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筑宋 > 第183章 储宏的忠诚

第183章 储宏的忠诚

    第183章储宏的忠诚

    童穆说的轻巧,赵桓却是将信将疑?

    高衙内?那个纨绔子又能有什么了不得的情报,当然都是一派胡言了。只不过,今日朝会议事时,也的确该议一议,万一蒙兀人真要掘堤大河了,咱们又该咋办?

    看着童穆在为赵桓更衣,储宏悄悄退出殿外,心中十分凄苦。官家不信任自己呢,原因嘛,自己也是心知肚明。

    还是因为太有才了!所以赵桓做太子的时候,就已经讨厌自己了。一个经常被父皇斥责学问粗疏,甚至还不如宫内某内侍的太子,很有面子吗?

    太子又会怨愤谁呢?怨愤父皇?不敢,发自内心的恐惧就足以让这点怨愤烟消云散。但是迁怒一个内侍宦官,却问题不大。

    甚至储宏之所以被梁师成罚去扫地,暗地里就有赵桓的默许。

    何况,储宏又曾仿造过太上皇的上谕?放在前朝,早就一刀“咔嚓”脑袋了。也就是本朝的官家仁慈,又有善待读书人的传统,这才容得储宏的存在。

    但那都是梁师成哄骗俺做的!储宏的心中也在呐喊。梁师成说官家日理万机,劳顿辛苦,似这些不太要紧的上谕,咱们也只是秉承了管家的意思,代劳一下而已。

    储宏可从来没有想要蒙骗官家的想法,而且那些上谕的内容,也的确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绝无写大辽末帝的那等要命大手笔。

    但是,谁会信你呢?

    储宏进士及第,却又是个内侍宦官的身份,所以他就没法子外放为官。作为一个有文化的宦官,他要整日混在一群无卵人群里讨生活,何其难哉?

    宫内宦官,大多是贫苦人家过不下去的孩子,才会去势送进宫里做了宦官。他们又有甚的文化素质可言?所以储宏与他们,处处都是格格不入。

    只是这样就要被那些人不断地排挤,也并不算意外。所以此前的储宏,就一门心思要跟着柔福帝姬去海州。而且他的确在海州混的如鱼得水,甚至还去羽山大学讲过课业。

    按说此后的人生,也算得偿所愿了。不料汴京的官家却不愿意这样放过他,因为他曾经有过黑历史,模仿太上皇的笔迹惟妙惟肖,如假乱真。

    这要是被安兆铭用上,那还用愁太上皇的诏书多寡吗?赵桓心中最忌惮的,可不就是父皇赵佶,还有好妹婿安兆铭吗?哪里经得起他们再去合二为一!

    所以明白过滋味的赵桓,赶紧行文海州,务必要把储宏重新接回汴京安置,朕要大用之!难不成海州真就要为这样一个无关轻重的内侍,往死里去得罪赵桓吗?

    于是储宏就被遣返回汴京“大用”了,比如外殿的物件陈设、摆设,那都是自太祖、太宗立国以来,历代官家苦心经营的成果。

    都是文物呢!所以,就一定就要储宏这样有文化的宦官,过来好生伺候、擦洗、养护。

    反正搪塞了海州的“举荐”就行,赵桓并不觉得让储宏干这些事有何不妥?自己只要能把他留在宫中不要乱跑就好,管他储宏是个甚的想法?

    甚至混到如今,赵桓差点就忘记他的存在了。但是储宏的心中,却总也丢不下这大宋,和赵桓这个官家。要说这也谈不上什么恩遇,纯粹就是大宋祖宗之法的教育成果。

    说起历朝历代对宦官的控制,最成功的无疑是大宋一朝。其他无论汉唐,都有宦官乱政的事情发生,甚至还不是一起、两起的发生过。

    个中的原因,说到底就是皇权与相权纷争引起。因为相权的存在,天然限制了皇权的唯我独尊。而一个皇帝想要唯我独尊,那么他最可以信任的人,无疑就是身边的宦官。

    至此,宦官集团就成了皇帝手中制约相权的一把利刃。等到宦官集团做大、皇帝暗弱时,宦官集团就成了依附在皇权身上的一颗毒瘤。

    他们可以轻易地控制皇帝起居,隔绝内外,擅自下诏,甚至还曾发生过废立皇帝的事情。所以大宋立国之后,最忌讳的两件事就是:武人擅权、宦官专权。

    大宋的太祖皇帝,就要吸取前朝教训,规定内侍宦官的官阶不得超过供奉官。真宗时,又限定宦官的官阶最多可迁为节度观察留后,不准迁为节度使。

    至赵佶时,因为童贯军功显赫,这才开始突破“止法”,竟然多人晋升节度使,甚至开府仪同三司。如童贯就累迁为武康军节度使,又除开府仪同三司,封广阳郡王。

    内侍梁师成也能官拜节度使、太尉、开府仪同三司,一度被人戏称“隐相”。此外内侍杨戬拜彰化军节度使,迁检校太傅,死后还追赠了太师、吴国公。

    但是有宋一代的宦官,依然未能对皇权构成威胁。究其原因,还是大宋朝廷对宦官建立了一套监督制约机制,并使之不断运转,发挥效能。

    宋初太祖、太宗皇帝对宦官的约束和限制,后来就成为“祖宗之法”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大宋历代皇帝遵行,并且编入了法典。

    所以大宋君臣间在内侍宦官问题上,也大多能够起到互相监督,互相牵制的作用。

    手里没有了生杀之权,宦官特有的身份就显得格外卑贱,不被士大夫正眼想看。何况还有祖宗之法的制度,宦官们也就失去与朝臣、藩镇结援的机会。

    别看童贯、梁师成等人得意时如何嚣张跋扈,可以肆意左右朝廷国策。但就算他们,也只需官家的一纸诏书就能轻易了结去性命。

    大宋的宦官,也许可以像李宪、童贯那样在边关建功立业,或者像梁师成那样弄权?但是他们,绝大多数人也都很忠心地他们侍奉的皇帝。

    所以对于大宋的宦官而言,忠心官家早已成了天经地义之事。储宏自然不能例外,他一直都想做个忠心的宦官。奈何如今的官家,却不愿相信他的忠心。

    储宏憋了一肚子忠心,就想要找个机会禀告官家。如今这时局,已经一误再误了!汴京的城墙不足持也,海州的援军也不足期待。

    甚至金兀术的恐怖力量,更加不是汴京就能硬抗的!

    储宏到过海州,在羽山大学讲过课业,他太清楚海州实力的恐怖了。他也非常敏锐地发现,海州都护府的制度里,根本就没有赵宋官家的位置!

    海州有很多势力,其实更想要的是拥立之功。他们眼中的合法皇帝,也只能是安兆铭,而非他们从未见过的赵宋官家。

    而这些人,个个身份特殊,甚至还能在都护府的议会里提出法案,左右海州的国策方向!所以,指望海州军马过来勤王?无异缘木求鱼啊!

    换句话说,若是海州那边真想来勤王的话,他们也早就来了。甚至根本就不会出现蒙兀人围城的局面!

    储宏可听说过,西军口中最凶残的蒙兀人,在金兀术那里,也要乖得和小绵羊一般。但是金兀术最畏惧的人,却是海州的安兆铭,和他的海州军马。

    所以,哪怕海州过来一旅军马守御汴京,那些蒙兀人就要三思后行了。金兀术也绝不敢这样地长驱直入,肆虐河北。

    但是海州军马并没有过来,所以他们也就不会再来了。让蒙兀人或者金兀术们覆灭赵宋,非常符合海州某些人的利益,甚至是海州多数人的利益。

    他们只需什么都不干,就是袖手旁观而已。一点因果都不沾染,目的就达成了。这样的好事哪里去找?从龙之功啊,平时又哪有这样容易得到?

    如今却是唾手可得也!

    看着官家整理好衣饰,即刻便要出宫上朝了。储宏再也忍不住匍匐地上顿首,额头触碰在青石板上,瞬间就血流如注起来。

    赵桓惊吓不已,闪身就要避让。身后的内侍童穆却冲了过来,一脚就把储宏踹飞出去。“储宏,难道你还敢做乱不成?有俺老童在此,打不死你个狗日的!”

    储宏口中咯血,还要强忍疼痛起身,再次匍匐地上,苦苦哀求:

    “官家,那个高衙内只是个无知无识的纨绔子。他若是真的胡言乱语,如何能想出这等掘堤的恶毒主意?又怎么可能编造出三封箭书的故事?

    官家,官家,汴京今日已然危殆呐!昔日郭药师只是戏语,枢密使吴敏就要放弃对汴京的守御。由此可知大河掘堤,对汴京危害之恶了!

    如今城内守城禁军,皆多年未经战阵,人数又寡。城外数万蒙兀人蜂拥而至,那些蒙兀人十分凶残悍勇,甚至连粘罕都要惧怕他们。

    官家若再不决断,汴京危矣,大宋危矣!储宏愿官家勿再朝会浪费时间,赶紧换了青衣,潜出汴京,赶去海州为上啊!

    官家,那海州的援军,其实不足为持,他们多半一时半刻不会到的。但若官家亲临海州,那海州之众,纵然心思不一,他们难道还敢差池了君臣之礼?

    其实官家也不用到海州,只需坐船到徐州,就得安稳呢。储宏愿去联系乾贞记的女真商贾出城去,城外的蒙兀人,还是认他们的。官家和太上皇,也只要混入其中即可。”

    既然涉及军国大事,童穆就不敢再胡乱掺和。垂手侍立赵桓身边,乖得像一只小猫似的。仿佛刚才那凌厉一脚,并非他的所为一般。

    赵桓默然片刻,终于一声长叹。储宏的心思还是不明啊,汝倒是说得轻巧呢!难道那些女真商贾,他们就不是女真人了?

    他们或者与乾贞记有些瓜葛,平素要受乾贞记的摆布。但那乾贞记却是扎根海州的!如今的海州心思,又怎会这样地简单?

    若真如储宏所言,恐怕自己才出虎口,又入狼窝呢!何况皇帝、太上皇出巡,又哪里是那样的简单?祭拜祖宗、发布诏书、托付留守,哪样离得开朝廷大臣?

    大宋与士大夫共天下,危难时却把士大夫抛在脑后,自己一溜烟跑路了?事后便是海州不难为自己,那天下的士大夫,还会侍奉自己为君吗?

    “童穆,唤玉辇过来,上朝!”赵桓徐徐前行,不再看储宏一眼。储宏的心中绝望,也几乎达到了顶点。

    这官家,他怎么就分不清轻重缓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