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蜀臣 > 第205章、野战

第205章、野战

    夏五月,万物繁盛。

    微风徐徐,吹皱了泾水的水面,荡起了波光粼粼。

    天空半阴不雨,不温不燥的天气,再加上入目依然青翠欲滴的原野草木,让人瞬间就有了垂钓的心情。

    若是披着蓑衣,在水畔钓起几尾鲜鱼,乃是人生的岁月静好吧。

    然而,这片平静的美好,却被如雷的鼓声和凄凉的牛角给破坏了。

    魏大司马曹真督与汉丞相诸葛亮在萧关外对峙了近一个月时间,双方多次小规模的试探攻击后,终于磨掉了曹真的耐心。

    扣除守备各县的兵力后,他仍旧有六万有余的步骑出来野战,而出萧关的汉军五万有余。

    这点兵力优势,在克制的小规模骚扰中,根本无法体现。

    若是一直对峙下去,算是势均力敌,谁都奈何不了谁。

    但对于丞相而言,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了——拖住魏军的关中主力,不让他们驰援河西四郡。

    而对于曹真而言,则是将士的士气会随着时间流逝而低迷。

    在汉魏相争的这几年里,一直都是魏国处于劣势中。

    哪怕是有郭淮在金城郡,以反间诱敌之计诛杀汉军近万士卒,也无法抵消连番失土、被动逆战的劣势。如今两军主力皆在野外,谁都没有地利因素,坐拥兵力优势的他,若是一直对峙不战恐会损了各部将士的锐气。

    试问,任凭汉军出萧关在安定郡内来去自如,军中血性男儿能不沮丧吗?

    而且曹真心中本就打算,待司马懿征伐辽东的战事罢了后,今岁末便大军出陇右,可容不得将士们士气低迷。

    如今就势与汉军战一场也好。

    权当是损耗对方的战争底蕴了。

    反正,若是以国力论,魏国才是最雄厚的。

    带着这样的心思,曹真不再管丞相诸葛亮的步步紧逼,也不理会魏延作势攻入右扶风的小动作,将大军聚拢后,便径直往萧关外泾水北支流的乌氏县而来。

    管他汉军作多少动作,只要魏军到了乌氏县,他们不想被截断退回萧关归路的化,就不得不聚拢兵马来战。

    事实上,对于蛇打七寸,曹真拿捏得很明智。

    任何一位统帅,都不会不顾大军的后路。

    丞相诸葛亮也不意外。

    在得知魏军的动向后,他便召回来了魏延与吴班左右军,双方在这条蜿蜒秀丽的泾水支流畔,开始了汉魏主力的第一次野战。

    也是极为罕见的,双方投入兵力合计十数万的大战。

    没有地利依托,没有悬殊的兵力多寡,双方都将兵卒们都拉出来在野外排兵布阵,正面大战一场。

    这样正面的对阵,很考验指挥艺术。

    步骑与弓弩等各种兵种的排布,让突前与中坚等各部各司其职的调度,都决定了一个小区域的胜负,也影响整个战场的胜负。

    魏国的优势,则是在于五千余骑兵。

    由边陲之地的彪悍汉人组成的雍凉铁骑,在野战中堪称所向披靡。

    这支骑兵在曹真麾下许多年了,随他讨平过无数次雍凉之地的叛乱;他们习惯了遵循狼群的的战法,骁勇、果锐、坚韧,皆是见过血的老卒。用来去如风的速度优势,通过奔袭侧翼和后方,寻找到薄弱处一举杀入军阵中,从而导致整个战场崩溃。

    唯独可惜的,便是这支铁骑没有重铠骑兵。

    不具备顶着无数弓弩正面突进的能力。

    不过,曹真督领的步卒,可以帮他们创造机会。

    只要步卒能撕开汉军的防线,他们便可以将胜负一锤定音。

    大汉两支骑兵在乌水流域,如今被马岱与赵广督领着。

    是故,丞相的排兵布阵,乃是一直依着水畔而落,可以减少了魏国骑兵突袭的一个方向。

    而且阵型很奇怪。

    从苍穹上俯瞰,森严列阵的汉军,犹如一个巨大的八卦。

    似是脱胎于司马穰苴的五行阵以及孙武的八卦阵。金锣旗鼓列于中间,外面则鹿角车营,拒马枪长达两丈八;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

    既可且战且前,又可相互呼应,不露出防线破绽。

    如此以战车掩护士卒阵法,无法乘胜追击,却是杜绝了魏军骑兵冲阵的可能。

    所谓“冲阵”,便是骑兵常用的凿穿战术。

    千百骑齐发,在正面从多个点凿穿对方战线,直抵阵后再勒马回身反向冲击。

    来回反复,作用并不在于杀伤。

    而是制造混乱——

    将敌方阵型分割,使敌方各部士兵之间的联系截断,让他们无法配合作战;使各小队步卒产生孤立无援的错觉,将率也无法从容调度抵御,在整体上将完整的队形破坏为一盘散沙。

    再者,骑兵冲锋时犹如镰刀割麦。

    极高的速度下,骑卒只需斜斜握住环首刀,便可将一层层的收割敌军性命。

    各小队步卒很难有抵御抑或者反击的机会。

    这种死亡的恐惧在孤立无援的心理错觉下,会越发显著,从而导致士卒们失去战意,进而形成全军皆惶恐,一溃千里。

    姜太公《六韬》所言的“一骑当步卒八人”,依据大致如此。

    心心念念北伐的丞相,未进驻汉中之前便讲武演兵多年,早就摸索出了以步抗骑的办法。

    如今摆出来的八阵图,便是抵消魏国多骑的倚仗。

    曹真领军至,让各部兵马缓缓向前时,也在高高的巢车之上看着汉军的怪异阵型。

    虽没有对战如此阵型,但身经百战的他也明了,己方的骑兵优势恐是难彰显了。

    毕竟骑兵冲锋再惊天动起,也无法冲破密布拒马枪与武钢车阵。

    是故,他让五千雍凉铁骑,且先安分的呆在中军大旗下,暂时充当了主帅本阵的掠阵护卫,而不是让他们围绕着战场驱马寻找战机。

    当然了,骑兵难以投入战场,他还是有信心一战的。

    魏军出来野战的步卒,本就比汉军更多。

    他敏锐的捕捉到了,依托车阵的汉军移动速度慢的细微缺陷,中军仅仅留下了徐盖的千余甲士;其余兵力皆分为了左右军,分别以费曜与夏侯霸为前驱,犹如了两把尖刀逼来。

    这样兵分两路的布阵,一边出现短暂的失利了,也能迅速退回来重新整阵。

    因为另一边能会拖住曹军的脚步,让曹军不能趁机追击扩大战果。

    相当于保证了,在战场上不会出现大败。

    但若是两侧皆攻入汉军阵内了,那便是出现了大胜的契机。

    将兵力均匀分配的汉军,在支援两翼时,就不得不去自动瓦解攻守一体的阵型。届时,他便可让留守中军的徐盖领着甲士突进,为骑兵冲阵创造机会!

    一旦骑兵可以发挥凿穿战术,纵使汉军再善战,都会迎来无力回天!

    同样,在八阵中央的丞相诸葛亮,看着魏军步步逼前时,也不由捋胡而笑。

    曹真的意图显然易见。

    但丞相却没有针对性的,提前将部分中军遣去应对。

    因为不需要。

    亲自操练士卒演武的他,对前军有十足的信心。

    若是说当者披靡,丞相不会如此自夸;但是临阵时士卒依托车阵御敌不动如山,让魏军无法冲破阵型,还是有这个自信的。

    而且,汉军并不是完全没有后手。

    厚厚的中军前方,乃是两千四百重步甲士。

    拜昔日右扶风阳城野外一战,魏延缴获了大量的重甲所赐,大汉也有能力组建纯重步的三校别部了。就算是左右两翼吃紧,中军不得不去支援,有这支重步卒在,魏军想直取中军也不可能。

    双方都有所倚仗,都先行保障了不会败北的后手。

    亦让大战各在自的期待徐徐展开。

    魏国右翼的将领乃夏侯霸,他所领的士卒,多是从冀州迁居来关中的黎庶。

    历经数年的演练,战力颇为强悍。

    但他对面的汉右将军吴班,无论战略还临阵经验,都要比他强了太多;且吴班为人豪气果烈,士卒皆愿为之死力。

    是故,纵使夏侯霸所督兵力更多,却无法冲破吴班的阵型。

    双方士卒喊杀声如雷,如火如荼的胶在了一起。

    短时间内,是不会分出胜负的。

    左翼则是不同。

    魏国乃魏将费曜所领,士卒多是来自民风彪悍的安定、北地二郡。

    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

    雍凉边陲之地的士卒,素来以勇猛善战闻名。

    在战鼓刚响彻战场的时候,他们一手执着厚厚的生牛皮大盾,一手执着长矛,脚步整齐的步步向前。

    汉军对上他的,乃是虎步监孟琰。

    虎步军,乃是昔日征伐南中时,收降孟获与投降的残兵与南人豪族的部曲组建而成,人人逢战当先,同样是悍不畏死之徒。

    抑或者说,于少文学寡礼仪的穷山恶水中生存下来的人,皆不是易与之辈吧!

    也不避免的,这两部士卒的鏖战,成为了此战胜负的天平。

    “嗡!”

    “嗡!”

    双方距离约摸只有了八十余步的时候,曹军的阵中便连续发出了令人心悸的声音。

    无数的箭矢,高高的抛向天空,同蝗虫席卷而来,遮天蔽日。在阳光中划了道优美的弧线后,便如带着死亡的微笑,往对方兵卒的血肉之躯扎去。

    很常规的战术,以抛射掩护士卒们冲锋。

    “举盾!”

    各级将佐的呵斥声,在战场上起伏。

    密集抛射的杀伤,虽然没有准头,但胜在覆盖了整一片区域。

    让汉军不得不相互依偎,庇护在盾牌下。

    偶尔有些倒霉的士卒,遇上了落点刁钻的箭矢,便是被钻进脖颈的身亡。

    但比起冲锋而来的魏军,他们是幸运的。

    依托在武钢车后的强弩手,还有可以连续倾泻弩矢的巨大元戎弩,可不是魏军兵卒手中木盾能抵御的。

    “嘣!”

    “嘣!嘣!”

    在强劲的弩弦声中,魏军士卒各种凄厉的惨叫声,也开始连绵起伏。

    在这一刻,生命没有了贵贱之分。

    只不过,双方短短的距离,在雍凉兵卒的悍不畏死下,让汉军的强弩逞威无法太久。

    挨过两三波弩矢后,他们便冲近了武钢车阵前的鹿角及拒马枪处。

    “杀!”

    依然大声吼着整齐战歌的魏军,口中猛然爆发了一声暴呵。

    冲着最前排的士卒,十分有经验的俯下身躯,将脑袋藏在了厚厚的木盾下,犹如一只红了眼睛的公牛,猛然发力虎跃撞去,用身躯的重力撞开鹿角丛。

    这是最有效的做法。

    如果用手搬开或者挑断绳索,他们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也要迎接更多的弩矢。

    野外摆阵的临时鹿角丛,并不算太密集。

    在魏军陆续冲撞下,三五下便肢解或歪开,露出了稀稀落落的通道,也让满脸决绝的雍凉魏军,靠近了武钢车过来。

    “杀!”

    两军撞在了一起。

    刀锋,矛刀,在各自眼中迅速的靠近,变大。

    杀人,然后被杀,反反复复。

    从穷山恶水中练就坚韧信念的士卒,寸步不让,在战场上奏响了死亡旋律。

    视死如归的喊杀声,扑倒在地的悲鸣声,永无休止。

    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武钢车阵前堆积了足够高的尸体,亦让汉军失去了掩体的优势,在魏军源源不断的冲击下,终于演变成为了短兵相接。

    魏军付出了两千余人的折损后,终于将汉军右翼前排的车阵冲破。

    但当他们却无法继续扩大战果。

    没有武钢车依托的汉军,以屯为单位结成了小圆阵。

    从苍穹之上俯瞰,黄色军服的魏军犹如洪水蔓延而来;而红色军服的汉军却犹如汪洋中一座座小岛,连绵一片,彼此呼应,构筑了一道悬崖峭壁。

    死死扼住了洪水的泛滥,任凭它如何冲击,都巍然不动。

    一刻钟过去了。

    两刻钟,半个时辰,一个时辰.......

    ..................

    战鼓震天,喊杀声如雷,魏军依旧如惊涛骇浪,汉军依旧如坚韧礁石。

    魏军后方巢车上,目睹着战场的大司马曹真眉目深锁。

    他低估了汉军的韧性与顽强。

    明明费曜都督军杀入汉军阵内三十余步了,汉军中军却没有去支援。

    而在汉军中军的丞相诸葛亮,同样凝眉成川。

    他也没有想到,魏军都死伤了那么多,却依旧士气如虹,攻势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