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戏台下面设计成地井,地面设计成架空的木地板,于是戏台下面形成巨大的空腔,使声音产生共振和共鸣。
此外,戏台底部还挖了一口深井和五口蓄水池。水能起到聚音的作用,相当于今天的麦克风。
建筑的环形设计和天花板的藻井,也起到扩音的作用,让台上的声音清楚地传到观众耳朵里。
与会者进入大会堂,被这座建筑的气派镇住了,好奇的眼光东张西望,什么都要瞧上一眼。特别是窗户上的玻璃,更让他们大开眼界。这东西镶嵌在窗框之中,既能将墙内墙外隔成两个世界,又能让相互之间清晰可见,且一点也不会遮蔽外面的光线。
赛诗会被罗阳组织得有模有样。先是在报纸上登出安民告示,预告某月某日将举办行在第一届赛诗会,对诗歌内容、诗歌格式,比赛程序,评选方式事先作了规定,还公布了大赛组委会成员、大赛评委名单。领衔的就是曾渊之和邓光荐。由这两个老家伙作领衔人,谁都服气。
就如齐仰所说,为了让参赛人员足够多,还让行在硕果仅存的两名御史出面督促各个单位使之不得缺席。
报名参赛的共有四十一个人,他们都要事先准备三首诗,交给大会组委会,经评委筛选,剔除写的特别差的十一个人。留下三十个人,进入正式比赛。这三十人依次上台,朗诵他写的第一首诗,由七名评委当场打分,并当场公布。待全部打分完毕,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十人,进入第二轮复赛。
这第二轮的十个人再次上台朗诵自己的第二首诗,评委打分之后,跟第一首诗的得分相加,就成第二轮复赛的成绩。这样依次从高到低排定名次,选出一甲三名,二甲七名。
一甲三名再上台朗诵自己的第三首诗,打分之后,跟前两首诗的成绩相加,就成最终成绩,分出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后面的七名则同为二甲,前面淘汰的二十名则为三甲。
一甲三名分别是新兵师参谋方磊,在陆秀夫手下做事的修撰冯安澜,还有一名谁也没想到,竟然是驸马爷杨镇的第九个小老婆,名叫董宛儿,芳龄十七岁。
在第二轮比赛结束时,董宛儿排在第一位,冯安澜排第二位,方磊名列第三。但在第三轮的比赛中,方磊朗诵的是描写海口浦战斗的诗,由于亲生经历,作品感染力极强,七名评委都给了高分,结果一举升至第一名。最后的名次,第一名方磊,第二名董宛儿,第三名冯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