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唐朝请郎 > 第27章 当胜任之

第27章 当胜任之

    这个时候的匠人是一丝不苟的,对于技术的传承尤其的重视,尊敬,祟拜。

    这个时候的很多技艺都是家传,绝不外泄的。也是这种方式导致了许多技艺的消失。但你不能说他们错了。

    究竟是时代的原因。

    张军今天教了他们制笔的方法,那他就是这几个木匠的制笔之师,几个人会恭记一生,还会把这件事一代一代传下去,世世代代感恩。

    这种铅笔如果面世流传开来,也绝对会以张增笔来命名。

    张军到是没想过这么多,就是感觉有了石墨,如果不把铅笔制出来那就有点遗憾了。再说也方便自己。

    “等有了空余时间,你等可以试制一下,如果成功,当流芳百世。”

    “谢过郎君。”几个木匠站直了身体躬身行了个大礼。

    “无须如此,把事情做好就好。”这事儿张军还真没放在心上,太师椅,床,桌凳,这都教了好几样了,也不差这一支笔,自己这教师的名号是跑不掉的。

    还有铁匠那边的炉子打造,军器坊那边的神臂弩,改良横刀,狗腿刀和三棱刺,以后很大可能被人叫成张增刀,张增刺,张增弩这样的浑名。

    想一想还是挺兴奋的,想来不久之后皇帝陛下也能听闻自己的大名了。美滋滋。

    有了铅笔,写字的速度就上来了,张军回了三堂拿了麻纸开始整理思路。其实用毛笔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慢,而是笔速跟不上思路。

    就像习惯了用电脑打字的人,或者习惯了手写的人,冷丁让他把电脑换成笔,或者把笔换成电脑,都是这样的结果,手脑不同步,然后就是思维被扰乱。

    张军其实也有打算,工匠都是自己府下的,如果东西弄出来了,很成功,那就成立个公司(工坊)做呗,去市场上销售,自己自然挣大头。

    武器方面肯定是不可能拿去销售,但成功以后可以向皇上表功,封赏是少不了的。都有利可图。

    何况就算没有利,他也必须得做。

    高庆在一边绞尽脑汁,拿出了十二分功力,把一份上书拟得妥当,拿过来让张军过目。看到张军拿着个奇怪的东西在纸上写的飞快。

    “郎君这是……此物……石黛?”

    “对,黛笔,书写比毛笔要快速极多。我用毛笔书写跟不上思维,总会扰乱打断,极其痛苦,便想了这么个法子,很有效果。”

    其实他用这个写字也是别扭,但总比毛笔要快一些,还能将就用。主要就是太软,力气用不对就断了。

    “可否一观?”

    “不用这么客气。”张军把手里的黛笔递给高庆,接过他手里的上书草稿来看。用铅笔一张都写不满的字数,足足写了六七篇。

    高庆拿着黛笔翻来复去的仔细看了看,又试着在纸上写了几笔,发现确实比毛笔要快的多,不由得也来了兴趣:“郎君,此物……可能大量造作?”

    “嗯,我已经安排下去了,需要些时日试制。石黛过软,需要弄硬一些才好用,待制作出来我送你一些。”

    “那就谢过郎君了,此物……大有用途。大有用途。天下寒士之喜呀。”

    “你有兴趣?”张军看了高庆一眼:“如此……待工坊建成,就交由别驾督办好了。”

    “当真?”

    “嗯。咱们要建一些工坊用来补纳开支,为日后筹谋,督办事务重大,别驾当胜任之。”

    “谢郎君不疑,庆,肝脑涂地。”

    “言重。我与你等均为同僚,日后自当同享甘饴。”

    “敢不从命。”

    “不用更改,就如此吧,别驾文采斐然,令某心向往之啊。”张军把上书草稿还给高庆,表扬了一句。确实写的好。

    事还是张军交待的那些事情:替朝庭除了李逆也给张镒报了仇,剪了朱逆附属,恢复了凤翔的官制,安抚民情,召训府兵,正积极操办准备奉王令支张。

    也提了请圣上诏谕能臣前来凤翔接任节使的事儿,一句违逆的话没有,但怎么看着都有点张军已经掌控了凤翔兵马,民众悦服的意思。

    总而言之就是凤翔现在又姓李唐了,伪逆已经全部除掉,民众归心,兵强马壮,随时可以候王命而出,也积极的请皇帝派人来接管。

    整个上表,张军的伟岸形像跃然纸上,那就是一个优秀的,爱国爱皇得到军民拥护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随时可以为王命去拼杀的难得的忠臣良将。

    但是吧,问题也就在这里了。都掌控了全府军民,得到了拥护,可以随时号令了,皇帝只要不傻,他能派谁来?派谁来接手都得头疼。

    这会儿到处正乱,又有李怀光逼反在前……意思就是那么个意思,但是一句过格的话都没有。文字的鬼力表现的淋漓尽至。艺术啊。

    高庆对自己的文笔肯定是有信心的,不过得到了张军的夸赞那也是高兴,喜滋滋拿去抄写。

    张军这边继续埋头和麻纸战斗。要写的东西有点多,可这些东西又无法找人代笔。那句话叫什么来着?自己约的炮,含着泪也得打完给。

    先规划整军。这是重中之中,日后的凭仗所在,一切的根本,不能有半点闪失。

    至于府治民生税收农工商相关什么的,都得往后排。

    情况是现在的局势还没有糜废,早一天晚一天影响不大。主要是有刘承旨一直在理政,虽然受战乱影响,但凤翔一直没有失控,也没有间断。

    朱泚造反的时候他在长安闲居,没和凤翔发生什么直接关系。

    后面李楚林发现朱泚已经顾不上(管不了)凤翔后,杀了张镒自立留后,但时日太短,还没等他有什么作为就被张军干掉了。

    就是不知道这个刘承旨在这其中站在哪一边,起了些什么作用。不过也无所谓,越是聪明的人,越会审时度势。笨蛋也爬不到这个位置上来。

    话说这个刘承旨,张军到这会儿还没太弄明白这个人的来路。他连自己的来路都没弄明白呢。

    在唐代这个时候,人的名字可不是能随便起的,字义,含义,意义,都不能随便用。

    就像这会儿的主流起名都是单字,尤其是官贵人家,谪子是绝对不用双名的。

    虽然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很多在名后面加个之字的方式变成双字名,比如顾恺之,王羲之什么的,但仍然未能撼动单字名为尊贵的习惯。

    唐代的双字名主体是下等民,平民也有但并不多见。像李怀光他们那种是皇家所赐,本身是胡族。

    而这刘承旨。承旨啊。这是……皇帝给取的名字?这里面是什么关系呢?

    在这个年代,当官的几乎没有什么平民,下等民就更不可能了。阶级是基本锁定的。像张军,他可以肯定自己就是官二代,而且亲爹的官职应该不会太低。

    都是官员的后代继续当官,虽然有科考制度,但也只是从优选拔而已,阶级已经限制了哪些人能参加,哪些人不能参加。

    下等民和大部分平民连本书都弄不到,识几个大字就已经相当了不得了,怎么科考?

    好在大唐并不鄙视商人,风尚开明,还有比较积极公正的军功晋升系统:让平民甚至下等民也没有完全断了上升之路,只要你敢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