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之太孙无敌 > 第646章舆论

第646章舆论

    鸡鸣山下,正气浩然。

    先帝初定金陵之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后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

    自洪武二十五年,先帝下令撤销凤阳中都国子监,其师生悉数并入南京国子监,自此这座大明最高学府学生已增加到八千多名,规模达到鼎盛时期。

    先帝改朝换代建立大明之后,从朝廷到地方各级机构需要大量的新官僚去填充,而后又屡兴大狱,胡案、空印案、郭桓案等,把大大小小的官员几乎杀了个一干二净,科举又被停罢十年之久,即便是靠三年一次的科举是远远不够供应朝廷对官员的需求,故而国子监监生们也就在洪武朝大走官运。

    光是洪武十九年这一年,竟有千余名监生走马上任,去填补因为郭桓案杀掉数万人之后遗留下来的空缺,甚至一出校门就当上了从二品的布政使,运道之好令人咂舌。

    不过等到新帝即位,改元建文,监生们的离谱官运也就就此到头,朝廷选拔贤才更多依靠科举大考,实打实地从独木桥上走这一遭,才能步入仕途。

    不过今岁会试的成绩却并不理想,榜上有名的国子监生寥寥无几,诸如陈?、尹昌隆、刘仕谔等官宦子弟,是不屑于入国子监的。

    一来国子监校规严苛到了极致,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他们这些养尊处优的世家子弟根本忍受不了;二来刘仕谔等人家中自有底蕴,根本无需前往国子监求学,加之建文新政的推行,新政尤重科举,国子监的仕途影响力大幅度下降,这就导致官宦子弟再无挤进去的必要。

    如此一来,随着国子监的规模越来越大,民生数目越来越多,官生反而越来越少,到了建文二年,八千一百二十四名学生中,官生只有四名,国子监已成为培养民生当官的学校了。

    毕竟也只有家境贫寒的寒酸士子,才能一边忍受国子监严苛到变态的规章制度,一边享受着来之不易的师资力量发愤图强,为改变自身命运而进学修德。

    但,当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之时,失望低落之后,便是无穷无尽的怒火!

    任伯安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国子监监生,是从府、州、县秀才中挑选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读书人。

    每年朝廷会从府学之中挑选三人,州学每两年挑选两人,县学每年选一人,从中择其天资淳厚、学问有成且二十岁以上者入国子监,成为岁贡贡生,这是国子监最常见的“招生方式”之一。

    任伯安家境清贫,且天资淳厚,所谓“淳厚”而非“聪颖”,即是比之一般人聪明上那么一点,加上笔耕不辍地用心苦读,这才得以脱颖而出,通过这种方式成功进入了大明帝国的最高学府。

    这个醉心功名利禄的贫寒士子,本以为进入国子监后,自己便能飞黄腾达,只需等待一个机会,便能如同那些师兄一般走马上任,得到官身。

    但是这个机会,一等便是整整八年!

    从先帝等到了新帝,从洪武等到了建文,这八年来算上恩科在内,他参加了整整三次会试,却是一直名落孙山,与进士无缘。

    会试放榜之后,任伯安茫然不解地寻到一处水池,准备结束自己这可悲凄苦的一生。

    他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却始终一事无成,甚至尚未婚配,常言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该如何去面对尚在家中耕田种地的老父老母?

    难道还要再坚持下去吗?

    惶恐,愤怒,不安,绝望……种种情绪交织在心田,令任伯安彻底绝了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离开这个令人作呕的世界。

    正当此时,一群国子监生路过,充满愤怒的声音传入了耳中。

    “你们听说了吗?此次会试上榜之人,竟无一人是北方士子,真是亘古未见!”

    “不对啊,不是说那会试前三均是北方士子吗?”

    “咳咳……我可是听说了,那三名北方士子,曾入太子宫求学!”

    “啊?什么?朝廷怎可如此行事!真是岂有此理!”

    “我等寒窗苦读数十载,朝廷置我等于何地?置科举公正于何地?”

    “噤声!你们不要命了?若是被司业监承听了去,你们这小命还要不要了……”

    “我等贫寒子弟,难道真无出头之日?”

    一群监生匆匆离去,他们方才所说的流言蜚语却是一字不漏地落入了任伯安耳中!

    会试前三,曾入太子宫求学!

    除此之外,再无一人是北方士子!

    寒门子弟,真无出头之日!

    任伯安,是北人,顶着巨大压力来到国子监求学!

    用心苦读八余载,不必权贵一日游!

    那些权贵豪强,那些官宦子弟,他们已经拥有了所有,却还要对贫寒子弟唯一的出路下手!

    “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

    一时之间,滔天的怒火充斥心田,令任伯安的求死之心瞬间荡然无存!

    这是舞弊!

    这不公平!

    大明养士三十年,仗义死节在今朝!

    任伯安想起十年之前,那场国子监生不满国子监祭酒宋讷视人命为猪狗的酷寒手段,发起了游行示威活动,最终逼得天子处死了酷吏宋讷,监生日子这才好过了些。

    似乎,今日未尝不可!

    任伯安擦拭掉了眼角的泪水,大步回到国子监宿舍,慷慨激昂地对一众北方监生怒喝道:“会试舞弊,难道你们都看不出来吗?”

    “那前三北方士子,曾入太子宫求学!”

    “那张皇榜之上,再无一人是北方士子!”

    “难道我北方士子,寒窗苦读数十载,真无出头之日吗?”

    “科举的公平公正呢?大明的严明律法呢?你们的士人风骨呢?”

    “大明养士三十年,仗义死节在今朝!而今有人科举舞弊,我等士子深负皇恩,岂可就此坐视?可有风骨士人,随我前去讨个公道?”

    高声发泄完心中的怒火,任伯安这才注意到眼前密密麻麻的国子监生,顿时吓得头皮发麻,心中惶恐到了极点。

    短暂的沉默之后,却是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应和之声。

    “对!讨个公道!”

    “我们要讨个公道!”

    “科举不容亵渎!”

    眼见此景,任伯安激动到浑身颤抖,心中再无一丝畏惧,昂首挺胸地带着乌泱泱的国子监生直奔贡院而去!

    一路之上,加入游行示威队伍的监生越来越多,他们有的人北方士子,有的是南方士子,有的甚至尚未取得功名。

    但在此刻,他们已经汇聚成了一个整体,一个名为“士子”的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