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提笔给于谦写回信,写了几个开头都不满意,于是吩咐范安将学生们召集过来,将于谦的奏疏让他们传看。
等到学生们都看完了奏疏之后,朱瞻基问道:“诸位对于谦的奏疏有何感想?”
“陛下!这贪腐不再官员学了什么,而在于自己内心有没有贪婪之心,若是心中贪婪,学什么学问都挡不住人的贪婪之心。”一个学生举手说道。
“人性本贪,见了好东西都想据为己有,小时候争夺玩具,长大了酒色财气,谁都想要最好的!最关键的是如何控制人内心的贪欲,比如说邻居家比自家有钱,我只能眼红,却不敢据为己有。
这是因为有道德与律法的约束,让人不敢有非分之想。学生觉得健全律法才能杜绝这种贪腐。”另一个学生说道。
“你的意思是说大明朝没有律法约束,他们不知道贪腐是犯了王法吗?”一名学生反驳道。
学生们纷纷议论,每个人都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大概的总结就是如何克制人心的贪婪,如何制定更加合理的律法。
朱瞻基看向一直没有说话的李昊问道:“李昊今天怎么没有发表意见?”
“陛下!学生还没想好!”
“看来你是有了什么不同想法?”
“不同想法学生倒是不敢自大,可是学生再想,大明不是没有律法,《皇明大诰》、《大明律》哪一部都有明确的规定贪腐是大罪,可是这些官员为何明知这是犯法,却还敢如此肆无忌惮的贪腐,这是为什么?”
“你觉得这是为什么?”朱瞻基忽然觉得这个学生有点儿意思了,若是这种怀疑的态度一直保持下去,说不定还真让他成就一番事业。
“学生还想不明白,不敢说!”
“好!朕给你想的机会,等你想明白了再跟朕讲!”
“学生谢陛下体谅!”
朱瞻基摆摆手道:“无妨,正好你们都在,你们跟在朕的身边时日也不短了,那么你们跟朕说一说,这些时日都学到了什么?”
“学生跟着陛下学到很多东西,随着学到的东西越多,学生的疑惑就越多。觉得现在的税收制度很不合理,损有余而补不足乃是天道,而我大明的税收却是损不足而补有余。长此以往就会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天下早晚都会因为贫富差距太大导致天下分崩离析。”李昊这回第一个起来发言。
“学生赞同李生之言,我大明的税收制度亟需改变。只有税收能够成为大明调节贫富的秤杆,保证社会公平有序进行,才能建立万世之功业。”
学生在朱瞻基的引导之下,越来越明白这大明的税收制度有很大的问题,如果不改变税收征收办法,也许用不了多久,天下将无税可征!
“你们光想着改变税制,可是你们就没有人去想,无论什么制度,都需要人来执行,想要改变税制,首先要有合格的执行人!”
“陛下!我等受陛下教诲,自当为陛下效力,这改变税制之事,我等责无旁贷!”
“你们可要想好了,这新政可是在士绅大户的嘴里掏食,一不留神不但新政前功尽弃,就连你们自己也会成为新政的祭品。
还有你们的家中或多或少都与身边的士绅大户有着联系,你们如何说服你们的家人在税制改革中站在你们一边。”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个是时代,黔首百姓根本就读不起书,他们这样读的起书的人家,在县衙的户口中都是上户。
这样的人家若是不与士绅大户有牵连,早就被人用各种手段坑的倾家荡产,哪还能如现在这般平安过活。
“陛下!若是新政实施之后,我家只要缴纳合理的赋税,剩下的钱财就能由我家自由支配,我家为什么会反对新政。
不相信新政是因为百姓不确定新政能不能成功,只要陛下坚定信心能够顶住朝廷上下,以及地方士绅的压力,学生保证这普通百姓没有人会反对这样对百姓没有任何坏处的新政。”
“你们也都是这种想法吗?”
“是!陛下!”
“那好!既然大家都觉得这天下的税赋到了该改一改的时候了,那我们就商议一下该如何改?你们觉得如今的赋税怎么改更合理一些?
眼下大明百姓需要负担的赋役主要有田税、人头税以及徭役,不管百姓有没有收入,这人头税都要交,这就导致百姓生了孩子都不敢到县衙报户口。
造成大量的隐户,这些隐户没有身份就只能投身士绅大户人家为长工奴婢,一辈子受士绅大户盘剥。
士绅大户有了这些廉价的劳动力就能耕种更多的土地,而士绅大户是不纳税、不服役的,这样不公平的税收政策就会造成士绅大户越来越富裕,百姓越来越贫穷。
这还是官府没有巧立名目,肆意盘剥呢,若是大家觉得这税赋改革应该从哪里入手?”
“大明以农为重,改革当然以土地为切入点,如何改,还请陛下示下!”
“要想彻底改变如今这种税收的弊政,首先就要取消人头税,将人头税分摊到田亩之中,有地之人交税,无地之人不交税。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所有人都要交税,包括朕这个大明最大的地主,只有所有土地都交税,才会彻底杜绝特权。”
“陛下圣明,陛下都交税了,天下人还有谁敢不交税!”
“不!没有人愿意把手中的利益让出来,想要改革总要杀一些人的!不然如何震慑那些蠢蠢欲动之人。”
“陛下!我们接下来要怎么做?”
“改革就从临清开始吧!首先要做的就是清丈整个临清的土地,每一亩土地都要明确到个人头上,没有人认领的土地一律收归官府所有!任何阻扰清丈土地之人,不管他是谁,警告无效之后,直接就地格杀!”
这样的杀气腾腾的话语从皇帝口中说出,让学生们热血沸腾,纷纷跪地请命请皇帝下旨,分赴各地主持清丈土地的工作。 15038/932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