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匹夫 > 第90章 夜话

第90章 夜话

    ,大明匹夫

    西苑内的一处幽园,崇祯和王泰对面而坐,一旁只有王承恩相陪。

    夜宴已经结束,各将纷纷离去,只有王泰被留了下来。

    众人自是羡慕。王泰简在帝心,又是皇家女婿,皇帝自家人说话,自然不需要自己这些外人。

    “王泰,让你留下来,朕是有事和你相商。”

    崇祯摆摆手,示意王泰在凳子上坐下。

    “陛下有话直说,臣洗耳恭听。”

    王泰在凳子上坐了下来,心里同时想着,怎么向崇祯提一下驸马的事情,看看是不是还有余地。

    和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谈婚论嫁,怎么想,他都觉得有些别扭。

    “近日,李闯等流寇又在河南、四川、湖广等地闹事,其势复燃,这也是朕不得不让你总理五省军事,目的就是铲除流寇,永绝此患!”

    王泰点了点头。看来周廷儒说的没错,选择他为五省总理,确实是有意为之。

    “让顾绛去湖广,刘朝晖去四川,赵应贵去山西,河南有李定国,陕西又有你的老部下王国平,整个中原五省,都有你的部下可以调遣。希望你能明白朕的一番苦心!”

    王泰脸上一红,他果然是小肚鸡肠,错看了崇祯。

    想想历史上的崇祯也是一样,只要相信某位臣子,便是无条件的信任。但他性格过于急躁和猜疑,往往好事做成了错事,甚至是坏事。

    “陛下一片苦心,臣回到中原,必会尽心尽力,早日剿除流寇,让百姓安居乐业,还陛下一个清平世界。”

    王泰拱手行礼,郑重异常。

    “你明白就好。调你的部下董士元到山东去,也是因为山东海防形同虚设,不得不重建水师。让董士元去,至少比刘泽清让朕放心。”

    崇祯的话,让王泰吃了一惊。

    “陛下,臣想问一下,刘泽清现在是山东总兵吗?”

    “阁部递上了折子,就要任命刘泽清为山东总兵,你的好友张元平为山东副总兵,现在再加上一个董士元,山东可以让朕放放心了。”

    王泰点点头,微微有些失落。

    刘泽清再嚣张,有张元平和董士元在那镇着,相信他也玩不出什么花样。

    “陛下,臣不是任人唯亲,刘泽清此人,德行有亏,任他为山东总兵,恐怕会事与愿违。”

    王泰把他在运河临清段赈灾,目睹刘泽清陪同周廷儒北上的事情讲了一遍。

    果然,崇祯脸色铁青,立刻发作了出来。

    “王泰,照你这么说,内阁提刘泽清为山东总兵,周廷儒有瓜田李下之嫌?”

    “陛下,刘泽清从江南护送周廷儒北上,臣亲眼所见,不敢妄言。臣举贤不避亲,无论是董士元,还是张元平当山东总兵,总能恪尽职守,捍卫海防。让刘泽清这样的苟营之辈,担当军国重任,一旦建奴从海上入侵,刘泽清能指望吗?”

    果然,一提到清军入侵,崇祯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

    “王泰,你的意思是……”

    果然,崇祯再一次犹豫不决,如同历史上一样。

    “陛下,臣举荐张元平为山东总兵。董士元虽然立有战功,但到山东,人生地不熟,难免需要时间熟悉地方。张元平曾是济南团练总兵,熟悉地方,他本人练兵有方,品行端正,可堪重用。”

    王泰自有想法,一旦崇祯否决刘泽清,提董士元,恐怕不太合适。董士元已经任命,而且否决刘泽清,提董士元,一定会遭到周廷儒等阁臣的抵触。

    选择和周廷儒有瓜田李下,旁人却不知的张元平,极为容易通过。

    “王泰,你的提议,朕会仔细斟酌。不过,这个刘泽清欺君罔上,是万万不能用了。”

    果然,崇祯立刻下了决心,王泰的一颗心,也稳了下来。

    “陛下,臣再想问一下,臣离任以后,河南巡抚由何人担任?”

    看到崇祯的目光扫过来,王泰赶紧解释。

    “陛下,臣并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河南旱灾蝗灾,百废待兴,新政刚刚开始,一旦由其身不正之人接手,河南的大好局面恐怕会毁于一旦,甚至会陷入死局。况且,新币在河南发行

    ,事关国家币制,国之根本,需慎重为之。”

    王泰的话,让崇祯一时有些患得患失起来。

    王泰在河南大刀阔斧,得罪了一大批的皇亲官绅,参他的折子能从地上堆到屋顶,他本来已经打算让河南提刑高名衡接任河南巡抚,王泰这样一说,他又犹豫起来。

    不是谁,都像王泰这样大公无私,视金钱如粪土。一旦其他的人上任,一番天怒人怨的骚操作,天灾连连的河南,恐怕真的会成为一盘死棋。

    “如果你不能继续担任河南巡抚,有举荐的人选吗?”

    崇祯的话,让王泰不由得细细品味起来。

    “陛下,臣所认识的官员之中,似乎只有孙传庭孙大人堪当此任。”

    王泰想了半天,试探性地提出一个名字。

    也许只有这位他当年的恩客,能继续继承河南的善政。

    “孙传庭负气要强,太过倔强,不过他的能力还是不错,在陕西任上,也是做出了不少政绩。”

    崇祯思索片刻,抬起头来,点点头道:

    “朕要斟酌一下,朝廷没有旨意到达之前,你还是河南巡抚,不可松懈!”

    王泰赶紧领命。他听得出来,崇祯已经有些意动。

    “王泰,有件好事,新币在河南运行的不错,在市面上的流通,也是令朕鼓舞。这半年以来,河南使用的新币已经超过500万,这意味着,朝廷可以有上百万银两的进项。”

    谈到了新币,崇祯变的眉飞色舞,精神焕发,有了几分年轻人的样子。

    “不过,在这几个月,市面上也发现了不少假币,搞的民怨沸腾。不过,依照河南的鉴别之法,新币终于推了开来,假币式微,无处藏匿。王泰,你又立了一功啊!”

    王泰也是振奋,赶紧开口。

    “陛下,其实新币推行,全在于律法保护。人心逐利,必会造假,要以刑罚和律法保护。说起来,又是吏治的事情。”

    王泰的话,让崇祯连连点头。

    河南新币推行,银行辅之,皇亲国戚、豪强官绅,就连普通百姓家所藏的银子,都给拿了出来,新币流通,百业兴旺,河南的新局面,让人刮目相看。

    正如王泰所说,河南真成了一国之国范。

    还有,番薯在北方大量种植,也使得流民、饥民数量大大减少,民乱虽此起彼伏,但规模和次数,显然小了许多。

    “王泰,有一件事说出来让你高兴高兴。四川巡抚傅宗龙上折子说,番薯在四川种植大获成功,救活百姓无数,使得从贼的百姓大大减少。朕这里,又给你记了一功。”

    “陛下,臣不敢贪功。这功劳应该归陛下和傅宗龙傅大人。要不是陛下让傅大人任四川巡抚,要不是傅大人让百姓在四川种番薯,百姓怎么能吃饱肚子?此事和臣无关,陛下不妨记自己一功。”

    王泰说完,和崇祯面面相对,都是哈哈笑了起来。

    王泰是发自内心的兴奋。

    这让他想起了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来。

    公元1668年,四川历经战乱,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原有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此时距离张献忠进入四川,已经过去20多年,而张献忠在四川也只待了一年多。既得利益者吧。既得利益者把四川人口的凋零,归在了张献忠的身上,并有他杀了六万万人之多。

    何其荒谬!

    时移世易,现在四川百姓能够吃上番薯,活民无数,也算他出了小小的一份力了。

    “王泰,你席间所说的练饷之事,朕也明白,但苦于没有破解之法。此弊政事关者大,朕也是寝食难安啊!”

    没有了旁人,崇祯眉头紧皱,对王泰也是据实相告。

    “陛下,我大明积重难返,积弊太多,若不壮士断腕,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王泰也是掏心掏肺,丝毫不加掩饰。

    先不说土地兼并,光是一个吏治腐败,就能要了大明朝的命。

    “照你所说,从何处下手?”

    “改革,一场从上而下的改革。一为军事,提高军人

    的地位,提倡尚武之风;发布征兵令,凡年龄达18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

    二为惩治吏治腐败,杜绝贿赂,成立防腐反贪衙门,制定相应条例,杀一批,抓一批,打一批,提一批。”

    三是解决土地兼并,清丈田亩,有田者依田亩纳税,无田者分田,但允许土地流转买卖。

    四为统一币制,如河南一样,设立银行,撤消工业、商业的行会组织,譬如危害极大的晋商商会,推动工业、商业的发展。

    只要解决了这四个问题,我大明面临的所有困端,必将烟消云散!”

    王泰面色通红,郑重其事,振振有词。

    大明王朝,要是不进行一场从上而下的改革,恐怕就是一场从下而上的革命了。

    大明还没有到病入膏肓的地步,还能通过一场场重要的手术来解决问题。要是任由病患发展,而不采取措施,那就只能等死了。

    “预备役、工业……”

    崇祯显然听懂了大部分,但一些新名词,还是让他迷迷瞪瞪。

    “陛下,预备役相当于卫所屯田的军士,既是军人,又是百姓,不过预备役是面对所有适龄年轻人,训练也和军士一般。至于工业,就像种庄稼等是农活,属于农业,河南造的瓷器、肥皂、玻璃等,这些和土地无关的,需要一定技术和人员的,就是工业。”

    “你这么说朕就明白了。至于银行,你已经在河南试行,作为新币的保证,这个朕也见识过。”

    崇祯恍然大悟,连连点头。

    这个王泰,一肚子奇谈怪论,似乎并非夸夸其谈,比周廷儒名堂可是多多了。

    “军事、吏治、土地兼并,谈何容易啊!”

    崇祯摇头苦笑,笑容苦涩。

    “就说这土地兼并,别的不说,光是那些藩王,皇亲国戚,他们手中所占的田地,又该如何朕总不能推翻祖制吧?”

    “陛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如果高皇帝在世,一定让你大刀阔斧,革除弊政。相比违反祖制,丢掉大明江山,恐怕更让人痛心疾首吧?”

    王泰脱口而出。崇祯有能力,年轻力壮,如果能够来一场“明治维新”式的改革,大明王朝的未来,值得期待。

    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大明一定会走上正途。

    “当”的一声,杯子中茶水四溢,崇祯怒容满面。

    “王泰,你大胆!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你这是违背祖制,大逆不道!”

    王泰赶紧离开座位,跪在地上,以头伏地,犹自嘴硬。

    “陛下,自古变法,未有不流血者,陛下要重振大明,让大明国祚永存,必要变法。臣愿为陛下冲锋陷阵,所有的罪责,都由臣一力承担!”

    王泰的决定听在耳中,像是挑战,崇祯脸色通红,咆哮了起来。

    “一派胡言!王泰,你是危言耸听,大逆不道,大逆不道啊!”

    “陛下,臣错了!”

    王泰连连磕头,心中却是极其失望。

    “王泰,你真是狂妄之极,狂妄之极!”

    崇祯大声训斥着跪在地上的王泰,脸色难看,胸膛起伏,显然十分愤怒。

    远处聆听的周皇后和坤兴公主,赶紧跑了过来。

    “陛下息怒!”

    周皇后劝了崇祯几句,对伏地不起的王泰轻声说道:

    “王大人,天色不早,你回去歇息吧。陛下也是一片苦心,你不要放在心上!”

    坤兴公主上前,把王泰扶了起来。

    “陛下,臣告退!”

    王泰肃拜一礼,崇祯不耐烦地摆了摆手,王泰低头退了出去。朱妙娖想去送王泰,却被父亲喊住。

    “陛下,你这是何必!王泰所言,皆是一片公心,并无私心杂念。你对他,太苛刻了!”

    周皇后摇了摇头。她听的仔细,王泰忠心耿耿,崇祯实在没有必要这样对他。

    崇祯的愤怒荡然无存,他看着王泰的背影,幽幽叹了口气。

    “王泰啊,他就是太廉洁、太能干、太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