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宋明录 > 第二部 干戚 第六十章 同化

第二部 干戚 第六十章 同化

    这次明王吕延年视察凤阳,说白了,就是出来给时少章的淮南改制站台来的。他当然清楚时少章任务的重要性了,所以不遗余力。

    明王近乎完美地完成了他的凤阳之旅。因为有宋金两位公主媳妇随行,所以无论地方上是亲宋、还是思金,亦或是岚山的忠实粉丝。明王都能恰到好处地安排永泰公主赵若曦,或凤阳公主完颜惜弱出场,一起大玩亲民秀,收获一干地方粉丝们热泪和忠诚。

    明王当然没忘记把自己关于权利游戏的思考说与时少章讨论了。

    吕延年确信,如果说在这个时代里,能够精准把握亚父吕祖安思想的人群,除了父亲吕祖谦外,婶婶欧阳、大学士张居正、左相乔行简、大哥吕轻侯、大嫂苏妹喜、自己,以及眼前的时少章,都能算是亚父的知音。

    但如果说谁是最狂热地支持亚父思想的人,那么只有时少章了!其他人,包括自己,对于亚父的支持都会掺杂其他因素的考量,壁如亲情,壁如利益,壁如粉丝。

    时少章是唯一仔细把亚父的思想深入浅出地系统整理、学习的第一人,以至亚父在很长时间里都不敢放手重用他。无他,因为创业时期对政策决断的要求,即便如吕祖安,也无法真正完全践行自己的思想主张,能大略做到就阿弥陀佛了。

    过于遵循理想模式,要么被现实捧得头破血流,要么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而无论哪种结果,吕祖安都不愿意时少章去过早承受,因为时少章值得大用。

    而现在,大局初定,就需要细致地梳理各种制度,那么现在始于凤阳府的政体改革,将从此架构此后大明的万世基业。说他如何重要都不为过,这也的确是发挥时少章才华的最佳时机了。

    这次凤阳府的全面吸纳,岚山方面的声势造的非常大。不但明王府、国会、内阁等开动宣传,一些商社、议员党团、地方议会、岚山太学等民间组织等也是纷纷组团来访。

    岚山太学如今已广泛受到南朝、金国的推崇、认可,也是天下举子的首选学校。从岚山太学结业的学子,在南北两朝举行的科举考试中的成绩有目共睹。

    更加重要的是,如果你有岚山太学的学历,而你又考上了朝廷的进士科,那么你受到优先重用的机会就远远超越其他的进士们。这与皇帝是否青睐无关,与南北朝廷的制度也无关,纯粹是各地官员的统一发现:岚山太学培养的学子,在治政方面的能力总是优于别的进士及第。

    因为在岚山太学中,其教育采纳左使《六论》为教材,“文理、算学、格物、武学”等四科、六艺同步教育的策略。学生考试成绩累积四科学分计算,学生可以在“文理”必选之外,其他三科任选两科的积分作为自己的结业成绩。也就是说,岚山太学不光文选,而且也可以武选。

    其中文理学直接把吕祖俭主持的丽泽书院移驻岚山,吕山长一生育人,过往教学的成绩已足以吸引各地学子投奔。此外,岚山太学的师资力量也是举世罕见的。不但吕祖安、张从正、欧阳晚晴、陈亮、乔行简、葛洪等人有太学课程安排,便是南北两朝的朱熹、叶适、黄裳、楼钥、辛弃疾、完颜守贞、徒单镒、董师中等人,这些或学界领袖、或教育泰斗,或传奇大能,也会受明王府的邀请,或被两位公主殿下征辟,每年来岚山做些客座讲学。

    这等师资力量,加上先进的教育制度,生源又多是南北翘楚,毕业出来的学生文武兼资。其治政的素养当然碾压其他学院培养的学子了。

    如今“岚山太学”学子云集不下三千人。其出类拔萃者,继已早已毕业走向岚山政坛的时少章、吕延年、郑清之、陈宓、周端朝、赵葵等人外,最新一批的更有吕少安、麻九畴、宋九嘉、陈韡、岳珂、杨宏中、真德秀、魏了翁、贾涉、华岳等等。几乎荟萃南北两朝,文武兼修的青少才俊。

    甚至学子中就有很多属于南朝选拔的委托培养学生,壁如赵葵、岳珂、史嵩之、杨宏中、真德秀、魏了翁、贾涉、华岳等是南朝定员培养。

    至于北朝官方的委派求学,小皇帝还在犹豫中。术虎高琪、完颜塞不、完颜合达是凤阳公主完颜惜弱的侍卫,他们先被一股脑送进太学回炉锻造。而麻九畴、宋九嘉、张澄等人则是北朝望族的民间求学,勉强安了个朝廷名分而已。其他黄掴阿鲁答、移剌蒲阿等人则是风阳公主的游学基金受惠者。

    其实在求学问题上,大金民间态度远远比朝堂肉食者积极。更有甚者,北朝一些人家出于各种因素的综合考量,为了家中少年能够入学岚山太学,居然早早举家迁来岚山定居。

    就象耶律辨才、耶律楚材家族,就是寡母杨氏受到吕左使、欧阳夫妇的邀前来定居的。孩子自然放在岚山太学的附属小学就读了,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吕左使听说那么多人家蜂拥岚山只为求学,曾经怅然良久。心下感慨,所谓“孟母三迁”原来是当故事听的。早知道就该在岚山太学旁买块地皮造房子卖,可定能赚发了吧?这可是学区房啊!

    吕祖安看过太学附中的最新名单,什么宋慈、史嵩之、耶律楚材、元好问、李全、曹友闻等人,这可都是后世鼎鼎大名的人物们,如今全是一群刚断奶的小屁孩嘛!

    这倒不是作者在故意收藏名人,而是在当时的历史中,这些人能够出类拔萃,那么一定有其天资聪颖的出处。然后才会被家族倾力培养,终于功成名就。

    因此,当世上多了个岚山太学这样成材率奇高,而且其入学条件对家族资质要求的门槛极低,对学子本人素质又要求极高的学府。哪个家里有少年奇才的家族会不动心呢?

    更何况,去岚山定居不好么?生意更好做,生活更富足。说句低调的话,便是过来务工,赚钱都倍于南北两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