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三国收义子 > 第五百一十六章 智障官员欢乐多

第五百一十六章 智障官员欢乐多

    十日之后,长安郊外,刘玄与三个大男人手拉着手,基情满满的做着最后的道别。

    此次出使关东的主使,官居三公之一的司空杨彪脸都绿了,在大汉朝堂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他算是身经百战,但是从来没有见过刘玄这么不要脸的。

    老子跟你很熟吗?拉着老子的手一口一个文先,你丫知不知道,老子很早之前就像砍死你了!

    刘玄与三个大老爷们基情道别,一点也没有感觉到尴尬,有句话说的好,只要我不觉的尴尬,那尴尬的一定是别人。

    十天前,刘玄在朝堂之上把青州黄巾想要归附的事情,与孔融等青州地区的太守、国相的奏折一摆。

    整个朝堂为之震惊,直到这个时候,百官们才惊讶的发现,如果连青州黄巾都归降朝廷的话,那貌似天底下就没有一支能登上台面的黄巾军了。

    也就是,黄巾之乱彻底的结束了,剩下的就是关东诸侯争权夺利的事情了。

    白波军、黑山军、青州黄巾,这一支支黄巾余孽,貌似都是刘玄搞定的,如此看来,刘玄居功至伟。但是,刘玄真的是好心吗?

    这个巨大的疑问久久的缠绕在小皇帝和那些朝廷官员的心头之上。

    之后便是永不休止的争论,到底派谁才能去招降青州黄巾?

    有说直接让赵岐老爷子出使完袁术直接去青州的,然后刘玄就把朱皓扣押太傅马日磾的奏折逃了出来。

    啪啪打脸。

    是个人都能看的出来,赵岐老爷子去袁术那里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了。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让赵岐老爷子别去的。

    其中甚至包括了赵岐老爷子的从子,司隶校尉赵戬。或者在他们看来,为国效力,死得其所吧。

    再者说,搞不好赵岐老爷子一过去,袁术就跪了呐,这事谁也说不准啊!总是要试一试的。就算袁术真的把赵岐老爷子给扣下了,那不也没有性命之忧吗怕个毛线!

    但是这样一来,赵岐老爷子指定是不行了。

    于是又有人推举徐州刺史陶谦和隐居在徐州的博士郑玄。理由很简单,陶谦曾大破徐州黄巾,既有威望又有手段,博士郑玄更是名扬海内,就算是黄巾军那帮泥腿子也是非常的尊敬。

    只不过这个提议一出来,刘玄就把提出这个建议的人记在小本本上了,娘的,你丫当着老子的面给老子上眼药,老子不找个机会弄死你都不姓刘。

    徐州刺史陶谦在前不久才刚刚联合前扬州刺史周干、琅邪国相阴德、东海国相刘馗、彭城国相汲廉、北海相国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等人共朱儁为太师,移檄牧伯,同讨刘玄,奉迎天子。

    要不是刘玄棋高一着,直接是用的天子诏令把朱儁调到了京师,那搞不好又是一个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戏码。

    这些人,刘玄都是要找机会清算的!还让他们去招降黄巾军。脑子咋想的,你丫信不信这帮货能把青州黄巾再逼反了,然后诬蔑到刘玄的身上,重新点燃讨伐刘玄的战火。

    刘玄抱着膀子是冷冷的看着提出这些建议的官员,一言不发,刘玄都如此作态了,下面的小弟自然是要表态的。

    一群文人被一群五大三粗的武将不怀好意的盯着,尤其是这些人手里都手握重兵。那个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实际上也不只是压力,至少在下朝的路上,刘玄的小弟们就对那些文臣进行了拳拳到肉的友情交流。

    娘的,现在整个长安城都在自己这一方的掌控之中,你们浪个屁啊!还真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于是等第二天再上朝的时候,推举陶谦、郑玄的大臣全部躺在了家里,没有一个能起来的。朝堂一下子就安静了许多。

    但是不管怎么说,议事总是要议的,有人又推举北海国相孔融,理由是孔融在北海国那边威望很高、名声很好。人送外号北海小王子,咳咳,孔北海,名声大到都传到京师了。应该够用。

    可是刘玄对此表示,孔融去年冬天才刚刚被青州黄巾削过,连北海国的国都都丢了,就这,还威望呐?

    让一个手下败将去招降你,你丫心里咋想,能看的起吗?

    再者说了,孔融和青州黄巾打了这么多年交代,要说没点仇怨,你丫信啊!派一个跟你有仇的人去招降你,你丫晚上能睡得着?能不多想想这货到底是来弄死自己的,还是弄死自己的?

    刘玄觉得这些大臣们脑子有病,肯定是平时智障丸吃嗨了。直接表示老子身体不好,先撤了。

    刘玄一走,朝堂上其实也就没啥了。大家都知道不管自己怎么议事,决定权在刘玄哪里?

    等刘玄回到大司马府,把自己对百官的讥笑这么一说,立刻引起了李儒的强烈共鸣。

    原来那些大臣们智障是有原因的,根子还是在老皇帝汉灵帝那边。

    老皇帝汉灵帝提拔官员,主要有两条路子,一个是卖官,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只要你给的起钱,不管多大的官职,老皇帝都给。

    另一条路子就是任用那些马屁精,只要你把皇帝的臭脚捧好了,出任太守、刺史,迎娶世家女,走上人生巅峰不是梦!

    早在光和元年的时候,老皇帝汉灵帝便设置了鸿都门学,并将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画像悬挂其中。

    但是在这所学校里,并不是研究儒家经典,实际上是探讨辞赋、书法这类灵帝感兴趣的学科。

    灵帝重用出自鸿都门学的学生,他们出任刺史、尚书、侍中,甚至还有封侯。鸿都门学一时非常兴盛,学生多达千人。

    说白了,这些人都是过来捧臭脚的。

    虽然因士族猛烈的攻击,和黄巾起义,延续时间不长,最后随着汉王朝的衰亡而结束。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涌现了不少的专精辞赋、书法的官员,就是脑子有点不太灵光。政治嗅觉普遍低下,能力也是如此。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