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回
缑氏峰神追王子晋
紫云山造访丹丘居
(太白编年:玄宗开元16年/28岁)
那位遇狼的老者惊魂甫定,在李白的请求下,慢悠悠地讲起来。
“从你刚才吟出的诗句,看得出,你是位饱读诗书的人,对王子晋这个历史人物肯定不陌生。呵,你笑了,这证明我说的没错。可王子晋是在我们缑氏山这成的仙,我们当地人口耳相传一千多年,自然比你从书本上看到的干巴巴记载强得多。我讲的,也许和你了解的有出入,但我们这儿的人,没有一个不信实这是真有其事。
“这要从一千多年前的周灵王说起,他的长子叫晋,后来人们叫他王子晋。他十分聪明,胆识过人,周灵王分外偏爱这个孩子,早早立他为太子。他喜欢吹笙,能奏出凤凰在一起欢叫的声音。他十三岁那年,连降大雨,洛邑附近的谷水和洛水合流,洪水漫过堤岸,几乎要冲毁王宫,灵王十分着急,命人运土叠坝,王子晋闯到灵王面前进谏道:‘父王,河水泛滥,靠叠坝堵水不是办法,因为这样做违背了天地之性,会使洪水成灾,不知要殃及多少无辜。’
“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这消息很快传到诸侯各国,晋平公很害怕,因为他谋杀了周王室忠心耿耿的大臣苌弘,强占了周王的两块土地,太子胆量和才智这样过人,将来找自己算账怎么办?于是便先后派几个大臣去周王朝探听虚实。最后被派去的是师旷,回来说:‘太子晋果然聪慧无比,但我和他谈话时,听他声音清亮中带着痰喘,脸色红得像火烤一样,显然是害了痨病,主公不必担心,不出三年,他必死无疑。’
“师旷虽看的准确,但预测错了。王子晋常常喜欢一个人到伊水、洛水的岸边漫游。有一天,在这里碰见一位道士,被他吹的笙迷住了,走到跟前说:‘王子晋啊,我是在嵩山修道的浮丘公,已经在这里观察你好几天了。你心地善良,爱护百姓,我是来救你的,你跟我走吧,不然你就快要没命了。’
“王子晋不信,浮丘公就给他望诊切脉,讲他怎样已病入膏肓,说得王子晋不得不信,只好跟他走了,去嵩山学道……”
李白笑了:“后来的故事是,他在嵩山一住就是三十年,后来,家人桓良终于在山里找到了他。他对桓良说:‘请你转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那天,在缑氏山上等我。’到了七月七日那天,人们来到缑氏山上,果然看见王子晋骑着一只白鹤停在山头。可他只站在陡峭的山峰顶上,远远地看着人们,举手向人们致意,并不下来靠近大家。几天后,他才骑着白鹤飞走,消失在蓝天白云当中。这是个古老的故事,不同的是,您刚才讲的,是把几种传说揉在一起,这故事听来就更神奇了。这吹笙跨鹤的王子晋实在令人神往,时隔千年,即使来到这缑氏山下,也无处寻觅。”
李白说完,尚自望着缑氏峰顶发呆,听他幽幽吟道:
吾爱王子晋,
得道伊洛滨。
金骨既不毁,
玉颜自长春。
可怜浮丘公,
猗靡与情亲。
举手白云间,
分明谢时人。
二仙去已远,
梦想空殷勤。
老者听后笑道:“真乃寻仙好道之人,未见古人,怅然若失。好吧,我提醒你一下,嵩山有个女道士,叫焦炼师,住在少室山下的石室中,已经两百岁了,看起来仅有五六十岁的样子,不食五谷,身轻体健,行走如飞,千里之遥,朝发夕至,起码已是半个仙家了,你可去那里撞撞缘,但现在你可能还无法成行。”
李白一听,立刻两眼发亮,谢过老者,即刻动身。待往前走几步,想回头再和老者招手作别,老者竟然踪影皆无!李白又是一呆,暗想:这老者莫不也是仙人,前来点化于我?难道元丹丘就好比那浮丘公吗!或者那位焦炼师就是带我羽化之人?
这样一想,太白脚下便迈开大步,疾速向少室山走去。谁知还未走到少室山,当头被一人迎住,不是别人,正是道长胡紫阳。
“道长别来无恙。”李白赶忙施礼。
“李白,你这样急匆匆的,可是赶往丹丘山居吗?欲开餐霞之功,不能错过今明两天,否则,还要等上一年时间。我在这里遇见过玉真公主,她说在缑氏山下邂逅过你,倒也是难得的缘分。”
李白暗想:“那遇狼老者愈见神奇了,这次寻访焦炼师果然没有成行。哦,是了,他如果不是非凡之人,采药怎还拄个拐杖呢?那倒在地上的背篓、撒在地上的草药莫不是他使的什么障眼法?与两狼扑斗莫不也是考验点化于我?哦!这倒提醒我了,莫不是师傅东严子也出蜀赶来嵩山?当时只是感觉有些眼熟,怎没有细细审视一番呢!如果是师傅,他老人家一定用了易容之术……”李白不敢再胡思乱想,问好路径,谢过胡道长,登时改变行走方向,迈开大步,向紫阳山走去。
李白赶到那里已是第二天早晨。眼前果然好山,南北走向,四周山势刀削斧劈一般,只有一条小道沟通上下,东是万丈沟,西为千仞涧,按胡道长事先指点,他顺着小路,悠然登上山来,一边走一边想:“传说这里是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哪里是遗迹呢?贤士许由在颖水洗耳后,也来过这里吧?他一边欣赏山中风景,一边顺着小道迤逦而上,猛然发现前面斗笠人手拄长剑孑然而立。
“李白,你觉得今天能过去吗?”
李白手扶剑柄,喝道:“我说斗笠人,你为何三番五次,如此这般?你到底是谁?为什么偏要和我过不去?”
“今天如果不了结心愿,以后恐怕更没机会了。”斗笠人阴沉地说,“你是来开餐霞功法的吧,开了此功可避谷、轻体、驻颜,眼下,我唯一轻功能胜你一筹,对你下手,这是最好的地方了。看剑!”
脚下路如此险窄,李白果然不敢怠慢。只见斗笠人一个燕子抄水,挥剑向李白斩来。李白立好桩步,使一招迎风弹尘,轻松化解。但斗笠人如片树叶一样,借助两边的树身,在空中不断地飘来荡去,使李白一时无法脱身。李白心里渐渐烦躁起来,以为看准机会,翻身回点,谁知脚下一滑,身子失去平衡,向西侧的涧下坠去,多亏伸出左手一抄,及时拉住一根紫藤。斗笠人大喝一声:“下去吧!”可还没等斩向那条紫藤,一个身影飞过来,将斗笠人的剑疾速挑开。斗笠人定睛看时,是一位手使宝剑的道童,轻功绝不在自己之下。他见李白左手一叫力,已飞身跳将上来,不再恋战,提起轻功向山下去了。
李白摇摇头,也不追赶,向道童施礼道:“蜀中李白多谢援手。”
道童将剑入鞘,笑道:“不用谢,我本是来接你的,险些来晚一步。”
“你是……”
“跟我来吧,我师傅这几日一直在等你。”
“哦,你师傅是元丹丘?怪不得。”
李白跟着道童沿着羊肠小道往上走,愈接近山巅地势愈加平缓。走到一个林幽水静的地方,现出一座山居,但见:
青萝覆茅庐,芄兰上院墙。前有洗耳潭,后面叠高嶂。松风奏,明月洗尘埃。柴扉虽常设,寂然久不开。闲来剪三径,唯待高士来。
太白看在眼中,心翳不免为之一净。道童笑道:“我师傅不知你今天到来,还没起床呢。”说着将李白领进山居,去将元丹丘唤醒。李白站在院中四顾,此时正是红霞满天,但见山居内外树色映人,附近深谷百鸟啁啾,已生几分贪恋之意。见丹丘急急整衣束带而出,笑着开口吟道:
故人栖东山,
自爱丘壑美。
青春卧空林,
白日犹不起。
松风清襟袖,
石潭洗心耳。
羡君无纷喧,
高枕碧霞里。
丹丘听后笑道:“好诗!看来太白似也有出尘之念,可为什么还以东山作比呢?”
有诗曰:
出世入世两难间,
龙盘虎踞剑啸然。
事君道成荣亲毕,
五湖沧洲卧东山。
听丹丘如此说,不知李白如何回答,在显与隐间如何抉择,开餐霞之功后给他带来什么,请看下回。
【著后手记】
本回收录李白两首诗,原题分别为《感遇》和《题元丹丘山居》。李白一生追仙好道,可济苍生佐皇极的观念又极强,导致他一生都在显和隐当中徘徊,此回可见一斑。写焦炼师是为下文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