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 第二百八十九章? 木轨运输的考量【第一更!求订阅!】

第二百八十九章? 木轨运输的考量【第一更!求订阅!】

    等到大中小的雪橇车做好,两路齐发,带着粮食,一路沿途发送,直接冲到荆门和孝感两个地方后,柳铭淇等人便带着羽林卫和千牛卫踏上了回京的路程。

    木匠们还得留下,再做一些雪橇车,准备替换,然后有可能还得远征湖南。

    话说司马北真得玩得溜。

    他让雪橇车到了襄阳之后,直接就空车跑到了襄阳平行的随州,再从随州往北到了京畿地区的信阳。

    绕了一大圈,却是送过去了十多辆雪橇车和一群有经验的木匠,正好帮助京畿地区另外一端的支援基地建造更标准的雪橇车。

    信阳这个地方的地势可谓非常重要。

    它一路杀向南方便是约定好的孝感,孝感再往东南走就是黄石和黄冈。

    支援了这两个地方后,马上就可以延伸到东边安徽的岳西、望江。

    再往南便是江西的重镇九江府。

    而孝感直接下去更好,过了武汉便可以直插云梦泽畔的湖南岳阳,还可以辐射到湖南常德。

    看看,一口气能搞定四个省份的部分区域救灾!

    而这些地方都是江南地区赈灾的最西边,属于最远的区域,要最后才能抵达。

    从京畿地区这边走,反倒是最快,最便捷。

    所以这里对于雪橇车和木匠们的需求是巨大的。

    司马北的支援来得恰到好处。

    因为新野那边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大中小的雪橇车安全可靠,在暴风雪之中完全能运送粮食到百里之外。

    现在又有成品可以参考,又有参与了制作的木匠师傅们的现身说法,信阳的建造和运输工作,瞬间就开始加快了。

    因为进展得太快,京里到处准备的麸糠和粮食,整整五十万石,五天时间就全部发出去了。

    吗蛋。

    本来觉得江南才是主力,怎么现在变成朝廷中枢硬扛了?

    可形势这么好,道路打通得这么快,当然不可能继续等着江苏和浙江穿山越岭来。

    有实力自己就上了。

    景和帝和一群大臣们咬了咬牙,又从仓库里面拿出了三百万石大米和麦粉、再按照一比三兑换了九百万石的麸糠,一共一千二百万石粮食,分成两部分加急送到了新野和信阳。

    说来也凑巧,粮食陆续抵达两个地方的时候,暴雪有了明显的变弱。

    算一算时间,现在已经暴雪肆虐超过三十七天了,按照正常情况,应该也是到了变弱的时候。

    可从暴风雪的停止降落,再到暴风雪彻底化开,道路、庄稼、房屋重见天日,起码是半个月一个月之后了。

    想要再恢复正常,恐怕也是要到三月份。

    到时候能不能抢种水稻,能不能有生产自救,都还是未知数。

    所以救灾的步伐一刻都不能停,粮食还得继续的往两湖地区运送。

    柳铭淇等人离开的时候,两万聚集而来的精干工人们已经抵达了。

    他们一方面等着雪停,一方面在训练怎么更好更快的除雪。

    在柳铭淇他们回到京城的时候,两万人已经快速的开始清除积雪,一路挖掘,朝着预定目标而去了。

    ……

    说起来,他们留在渠河镇的时候,对面襄阳、荆门、十堰等地飞鸽传书提得最多的一个,并不是粮食,而是蜂窝煤。

    暴风雪天气的时候,根本没办法出门,如果家里没有储存足够多的柴火,这段日子肯定是最难过的。

    哪怕是有储存柴火的,经过了接近一个月的消耗,普通人家里也是所剩无几。

    在这个时候,小型雪橇车抵达的第一个湖北村落——西洼村,送来的粮食固然让人欢喜叫好,但那几千个蜂窝煤和几十个蜂窝煤炉,才是最让他们谢天谢地的。

    没有蜂窝煤炉的人家,直接就在家里地上挖一个坑,把蜂窝煤烧红后,放在坑里,然后不断的加新的进去。

    如此一来,不但能烧水做饭,还能保证一家人随时都是暖和的。

    和之前受冷受冻相比,现在的日子简直是在天堂。

    因为特别提醒了他们通风,他们也尽量打开一丝缝隙,不至于造成煤炭中毒的悲剧。

    见识到了蜂窝煤的巨大好处,带队守在西洼村的襄阳府正五品同知崔振宇,第二天就立刻发来了飞鸽传书,跪求上千万个蜂窝煤。

    不,最好的话,就是第一批先调集五千万个蜂窝煤,蜂窝煤炉有就给,没有暂时也不用。

    看吧。

    五千万个还只是第一批。

    不仅仅是西洼村,第二站的东岗村,守在那里的襄阳府通判王军,也几乎写了一样的文书,认为广大的湖北乡镇村庄,至少需要一亿个蜂窝煤,才能救万众于水火。

    救灾是没有一点折扣可以打的。

    特别是牵涉到救命的地步上。

    从此的每一批救援物资,柳铭淇都让捎上了几千上万不等的蜂窝煤。

    饶是如此,没两天的时间,襄阳城知府祝宽杰更是提出了“集二亿蜂窝煤于襄阳,则可解方圆五十里八乡之困顿矣”的说法。

    柳铭淇这一次只带了一百万个蜂窝煤,连他们要求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所以他也只能飞鸽传书给蜂窝煤制造工坊,让他们全力生产,全部装车运送过来。

    并且柳铭淇还告知了苗炎,请他派兵守护蜂窝煤工坊,这暂时就不给其余任何人出售了,包括的帝京府的民众们。

    帝京府这边最寒冷的时节早就过去了,蜂窝煤对他们来说是锦上添花,绝对不是雪中送炭。

    哪怕是有那么一些人急切的需要,那相比起湖北还有湖南一两千万的民众来说,又岂是能相提并论的?

    于是这段时间在京城、新野、信阳的官道上面,除了忙碌奔驰的运粮马车之外,更有不少的运送蜂窝煤的车子。

    回京的路上,熊大宝还在感叹,如果京畿地区也暴雪封路就太好了。

    邓辉这么严肃的人都点头赞同。

    毕竟见到了大型雪橇车载重三万斤,都能以较快的速度奔驰之后,再看看平路官道上面,最多只能载重两三千斤的马车,顿时觉得差别太大了。

    这里面的损耗和时间,都花费得太大了。

    柳铭淇心中一动。

    官道平直少弯道,充其量就是坡道起伏连绵,但幅度却不大。

    这样的情况下,可不可以分段来做秦朝的车道呢?

    秦朝,始皇帝嬴政那是真的刚,对于边境的胡虏们,绝对是不遗余力的打击。

    但是大批量的物资运送,必然会带来大规模的损耗,不说是后世夸张的三十比一,至少十比一也是有可能的。

    所谓的三十比一,就是从江南运输粮草去边疆,运送到一石粮食,起码就要从江南准备三十石粮食,因为其余的全都在路途中被运送的人吃掉了。

    这样就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而秦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他们想出了一个法子,就是在秦直道的中间,铺设两条轨道,契合马车的两个轮子——你们注意到了吗?秦朝不少的马车轮子,中间就像是汽车轮子一样,凹陷下去的,正好可以卡住轨道。

    然后马儿就拉着马车,在这契合好的轨道上奔跑,非常节省力气。

    运送上万斤的货物,一天几乎能跑三五百里,而且还不费劲,损耗降到了最低点,几乎可以概括为二比一甚至一比一。

    这样就极大的解决了蒙恬的三十万长城军团的一切后勤保障问题,从而才能让他打得匈奴屁滚尿流,甚至还深入草原,设置了西北的九边边塞。

    可惜因为汉初打得太过惨烈,秦朝的几乎一切宝贵遗产都被毁掉了,其中就包括了这种特殊的运输方式。

    不幸中的万幸,秦直道倒是留了下来。——嗯,任凭什么样的土匪强盗,也不会发疯到毁坏这种泥土做的道路,否则恐怕也会遭殃。

    大将军青、骠骑大将军去病等人,如果也有这些后勤保障,哪里用得着再等几十年才打得匈奴分裂之后,一半投降汉朝?

    直接两位天才将军就搞定了。

    更多人不知道,实际上英国最初的铁路,因为极度缺乏铁,就是用的木头作为轨道,在木轨上面跑火车。

    只不过木头的太容易损耗,根本支撑不住,所以后来才渐渐的从海外殖民地引来铁矿石,变成了铁轨。

    柳铭淇自然不可能现在就做火车,他只是想要恢复秦朝那样的马车轨道运输,这样的效率完全可以提高十倍,损耗也能降低十倍。

    但这也不是容易的。

    首先第一点,木轨的损耗太大了,根本承受不起长年累月的使用。

    如果是铁轨倒很好,但你这铁轨铺在路边,如果没有人看管,保不准三五天就会被人挖得一干二净。

    那么就需要使用护路队和修缮队。

    护路队和修缮队这又是两个需要长期负担的开支,怎么样实行款项拨付、道路养护、收取通行费用等等,都是一个麻烦。

    况且如今这几年,肯定是以狠抓粮食生产,保证民生为主,其余的一切开销和创新,都肯定是要推后再说的。

    只能等等,看一看情况再谈了。

    ……

    注:越是翻阅资料,越是觉得秦朝牛比到逆天。

    而根据我初步的判断,秦朝如此厉害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以法家为制度调动全国,令行禁止,集中一切力量做事情,并且把军功得利立为法律,国王皇帝都必须遵守。

    同时以墨家为主力,制造各种利于战争的机器、器械和装备——比如青铜剑、铺天盖地的强弩、秦直道、木轨运输道路等等。

    然后又尊重农家,把川中、汉中平原大肆发展农业,提供足够的粮食,供应作战所需。

    他们最不重视的就是空谈的儒家。看看以后的朝代,简直就是反着来的,只重视儒家,法家和墨家几乎灭绝,难怪再也没有秦朝的强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