈要求赵二去长安城里的市场去转一转,一定会有很好的收获。
赵二将信将疑地去了他们说得地方,一看:哟,还真是有不少有趣的货色。
--
注:《汉中士女志》记载汉中人张琰在中平年间担任青州刺史,史书上他一直担任到灵帝死了才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