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太子别动 > 第三百九十七章 鞑靼公主到了

第三百九十七章 鞑靼公主到了

    (改文中……)

    《京报》的顾客群体很稳定。每日早朝看报成了很多文人士子的固定习惯。七月一日,早上他们没等到卖报者送来报纸。除了弘治帝遏令报纸停刊,《京报》还没中断刊印过。

    过了午时,京畿地区陆续收到迟来的报纸。

    “送晚了,此期免费。”卖报者赔笑道歉。

    拿到报纸的人瞪着头版上太子著名的文章,心思全然不在省下的五文上。

    最好的营销是什么?把好话、坏话都说完,让路人无话可说。

    朱厚照揭露了科举的优劣,当权者的目的,还有他的焦虑。每一句话都能说到某一部分人心坎上!

    状元的年纪越来越轻。从谢迁、费宏再到去年的状元康海,哪个不是官宦子弟?伦文叙出身贫寒,可他夺得状元时已经36岁了!

    为什么弘治十二年用“科举舞弊”就能把前途光明的程敏政拉下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觉察到考取进士的不易。

    这些年没有家世支撑爬到阁臣高位的只有李东阳一人!而李东阳在别人口中的人品评价并不好,是个两头不得罪的骑墙派。寒门要出头,何其难也。

    无数人对《科举利弊我之浅见》的内容感同身受。

    大明万万子民,寒门占有大多数。万人的声音抵不过一介商人,那么万万人呢?

    当科举的弊端赤裸裸展现在天下人面前,上京意图闹事的名士大儒偃旗息鼓。尤其是抨击朱厚照的五人,被爆出喜欢招收权贵子弟为学生、打压寒门学子等劣迹。一时间从人人敬仰的大儒沦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一日之前,朱厚照饱受文人士子物议沸沸。

    半日之后,京师安静如鸡。

    -------------------------------------

    顾问阁建在会同馆与翰林院之间。从外看去,完全仿翰林院而建,沉稳大气。内里雕栏玉砌、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深得江南园林的精髓。

    朱厚照宁愿耽误乾清宫、坤宁宫、端本宫的重建也要先修顾问阁。顾问阁落成后,被朱厚照请来的顾问们陆续抵达。七月初一,也是顾问阁的乔迁之喜。只是不管是朱厚照,还是顾问们,都不想把事情闹大。

    顾问阁中门紧闭,大家从侧门进入。朝臣谁都不知道顾问阁开张了。

    顾问团人数不多。王恕、谢铎、屠滽、周经、王宗彝五人,少说都是历经成化、弘治两朝的老臣。光王恕一人,就能让内阁礼让三分。其中屠滽、周经两人,是弘治十二年被同时罢免的。两人与朱厚照之间多少有些不快,没想到还是收到朱厚照的邀请。

    五人面前各摆着一张《京报》。

    “太子还是老样子。”被整到罢官的周经摇头苦笑。

    九十高龄的王恕耳背,专门跟来照顾他的孙子凑到他耳边把周经的话重复了一遍。

    王恕摘下弘仁殿特意为他定制的眼镜:“太子看事透彻。一句也没说错。皇上把太子教的不错。”

    王恕在官场地位崇高。一把年纪还来京师当顾问,九成是冲着朱厚照而来。另外一成是受不了老家消息的延迟。

    “太子让儒家自上而下改革。莫不是指心学吧?”当过国子监祭酒的谢铎喜欢开学院教学生,学生遍布朝野,在士林中声望极高。振臂一呼,比丑闻缠身的孔府更有号召力。

    王宗彝翻着报纸又看了一遍。太子如王老所说,把朝政看得极透,难怪汪直生前的信中对太子赞赏不绝,希望他有机会能助太子一把。

    “我等还是不要插手朝政了。谈谈鞑靼吧。真担心太子看眼馋阴山以南的土地和鞑靼言合。”王宗彝开了开玩笑。

    周经直言:“今年北方又缝旱灾。鞑靼的情况同样不好。我甚至怀疑达延汗能不能支撑一万铁骑助土鲁番攻占哈密。”

    “达延汗在亦集乃。土鲁番满速儿不愿意听从他号令,达延汗或许会袖手旁观。”

    “金帐汗国和瓦剌闹什么呢!我不信卜六王敢撕毁和太子府的盟约。太子殿下的爆脾气在草原上也是赫赫有名的。”

    “太子暗中偷偷地让蒙古人和百姓通婚。其中有卜六王手下的几位千户、百户。他们几人已经归化大明,拥有大明户籍。只要子女出生在大明,将来有资格参加科举。太子这招釜底抽薪厉害!”

    “青土城到底有多少归化的外族?”

    “这话说的不对,什么叫外族!应该称呼为大明蒙古族人。”

    “说起这,我听说太子同意伊教在京师修建寺庙?还想拜阿訇学习知识?”

    “太子……什么都信。”

    其余四人聊的热火朝天,王恕佯装愠怒,“别偏离议题了。一个时辰一百两,想要打劫太子也不能这般无耻。议议,到底要不要往土鲁番派兵。”

    朱厚照请教顾问团的时候,每小时支付一百两。五人就是五百两!内阁知道了估计得哭。

    “大孙子,去前面会同馆瞧瞧土鲁番使臣到了没有。”王恕把孙子打发出去。

    “哈密易攻难守,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太子送来的土鲁番堪舆图上有山脉?诸位以为在西面修条长城如何?”

    “似乎……可行。”

    -------------------------------------

    “父皇能过个祥和的万寿节了。万民贺寿的节目可否安排妥当?”朱厚照笑问刘瑾。

    刘瑾头如捣蒜:“小爷放心,奴婢都安排好了。”

    “和异族通婚就像套种一样,看着奇怪,其实没什么不好的。现在朝廷放宽了户籍,只要缴纳一定的税银或者让乡老提供十年的常住证明,允许在当地附籍。能跑到我们这来的异族,都有点能耐,娶了或者嫁了不亏。管他什么族的人,只要孩子生下来能拿到我们这的户籍,就是自己人。”

    讲师刚说这话的时候,会有顽固的乡老辱骂诸如“混淆血统、死后无颜见祖宗”的话。讲师多说几次后,不管百姓心里认不认同,至少态度上反对的不是很强硬。

    与此同时,民间出现了五胡乱华、唐朝多异族、宋朝南北汉人分裂、洪武朝山西移民等历史科普。百姓们知道原来汉家血统早就不纯了。

    一体党又安排归化的朵颜三卫、鞑靼人娶亲或嫁女,聘礼和嫁妆普遍给的很高。首批通婚的相貌堂堂,收入很体面。引得民间改观了与异族通婚的看法。  14646/905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