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 第120章 崭露头角的李斯

第120章 崭露头角的李斯

    事实上,战国人对于信息的反应非常迟钝。

    在这个见面用车马,交流靠书信,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年代,大部分的信息交流都很迟缓。

    而易承这个见识过信息爆炸时代的现代人,猛然被丢在了这个时代,无论过去了几辈子,他都不能完全适应这个时代低效的信息传播方式。

    好在这辈子重生成了皇子,这让他终于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身份地位越高的人,越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信息。

    这与个人努力无关,只与出身有关。

    前十辈子,易承重生的都是些地位低下的无名之辈,就算是奋斗一生,裂土封侯,也不过执掌一方而已,同那些皇亲贵胄所能得到消息相比,依旧匮乏。

    现在他身为皇子,虽不是皇帝,但也依然可以享受到庞大的信息来源。

    当他这个有心人,经过大量信息收集以及抽丝剥茧之后,他所能得到的信息就远比他前十辈子得到的都多。

    蒙家人乃是隐张一族,当初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易承其实也很惊讶。

    谁能想到,三代仕秦的蒙氏家族居然是张家人。

    一想到蒙恬蒙毅,这一文一武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充当嬴政左肩右膀的人是张家人,易承就觉得脊背发寒。

    通过这几年的收集,他了解到了许多张家不为人知的信息。

    当年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临阵换帅,将廉颇换下,赵括升任主帅,这其中并不是秦国使了反间计,而是张家人发动了在赵国的棋子,由张嗣等九名重臣联名上书,这才让赵孝成王做出了如此决定。

    这个决定也直接让秦国坑杀赵国四十万军卒,从而使得赵国自此一蹶不振,退出战国争霸的历史舞台。

    再往前一些,当年楚怀王被掳入秦,秦国借机割巫、黔中之地,也是张家人的杰作。

    后来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郢都,根据易承所得知的情报,郢都守军之中,有两名将军就是张家人,在守城战的关键时刻,是那两人下令大开城门,将秦军放入城中,这才造成了郢都被破的后果。

    而屈原也是得知此事之后才投江自杀。

    当历史掀开了隐藏在黑暗下的面纱,易承就渐渐看清楚了一个无比真实的真相。

    历史是由成功者书写的,也是由张家人书写的。

    自从六十年前,张家族长张天启说出张家要扶持秦国为大这句话之后,张家人就在无时无刻不在以这句话为行动纲领而行动。

    他们城府极深,目光长远,布局老辣,更有着强大的恒心与耐力。

    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扶持秦国成为这个世界大一统的国家。

    有时候,易承真的不知道张家人付出了这么多究竟能得到什么回报。

    从他跟嬴政这些年打过的交道来看,嬴政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张家的存在,在他看来,秦国的胜利归功于商鞅变法,归功于秦人善战,归功于秦国强大,而不是归功于其他外力。

    这就让易承觉得非常奇怪。

    扶持一个皇朝,却不让这个皇朝的最高统治者知道自己是最大的功臣,建国之后,家族得不到任何封赏和赏赐,这难道就是伟大的人道援助主义精神?

    从他第八世重生成张家人的经历来看,显然张家并不是什么乐善好施之辈,他们是实用主义者,更是野心家。

    他们的每一次行动,都有其目的性,他们也从不做没有意义的事。

    根据易承的猜测,张家之所以扶持一个国家称霸,更为深层的原因,可能就是张家人感受到了连年征战的社会环境并不适合家族的发展。

    他们希望拥有一个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而一个大一统国家的稳定性,从大禹时代就被证明行之有效。

    “陛下已经定下了此次出征的将领,蒙骜为主将,麃公为副将,打算趁魏无忌去世之际攻打魏国的雍丘上阳之地。”一名身穿紫色袍服,头戴大夫帽,蓄着一撮八字胡的青年男子正坐在厅堂前一口一口地喝着茶。

    “顺理成章之事,陛下觊觎东郡之地已经很久了,信陵君一死,东郡之地的守备必将急转直下,此时进攻,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易承也啜饮一口茶水道。

    “我收到信件,五日之后,齐王的车队便会抵达秦国,到时候秦齐会盟,老师和韩非也会来。”八字胡青年有几分感慨地说道,“自我入秦以来,也有六年不曾见过老师了。”

    荀况和韩非要来秦国。

    对于这个消息,易承其实早在两个月之前就已经知晓。

    荀况现如今是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官拜大司空,又以《荀子》一书名扬天下,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与鬼谷齐名的道门理综的弟子,以智慧渊博著称。

    韩非也素有少年天才之名,今年区区十六岁,就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道的“势”集于一身,在糅合了道门理综流传下来的《道门理综战国策》一书后,独创五蠹之说,提倡以法为教,荀况不顾弟子们反对,早早就将道门理综的门主之位传与这个十六岁的少年,齐王盛情留韩非在齐国为官,可韩非却一直没有接受。

    “听说齐王看中了秦国的高产水稻和麦苗种,此次会盟便是要来取种,当初我门门主李长安用二十六年时间培育出高产种子,在秦国种植之后收获颇丰,后太守李冰在蜀地推广种植,更是惠及巴蜀,听说蜀地一石粟米不过十个钱,自穆公来,秦国从未有过如此粮价,实乃天之大幸。”李斯侃侃而谈道。

    听到李斯提到自己过去的功绩,易承摇头轻笑。

    第十世,自己花了二十六年杂交培育,总算是弄出了一批高产作物,特别是杂交水稻,他曾经深入田间,一茬一茬,亲耕上百亩试验田,这才弄出了亩产接近九十斤的水稻,当然,战国亩小,三亩半才差不多相当于后世的一市亩,换算一下,差不多也就是一亩三百斤的样子。

    这和后世动辄论亩产千斤的杂交水稻相比,还是差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