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在大明当暴君 > 第1007章 荷兰使者和奥斯曼帝国使者?…

第1007章 荷兰使者和奥斯曼帝国使者?…

    现在调动袁崇焕,也不是不行。

    眼下辽北的军镇已经修到了长白山以北,青黑山以南,也就是后世的佳木斯那个地方。

    已经如同一柄锋利的剑,悬在三江平原的西侧。

    辽北之战已经箭在弦上了。

    而西北也在进一步准备。

    现在辽东他们真的可以?

    真的可以。

    按照大明的军政体系,总督、督师都是军政官员,属于管大军区的。

    例如军区的军备、军纪、人员、物资等等。

    但是,打仗的时候,他们是没有指挥权的。

    战争最高指挥权在都督手中,例如西部战区都督曹文诏,可以指挥全军作战,而洪承畴没有这个权限。

    那他在战争中的权限是什么?

    军纪、补给、人员调度、俸禄发放等等。

    不要以为战争只是将领们指挥,士兵们冲锋这么简单。

    打仗很多时候打的是军粮,是补给。

    这些都是要总督或者督师来完成的。

    再例如有逃兵,要军法处置,都是总督府的军官来执行。

    但指挥军队就不能由总督来了,除非是特殊时期。

    例如南洋作战,孙传庭指挥得就非常少,能不干预具体指挥就不干预。

    西征叶尔羌汗国,洪承畴几乎就负责人员调令、物资补给、军民协调,以及宪兵司的军法威慑。

    这叫军政和指挥分离。

    这样,指挥的都督,无法调动资源,不能发放俸禄,士兵们就不会跟他走。

    而总督没有指挥权,即便手中有军政大权,也没法造反。

    如果现在将洪承畴和袁崇焕调换,无非就是调换军政管理,对作战指挥本身不会有任何影响。

    所以,调换问题不大。

    崇祯又问道:“你觉得何时调换比较好?”

    孙传庭说道:“臣昨日刚接到袁崇焕上递给军委会的汇报,辽北军已经找到了建奴的藏身之地,等灭掉建奴这一支,再调换也不晚。”

    “好,就听你的。”

    张凡如果没有记错,历史上的孙传庭,就是在崇祯十六年战死的。

    历史上有一句话这么形容孙传庭:传庭死,而明亡。

    意思是,孙传庭战死,大明真的就亡了。

    这句话是张廷玉给他的评价,算是高度评价了孙传庭这个人。

    行事稳沉,有担当,忠于国家,忠于自己的信念,在明末担当起了大任,可惜无力回天。

    “孙爱卿,有空去孙胡子那里坐坐,朕已经有段时间没有见到他了。”

    “太师现在在家中颐养天年,臣前几日刚从他那里回来。”

    “哦,他身体可还好?”

    “一切都好。”

    老一辈的新政派,真的来了。

    就在皇帝与孙传庭闲聊的时候,王承恩匆匆跑进来:“皇爷,皇爷。”

    “何事慌慌张张?”

    “徐大人,徐大人忽然病重!”

    “什么!”

    崇祯顿时大惊。

    “徐大人忽然病重,御医已经赶过去了,就在科学院!”

    崇祯脑瓜子一嗡,连忙冲了出去。

    他一路飞快到了科学院。

    “陛下驾到!”

    “陛下来了!”

    “陛下,徐大人他……”

    崇祯一路冲到后面。

    在休息室内,太医正在为徐光启治疗。

    所有人都围在了周围,即便皇帝来了,大家也没有做声,保持着安静。

    过了一会儿,胡太医出来了。

    崇祯问道:“如何了?”

    胡太医摇了摇头:“徐大人已经无力回天。”

    众人顿时大哭起来。

    崇祯走进去,徐光启躺在休息的床榻上,神色憔悴,眼神迷离,虚弱得像一张纸片。

    徐光启,正统历史上,明末科学家。

    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和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提出了实用的“度数之学”的思想,同时还撰写了《勾股义》和《测量异同》两书。

    几何这个数学名词,就是他发明的。

    徐光启还精晓农学,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

    军事方面,徐光启撰写的《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形名条格》《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各种条令和法典。

    是中国近代较早的一批条令和法典。

    这是一个相对全能的科学人才。

    在张凡穿越的这个世界,徐光启一手组建了格物科学院。

    张凡提出的《物理学》、《化学》、《力学》等等,徐光启是编写者之一。

    徐光启还制定了当今大明科学人才制度,他还未大明培养了诸多科学人才。

    他一生,沉默寡言,多做实事,不似那些官员那般高调。

    他也极少参与到朝堂权力斗争。

    现在大明民间普及的《农政全书》就是他写的。

    没有他,张凡的新农政,可能真的不会那么顺利。

    “陛……陛下……”

    皇帝走过去,坐在床边,握住他如同老树枝一样的手,目光有些湿润:“朕在这里。”

    “陛下,老臣……时日无多了,科学院……科学院托付给……给宋应星……给宋应星……”

    徐光启躺在那里,混浊的双眼,老泪纵横。

    “陛下……老臣能遇到陛下……这样的圣明……君主,不枉此生……若有来世,还……”

    话没有说完,徐光启再也说不出来了。

    崇祯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徐光启病逝。

    这比起正统历史上,崇祯六年就病逝的徐光启,要多活了十年。

    但是,崇祯依然陷入了悲痛中。

    他切身感受到了新政元老遗失之痛。

    在徐光启出殡的那一天,北京城的路边站满了送行的人,人们泣不成声,目送着他的离开。

    为徐光启抬棺的是科学院的那些人,宋应星从长安赶回来,参加了他的葬礼。

    他的棺椁被抬到英灵殿中,在英灵殿入墓,永远在此安息。

    徐光启的忽然离世,让崇祯有些猝不及防。

    他开始意识到,老一代的新政派已经老了。

    孙承宗也已经八十几岁。

    连孙传庭都五十岁了。

    而他自己也已经33岁。

    谁知道,意外会什么时候到来?

    有些事,得加快一点进程了。

    例如干掉躲在三江平原的皇太极和鳌拜!

    时间进入六月,崇祯给袁崇焕发了一条军令:灭皇太极!

    六月中旬,大量的探子从三江平原回来后,辽北军开始秘密推进三江平原。

    而此时,叶尔羌汗国的使者,也抵达了北京。

    不仅如此,还有两个非常意外的人也抵达了北京。

    谁?

    荷兰使者和奥斯曼帝国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