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振奋新明 > 第176章 再不行动,劝进的人就找上门了!

第176章 再不行动,劝进的人就找上门了!

    延川县城的军营里,一群老兵正在收拾行囊。武大壮此刻心里很不是滋味,当了半辈子兵突然要转行了,心里确实很茫然。从明军到清军,然后又变成兴平军,现在倒好一下子就要把军装脱了,彻底告别行武生涯。

    “武家老哥,你被分到那儿了?”一名同样也要退伍的战友,边收拾东西边打听他的去向。

    “分到了延川这边的治安队,说是去当治安员。”

    “好差事啊,延川这边听说工资高一点。这儿也繁华,那像老弟我要去东胜那地方。”

    “好什么好,哪有当兵自在?治安队的工资也比不上咱们军营里的。一个月才二块钱!”

    “话不能这么说,在军营里是拿命搏钱,到了治安队起码不用拼命。再说到六十岁以后侯爷说不用干活,也能拿工资。这好事一般人可没机会。”

    “是啊,这辈子最有幸的就是能在侯爷手底下当差,饷银从来没欠过,都是实额发放。不当兵了还安置差事,老了还有养老钱拿!遇到这样的上官,这辈子也算没白活。”说到这里,武大壮郁闷的心情也变得好了一些。

    回到延川之后,李振新开始谋划推行士兵退役制度。大规模实行退役制度,自然是不可能的,第一批退役的士兵也就三五百人。这些人主要是当年去西安裹挟过来的清军降兵和贺久通的部下,他们的年龄偏大学习能力也不行,继续留在一线部队没什么意义,当军官更不合适。索性就让转业到地方去,还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退役士兵的转业待遇也还行,基本上都能转到各地的治安队。工资自然没之前的高了,为了安抚这些人,还提前推出了退休金制度。让他们知道即使不当兵,一辈子也有个着落,不用担心晚年的生活问题。

    退役制度还有深层次的考量,要给士兵和民众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明白当兵不是一辈子的事情,只要服役到一定年限,就能自动退出。士兵要专业化,但不一定要职业化,要时时的补充新鲜血液进来。同时告诉他们当兵也有前途的,不光能当军官,也能转成文官。这次就有两个连长,被直接转业到了地方上当知县。

    “侯爷,将军官转成知县,他们能治理好地方吗?”张同敞对这项制度颇有微词,从传统的文人角度来说,治民理政这事让军人出身的人插手,是对传统的挑战。

    “怎么不行了?本侯也是军人出身,现在治下还不是欣欣向荣?治民这事只要识字,把心思用到正地方,谁都能干好。汉唐时的将军不都能上马管兵,下马管民,出将入相都不在话下。”李侯爷一直以军人自居,自然不能容忍别人对自身职业的质疑。

    “可汉唐也因此而有藩镇之祸,不可不防。”

    “有藩镇之祸,也比亡国灭种的强。我大明如今连合格的藩镇都没几个!”

    面对李侯爷无情的吐槽,张总督被噎说不出来话了。

    “别山,可以换个角度想问题啊!军人能转业成文官,文人就不能参军吗?你看看我大明能力挽狂澜的,那个不是文武全才?猛将最多也就只能治一个团左右的军,再往上不通点文墨,懂些谋略是不行的。咱们要打通文武之间的壁垒,这才是强兵强国之道。”给这些文人也要给点希望,不然他们总是闹意见。

    “打通文武的壁垒?这样做才能强兵兴国?侯爷此话可有依据?”

    “别山,你看山西的姜总兵,也算是老行武了,可他反正以来,都干了些什么?困守大同孤城,毫无谋略布局,将大好局面都给葬送了。若是懂点文治何至于此?”摆事实讲道理这事李振新最擅长了。

    听了李侯爷举的例子,张同敞想了好多事。自李自成打下北京之后,大明的局势急转直下,似乎都缘于此。掌握反抗力量的军头们,不懂对地方的管理,懂管理的文臣没有军权也不会治兵。江北四镇迅速败亡,就是这个原因。后来的湖南和广西局势逆转,根本原因也是这个。

    张同敞可是亲身经历过广西溃败的,对此更有感触。他与老师翟式耜两人名义上是广西抗清的总负责人,但对军队的控制能力极为有限,要不然也不会出现清军攻向桂林的时候,全军尽散的事情。

    此前他一直觉得是由于军人难治,武将拥兵自保才造成这种局面的。现在想来,原因恐怕并非如此。他和老师压根就不懂军事,管不了手下的士卒。同样是文官出身的何腾蛟就比他们强,至少是没出现士卒溃散的情况。原因是什么?还不是老何懂一点行武的事,知道怎么带兵。

    想通了这一点,老张对李侯爷的看法就不一样了。原本以为此人就是个勉强通点文墨的武夫,现在看来是小瞧了人家。对于眼下的局势,他的眼光绝非一般人能比。怪不得老师说,当今天下能匡扶社稷还得靠此人。

    看着陷入沉思的张同敞,李振,最后还是忍不住出言将他的思绪拉了回来。“别山,想那么多也没啥用,你眼下最要紧的还是把咱们的临时约法搞出来,有了约法大家心里就有底了,知道流血流汗的目的是干什么。你再不行动,劝进的人都要找上门了。”

    劝进?张同敞一下子被吓醒了。当实力到了李振新这个份上,手下的人没想法才怪。再说陕北这地方本来就皇恩微薄,老百姓对于大明皇帝的认可度低,又有造反的传统。只要能带着大家过好日子,管他是朱皇帝还是李皇帝,这事可以很无所谓。

    今年以来延安和榆林两地,对于兴平军的认可那是成指数性的上升。留辫子的人几乎绝迹,以前缴税不积极的士绅们,今年是早早的就到税务局来认税了。不认税不行啊!只有足额认了税才有机会成为机制内的人,不然他们就会被排除在体制外!从城里到乡村,百姓们张口闭口就是李侯爷的好,这样的威望,想当个皇帝恐怕也没几个人出来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