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夏帝国英雄传 > 第三十章 口径即是正义

第三十章 口径即是正义

    口径即是正义,射程就是真理。--军迷谚语

    胡思远和吴元建的年纪,应该进入帝国皇家学院开始上学了,于是二人就收拾行囊,正式的住进了帝国皇家学院的学生宿舍,开始了学生生涯。但是由于二人过于妖孽,在学校里呆了一阵之后,发现学不到什么东西,就开始请长假。

    教习们对此也没有办法,胡思远还好,对教习们比较尊敬,吴元建却有些跋扈,对于自己不认同的观点,常常开口反驳,有些教习们根本就辩不过他,于是就放任自流。

    皇帝对此倒是不可置否,胡硕却发表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毕竟胡硕还顶着个太子少师的名头。皇帝好像是忘了什么一样,这些年来也没有任命太子太师和太傅,教育太子的重任,就落在了胡硕一个人身上,文官们数次对此事表达了不满,不过每次提起来,皇帝就左顾右而言他,推来挡去的装糊涂。

    胡硕将二人叫到家里,在书房里非常正式的跟二人长谈了一番,按照胡硕的说法,即便是二人现在在皇家学院已经学不到新的东西了,也应该去上课,毕竟让太子进入皇家学院学习,目的不是为了学什么新的知识,而是为了在皇家学院的学生中网罗一批追随者。

    吴元建这才恍然大悟,表示自己一定会去上课,好在那些与自己年岁相当的人中,挑选一批将来可以为自己所用的人才。谈话结束后,二人隔三差五的就去皇家学院上那么一两节课,而胡硕却显得有些怅然若失。

    胡思远和吴元建的身边,在这一年中也聚集了一些人,以武勋的子弟居多,车驰伯车千里的小儿子车路宽就是其中一个。

    这个从小在家就喜欢舞刀弄枪的愣头青,比吴元建二人大几岁,在学校里也好几年了,听说二人入学,立即决定要留级,陪着二人从头开始,结果二人劝了好久才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胡思远最近在研究用钢水直接铸炮,因为一次刘大炮和黄志武去家里拜访,自己跟着父亲陪二人吃饭,黄志武和刘大炮都是一脸阴沉,胡硕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最近独立炮兵在训练中出现了几次炸膛事件,伤亡不小。

    本来帝国炮兵使用的火炮炮管都是青铜铸造的,换装了新式火药之后,适应不了增加的膛压,炮管寿命降低,于是在训练中出现了几次炸膛事故,事故发生之后,黄志武立即叫停了炮兵实弹射击训练,并将这个情况反馈给了军械司。

    来找胡硕,其实就是来问问,这军部和军械司到底是怎么打算的。二人离去之后,胡思远就跟自己的父亲表示,自己会想办法用钢来铸造火炮。

    胡硕听了胡思远的话之后,疑惑的道“思远,这钢,能够铸炮?”

    胡思远连忙回答道“父亲,理论上是可以的,钢料铸造的炮管,能够承受更大的膛压,一方面要比青铜炮更加的安全,另一方面也能够装更多的火药,增加火炮的威力。另外,青铜比较软,尤其是在发射过后,所以炮管不能做得更长,导致火炮的精度和射程都不高。”

    胡思远继续道“用钢铸炮,也能更加轻便,让我们的炮兵机动能力更好。现在铁炉谷那边的钢产量还行,只要扩大规模,就能大规模的铸炮了。”

    胡硕不可置否,这东西研究成功了,帝国炮兵的战斗力可以提升一个等级,就算是研究不成,那么就去研究火药的装药量好了,总之会有解决的办法。

    胡思远就去找李铁成商量这个事儿,李铁成也在为这个事情头疼,听到胡思远有想法,立即就把自己的小儿子李彦孝调给胡思远,还有三位铸炮工匠,让他们暂时去铁炉谷那边工作。

    如今的铁炉谷,与刚刚建立焦化厂的时候已经大不一样了,光是高炉就两座,还有一座高炉正在建设,这座高炉的设计日产量是每天三十吨生铁。

    同时,平炉也在设计之中,胡思远给平炉设计了一系列的蓄热室,以达到增加炉温的效果,能够让铁水在平炉中逐渐脱碳,最终转化为钢材。一旦平炉建成,帝国的钢铁工业才算是走上了快车道。

    至于转炉,现在还只是个设想,一时半会儿不现实。

    胡思远的想法是,利用现有的钢材进行试制,使用铁模铸炮的办法,铸造炮管,如果现在有蒸汽动力的话,胡思远倒是更想制造定装弹药,然后直接上线膛炮。

    不过现在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条件,胡思远只能是先把前装的钢铸滑膛炮弄出来,帝国目前的铸炮工艺已经十分成熟,不过是用青铜来铸造,现在要使用钢来铸炮,需要解决的问题还不少。

    胡思远和李彦孝以及几个老铸炮师傅,带着原来铸造青铜炮的设备,赶到了铁炉谷,然后就在钢铁厂附近的一个小院子住了下来。

    胡思远也是第一次参与铸炮,他也不知道究竟会遇到什么问题,只能是先跟几位老师傅交流,获得一些经验,几天后,胡思远终于开始动工铸炮。

    钢铁厂有个铸造车间,这里也有不少精通铸造的工人,胡思远带着人先是试着制作模具,然后试着铸造了两门陆军标准的五斤火炮,结果并不理想,一门炮冷却之后炮管出现了肉眼可见的裂缝,另一门好一点,不过在装上水检测之后,也发现了裂痕。

    出师不利,胡思远知道,这是因为炮管内壁和外壁的冷却速度不一样导致的,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冷却速度变得可以控制。

    一个老师父在苦思冥想了一天之后,找到了胡思远和李彦孝,他表示可以试着把铸炮的内模做成空心的,然后在炮管成型之后,向空心内注入水,让炮管内壁的冷却速度变快,这样的炮管内外就能够均匀的降温,让炮管质量均匀,从而避免因为冷却速度不一致导致的裂缝。

    胡思远在听到这个想法之后,仔细的盘算了一番之后,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于是让那名老师傅去制作空心内模。

    三天后,新的模具被制造出来,胡思远再次动工铸炮,这次他一次性的准备铸造四门五斤野战炮,经过了漫长的等待之后,新的炮管被铸造出来,经过检查,三门炮都是合格的,可以进行试射。

    于是这三门火炮被运往军械司,先是进行内膛的镗光,然后进行试射。

    试射的过程非常漫长,毕竟这种新式的钢铸火炮可靠性究竟如何,谁都不知道,每次发射,军械司的工作人员都是在冒死去点燃引信,李铁成对这种新式的火炮也有点儿不放心,每次打上几发,就要检查内膛是否出现裂纹。

    检查的方法十分原始,就是向炮膛内注水,胡思远倒是知道更加先进的办法,那就是X光探伤,不过现在根本就搞不出这种黑科技,只好作罢。

    军械司在测试火炮的时候,胡思远又带着人连续的铸造了一批不同规格的火炮,对帝国原本的火炮进行了全面的改进。野战炮的口径提升到了一百毫米,将弹丸提升到了八斤左右,炮管长度也从过去五斤炮的两千毫米提升到了两千七百五十毫米,同时降低了炮管的厚度。

    重新设计了炮车,铁架换成了钢架,不过由于现在没有弹性满足要求的弹簧钢材,只能是预留了空间,可以在将来安装炮架后退装置。换成新的材料之后,野战炮的重量增加的不大,主要就是因为炮管更薄了,降低了不少的重量。

    胡思远同样重新设计了十八斤重炮,口径保持一百五十毫米不变,将原本三米长的炮管提升到三米七五,同样减小了炮管的厚度,只是在炮膛部分做了加强。

    这种十八斤的重炮,是胡思远给海军准备的,目前帝国的情况,主要城市被袭击的可能性不大,原本的那些城市守备炮兵,使用老式的火炮也没有问题,不过这个事不是胡思远操心的,他现在一门心思就是不断的试制、试制、还是试制。

    胡思远除了这两种火炮之外,还在设计口径更大、身管更长的火炮,他虽然不是炮兵出身,但是对更大的口径有着一种痴迷,对口径即是正义这句话深信不疑。他甚至开始设计后膛装填的线膛炮,不过受条件的限制,仅仅是处于设想和图纸阶段。

    一个月以后,军械司传来消息,钢铸火炮的炮管寿命,比青铜火炮高了很多,并且能够承受更大的装药量,胡思远非常满意,立刻把新式一百毫米野战炮送到了军械司,进行试射。

    自己和李彦孝抓紧时间在老师傅们的帮助下,整理这段时间铸炮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制定一个完整的铸造标准。

    胡思远通过李铁成和黄志远,成功的把帝国火炮的命名方式给改了,以后火炮会以口径命名,而不是过去的弹丸重量,如今技术成熟的两种火炮,就被命名为一百毫米野战炮和一百五十毫米重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