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建昌侯 > 第二百二十六章 不做太高期望

第二百二十六章 不做太高期望

    张延龄要把王守仁招揽到自己往西北去的阵营中。

    在场的大臣,基本都不知道这个王守仁到底是谁,听张延龄的意思,此人连个进士都不是,张延龄居然要让其作为助手?

    但还是有人知道王守仁,尤其是李东阳等翰林院体系的人,毕竟王守仁的父亲可是大明的状元王华,如今王华也仍旧在翰林体系中为官,一步步攀升,以求能达到入阁的水平,王华怎么说也是大明的储相之一,跟李东阳等人的私交很好。

    王华的儿子,也得到李东阳等人的提点。

    甚至李东阳也夸赞王守仁有状元之才,但很多人却觉得王守仁心高气傲,将来若真考中状元必定会目中无人等等……

    朱祐樘不管这个王守仁是谁,他道:“既然延龄你想用此人,那朕就将此人调遣给你,再者你需要何人相助,只需跟朕上报,朕一律都调拨给你……”

    这权限似乎有点大。

    想用谁,一句话的事。

    张延龄目光扫过在场的人,很多人被张延龄目光看得心里发毛。

    如果张延龄非要使坏,现场点几个人跟着去,那谁被点谁倒霉啊。

    但张延龄只是笑了笑,并没有这么做。

    很多大臣心里在愤恨。

    威胁!

    拿到鸡毛当令箭,皇帝说会调派人给你,你就想拿这个来威胁我们?我们是乃读圣贤书的人,岂能容你威胁?想让我们出来跟你争?门都没有!你爱让谁跟你去,那是你的自由,我们也不去跟你拉扯……

    “既如此,那此事便这么定了,延龄,你尽可能早些往西北走,这一两日就动身。”

    “至于三边总制的人选,朕还会在这几日的朝堂上继续议,阁部和兵部也及早做出合适的人选推举……”

    皇帝暂时只是委命让张延龄去西北,官职都没定下来。

    是让张延龄当宣大总督,还是让张延龄当大同巡抚等等,也没定。

    就这么要派张延龄去西北,其实在号令方面显然是不足的。

    但皇帝似乎对于安排张延龄怎样的职位,早就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不想在朝堂上说,总归让张延龄领兵去抵御宣府到大同一线的鞑靼兵马,也是朝中共识,你们文官若真对朕的安排有意见,朝堂上就该说,等事后朕委命了再说……

    晚了!

    ……

    ……

    朝堂没有下一个议题。

    张延龄马上就要作为领兵的主帅,亲自去指挥对鞑靼小王子火筛的一战。

    随后张家兄弟又被朱祐樘叫到了乾清宫,对于监军等事还会有内部的安排,也可能会在内廷的商议中,直接把张延龄的官职给定下,以张延龄身为户部右侍郎的身份,委命个右都御史兼大同巡抚的职位,看起来是合情合理的,连一向跟张延龄有怨怼的文官对此似乎都不打算去争。

    户部右侍郎都让他当了,让他再当个临时的大同巡抚,那还需要据理力争吗?

    “徐老,伯安他……”

    众人才刚出奉天殿,谢迁便要过来征询徐溥的意见。

    徐溥面色阴沉道:“他怎会知道伯安的事?”

    他看了看李东阳和刘健,显然没人能回答他这个问题,此时徐琼往这边走来。

    “去跟德辉说一声,让他去礼部,把张延龄调遣伯安的事跟他说一番……”

    徐溥对徐琼做了安排。

    由内阁首辅去传话,显然是不合适的,不如就让礼部去,礼部跟翰林院的体系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

    徐琼本还想问问张延龄跟王守仁的关系等,现在看起来,张延龄就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提出让王守仁协助,难道张延龄找帮手不应该去兵部那些富有经验的主事、员外郎中挑选?再或者是让曾经西北军政体系的人协助,也都是好的。

    偏偏张延龄所选的,是一个尚未进入朝堂,根本没有进入到政治人物视野中的王守仁。

    没人知道其中有何情由。

    ……

    ……

    乾清宫内。

    朱祐樘也在问询张延龄有关调用王守仁的原因。

    张延龄笑着解释道:“……这位王公子,本身就是状元王学士的公子,才学方面不必说,而且在学问和军事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臣最近没事总喜欢翻看一些年轻人的学问整理,其中有很多涉及到这位王公子的。”

    朱祐樘叹道:“但他毕竟太年轻,连太学都没进。”

    张延龄道:“陛下,有志不在年高,他以前曾上疏过有关平贼和镇边的奏疏,此等人物,乃是有雄心壮志的,年轻人的典范,若是将来他考中进士入朝,也必定大有作为,臣一向认为,只要有能力,不管他在大明的任何职位上,都可以将其调动。”

    “是为大明兴衰匹夫有责,何况王守仁还是举人,他更应该懂得这个道理,既然他有为朝廷效命的决心,臣为何不给他这个机会呢?”

    朱祐樘听了小舅子如此义正言辞的话,点了点头。

    “延龄啊,没想到你这般注重大明人才的发掘,朕之前还一直觉得,你不过是有一点急才,现在看来,任何事情你都是有准备的。”

    朱祐樘愈发感觉到,小舅子做一切事的目的,都是为了大明。

    朝堂上临时要征调张延龄去西北,张延龄都能找出个名不见经传的王守仁出来协助,说明张延龄一早就在潜心观察大明的年轻学子,为大明找到配套的人才。

    张延龄面带惭愧之色道:“陛下,您也看到了,臣要出征,完全是被赶鸭子上架,其实臣说得也很清楚,臣对于行军打仗也不是很明白,但奈何文官连出兵都不敢去提议,臣还能怎样?难道看着满朝文武怕了鞑靼不成?”

    “嗯。”

    朱祐樘作为先前朝堂的见证者,对于张延龄所说的话,感同身受。

    皇帝是最需要主战派支持的,可朝堂上除了小舅子之外,似乎都不太支持交战。

    还是当年土木堡之变造成的影响太大,谁都不敢担责而已。

    别人不敢,小舅子敢。

    “延龄,你放心,无论你在西北用兵结果如何,朕都不会把责任怪责于你,朕只是要拿出跟鞑靼血战的态度,也不一定非要大动干戈,只要能在合理用兵的前提下,将鞑靼人赶走,对你而言就是大功一件,朕会对你大加赏赐。”

    连小舅子自己都说了对行军打仗不了解,皇帝对张延龄也不做太高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