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三国乱世道皇 > 第八百一十六章 现场出题

第八百一十六章 现场出题

    下午的时候,黄琬来了,师徒二人谈了许久,其中包括京城的局势,豫州袁术的动向,刘协的心情这才好些。

    当刘协把科考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告诉黄琬,黄琬自告奋勇的接下了殿试的任务,刘协心中才松了一口气。

    有了黄琬主持殿试,就算袁隗的人要闹事,内有黄琬,外有董卓,就算乱,也不会影响很大。

    殿试这一天,平城门外人山人海。

    如此盛会,老百姓自然是要来看热闹的。有子弟参加殿试的,则惴惴不安的在指定的区域等候,长辈在叮嘱士子们的注意事项,猜度皇帝要问些什么,提前打一些腹稿。也有士子互相打气鼓劲,整个场面异常热闹。

    羽林军这边人手不够,只能负责城门内的防卫,城门外就交给了西凉军。这些闪着寒光的铠甲和兵器,让看热闹的吃瓜者心惊胆寒。

    那些原本想着趁乱发点小财的游侠儿,看到这些手持兵刃的士兵,也都畏手畏脚起来,缩在一旁,心虚的用眼睛瞄着这些士兵,不敢动作。

    也有一些小商贩担着担子,在人群中叫卖。时不时放下担子,与旁边的人交易。

    人群突然骚动起来,大家都往城门里面看去,只见城门里面排着队走出两列人。左边是身穿乌衣头戴纱帽的内侍,右边是梳着环发身穿曲裾的宫女。

    两队人走到城门口,最前面的内侍高声喊道:“吉时已到,请考生检测入场。”

    众人这才明白,这些内侍和宫女是来接考生的。

    羡慕嫉妒恨,人群之中充满各种情愫。

    这些可都是伺候皇帝的人,现在出来伺候这些考生,这可是天大的荣耀,仅此一项,也够这些考生们吹嘘很久。

    那些没有通过初选的考生,心中暗自下定决心,回去以后,好好的读书,下次一定要进入殿试。

    那些带着小孩的,也趁此机会教育自家小孩,好好读书,就能享受这种待遇。

    第一个考生入场,左右分别走出一个太监和一个宫女,首先检查考生有没有夹带,按照规定,考生什么都不用带,所需物品,殿上都准备好了的。

    凡是考生带的东西,都要交给旁边的太监保管,亦或者交给一同来的家人。

    检查完毕,宫女领着考生进入大殿,太监跟在后面伺候。

    七千多考生,神态各异的接受检查,然后跟在带领的宫女后面,走向德阳殿。

    这次殿试,刘协安排在德阳殿。

    德阳殿能够容纳一万人议事,今天只有七千多考生,自然是能够容纳的。

    在德阳殿的两边,文武大臣已经做好,他们是这次殿试的监考,谁在殿上做了不合规矩的事情,他们都能够看到。

    台上,刘协静静的坐在中间,看着考生入场。

    在刘协身后,是从羽林军之中挑选出来的文官,他们是这次殿试的考官,负责考卷的初评。主考官是黄琬和蔡邕,以及几名太学博士,他们负责最后定名次。

    至于那些被调查出来与世家勾结的名士们,这次连进入德阳殿的机会都没有。

    直到现在为止,所有人不知道这次的考试题目,这是刘协根据前世的经验想出来的办法。

    严格考题,严格考试,严格评卷,严格考查。

    大约半个时辰,七千余名考生全部进入考场,在自己的位置上坐好。每个考生身边,有一个宫女和一个太监伺候,只要这个考生有一丁点违规动作,都会被这些宫女和太假发现。

    见所有人都准备好了,刘协这才示意黄琬说话。

    “诸位,我是黄琬,是这次殿试的主考。奉皇上诏命,宣读考试规则和录取标准。一,不得大声喧哗。二······”

    所有的考生和四周的大臣都安静的听着,这是第一次殿试,意义重大,今后如果要选人,这次的做法就是一个参照。

    过去的察举制度,的确有很多弊端,如果这样的选任制度占有优势的话,那么,今后这种科考制度,很可能就会代替察举制度。

    所以,每个官员都在认真听着:“······字数不足五百为下,文不对题的为下······”

    黄琬继续说着一票否决制度,首先,一篇文章写不到五百字的,视为下等,这就规避了那些连字都不认识多少的人被录取。其次,些的文章与题目不统一的为下等,这是规避那些先把稿子写好,然后在考场上背下来的人。当然,这种做法也不能完全规避,但是能够猜中刘协心中的题目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这一条也算比较有用。

    至于,忠心于国家这种政治要求,都在刘协的考虑范围之内,也算是比较健全的。

    黄琬说完,众人一起看向刘协,直到现在为止,刘协的题目还没拿出来,许多大臣们都在猜测,这小皇帝是不是根本没有出题。甚至有人在心中暗笑,等着刘协出丑。

    只不过,事实没有往他们想象的方向发展,在黄琬组织好一切过后,刘协轻松的站起来,走到台前:“第一题:《论四牡》,第二题:《治贪策》。”

    站在刘协身边的黄琬和蔡邕都有些惊讶,这两题,一题出自《小雅》,原文是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四牡騑騑,啴啴骆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作者通过诗歌叙写出使在外的官员苦于王事的繁重,无休无止,想念家中父母无法奉养,表达了出对家人的思念,对王事的哀怨。诗以行车途中,感于路途的遥远迂回,兴言王事的繁重,又以鹁鸪鸟的飞歇,暗示自己的处境,中以“岂不怀归”为主旨,反复咏叹,表现了强烈的思归的感情。

    诗歌之中提出一个尖锐的矛盾,那就是王事与家事冲突。诗歌的作者虽然表达了思归之情,但是并没有颓废王事的说法。

    结合汉朝世家子弟以家族为重,不以朝廷为念的现实。这道题非常有针对性,是挑选士子的分界线。

    作为国家选士,如果选出来的人是只为家族的,那么这个国家早晚会分崩离析。

    所以这道题既选能也选德,四周的大臣面色各异,特别是那些通过各种手段把自己的子弟塞进殿试的大臣,这时候真想给自己两个耳光,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要是自家的子弟在答卷之中写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话来,自己的家族也就走到头了。

    第二题《治贪策》,这是要考生想出治理贪腐的办法。

    大汉朝贪腐成风,上行下效,以至于清官很难立足。刘协此题,有纳谏的意思。

    在黄琬和蔡邕愣神的一瞬间,两边的文武官员开始议论了。有正直的官员,对刘协这两题大位赞赏。也有那些因为没蒙到题目的官员,心中气愤。更有担心自家子弟言辞过激给家族带来灾祸的担忧,五花八门,表现各异。

    “安静,羽林军,凡发出声音者,立刻逐出大殿。”刘协对这些官员议论的官员非常反感,这是什么情况,殿试啊,七千多考生在这里,一点没有官员的形象。

    考场很快安静下来,黄琬和蔡邕挨个检查考生的试卷,直到每个考生把两道题目写下去为止。

    “午时到,开始答题。时间为两个时辰。”黄琬按照刘协的吩咐,提示考生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