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多情皇子无情妃 > 琴意悠悠慢吟诗

琴意悠悠慢吟诗

    熊熊烈火在灶堂内燃烧着,滚烫的油在锅内噼里啪啦的作响着,愉娘在凌潺身旁看着。这次凌潺看见飞溅的油滴没了多少紧张,按照顺序将食材,酱料一一下锅,迅速翻炒,菜香逐渐溢出,油烟笼罩。门口不知

    何时竟多出两个人来,正静静的看着灶台前油烟隐约中一个不停指点,一个不断在锅里翻炒的人。陆景行嘴角浮出了一丝浅笑,而陆辞则是纯属来看热闹的,一脸的兴趣盎然。

    很快一道菜便出锅了,陆辞不免又要说上两句:“别说,还挺像那么回事的。”

    凌潺闻声向门口望去,映入眼中的便是一个站姿风雅,而另一个很是随意,就好像两个门神般一边一个。陆景行的笑容未消,凌潺一转头刚好捕捉在眼里,身后是秋阳做的背景,衬托着这摄人心魄的笑,看得凌

    潺一瞬的失神,然后说道:“你们两个是要做门神吗?”

    “我陆辞从不相信鬼神之说。”陆辞说的信誓旦旦。

    “你这话如果让你爹听到了,又该说你了。”愉娘看了陆辞一眼,说道。陆辞不信鬼神,并不代表其他人也不信,中原国又如此重道教,对这些鬼神之事自然是在意的。

    “我只是打个比方而已。”凌潺略显尴尬的解释道。

    陆景行倒是不在意这些,走了进去:“这菜看样子还不错,我尝尝。”愉娘递了双筷子给陆景行,凌潺用略带怀疑的眼神看着陆景行将菜放入嘴里细嚼起来,她很是担心这次做的依然与上次一样的难吃。

    “有进步,你自己尝尝。”陆景行点了点头。

    凌潺本就想自己尝尝味道是不是好一点,见陆景行这样说,于是尝了一下,她自己也感觉比上次和在木屋时做的好太多了,虽然没有愉娘做的好,但不至于太难吃,能够下咽。

    “和愉娘做的还差很多。”凌潺说道。

    “多做几次就好了,不急。”愉娘说道。

    “这的油烟太大,你们先出去,我再练习几道。”凌潺又开始忙碌起来。

    这一天的时间凌潺过得很充实,此时她正坐在桂林边的一棵树下,身子靠着树干,仰头视线穿过花枝,望着如圆镜一般的明月,皎皎月光撒满整片桂林,耳里除了蛐蛐的鸣叫声,仿佛再也没有其他的声音,她感

    到静的出奇。夜风有意无意的拂动着她看在眼里的那束花枝,而明月仿佛与这花枝已连为一体,花枝轻摇,明月好像也跟着轻动。凌潺看着看着,不禁意间吟出了一句诗:“桂树何曾不长枝,月轮却有不圆时。”

    夜风吹过衣袖,衣袖想随风而去,可奈何它却做不了主。陆景行在她身后不远处站了良久,她始终望着明月,而陆景行却始终望着他的背影。他不知她为何总是在没人的时候流露出忧虑伤感,也不知她到底经历

    了些什么,她不愿说,那他也不会去问。他想给她更多的关心爱怜,却又怕太过唐突,会适得其反,只因他知她性子要强刚烈。从他在君都初见到她时,仅凭一曲忧虑的琴音,他便知她内心并非如外表那样。

    踌躇良久,他最终还是走了过去。“刚刚吟的是什么诗?”凌潺应声转过头去,便见月光下的人影清冷,眼睛正无波的看着她。

    “《诚斋步月》,此诗共四句。”凌潺说道,却未说此诗有两首。

    陆景行也在一棵树下坐了下来:“吟来听听。”

    “‘桂树何曾不长枝,月轮却有不圆时。若教桂树只管长,拶拆月轮谁补伊。’此诗出自一本古籍,我忘了在哪看到的了。”凌潺将诗吟了出来,但她却不能说出处,南宋时期的诗,让她在这里给吟了出来,自

    然是不能再往下说的。

    “将桂与月做比,既巧妙,又多了一分忧愁。”陆景行不会想到这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诗,只是觉得凌潺读过的一些书与众不同罢了,就如那首琴曲,他翻阅了很多典籍,至今仍不知它半分踪迹,更别说其名。

    “的确如此。”凌潺平静的说,眼睛依然看着树梢的明月,满天繁星却在月满之时仿佛失去了光辉,变得暗淡无光。

    夜静如水,两人不再言语,只是默默的感受着这夜色。

    早晨凌潺闻到的第一缕空气便是桂香,走出房门就见晨阳正从远山山顶露出半个火球来,光芒染红了半边天,很是迷人

    又经过了一天的练习,凌潺已经可以轻松上马,不需要陆景行跟着,也可独立骑着马在空地上转悠,只是还不能骑得太快而已。

    午后阳光正盛,可是桂树林里却是一片阴凉,凌潺与愉娘提着小竹篮走在其中,丝毫感受不到热。

    “愉娘,他们为什么一次采那么多桂花,做桂花糕也用不了那么多吧?”凌潺看着不远处,只见每棵树下都放着木梯,木梯上站着人在花枝上仔细采摘着,忙忙碌碌的样子。

    “他们这是要做桂花酿,每年这个时候他们都会用桂花酿酒,之后将新酿出的酒埋入地下,经过冬日几场雪的浸润,来年春天便可成为人间佳酿。”愉娘边走边解释道。

    “这是陆景行喜欢的?”凌潺问道。

    她们在一棵稍矮的树下停了下来,伸手便可采到金黄饱满的花瓣,愉娘边采边答着凌潺的话:“府主甚少饮酒,这酒多半是销往酒楼。”

    凌潺听了愉娘的话才发现,她认识陆景行这么久,还未见他饮过酒。

    竹篮中的玉桂在逐渐增多,愉娘准备用这些新采摘的玉桂做桂花粥,凌潺闲着无事,就想学学。

    “潺潺,这些足够了,我们回去吧。用不完的可以将它晾干保存。”大约半个时辰的时间,竹篮便快满了,愉娘见这已足够。

    每天清晨凌潺依然早早的便起床,随陆景行去桂树林后的空地骑马,午后便是同愉娘在厨房里忙活,傍晚骑完马时夜幕早已降临,她就坐在树下吹笛子,或是望着满天繁星点点,而陆景行总是会在她身后不远处

    驻足片刻,最后走向她身旁不远处坐下,如今换成他听她的笛声,明明是不同人吹奏出的,两人却都带着丝丝忧虑。两个同类人心中都藏着各自的心酸苦楚,却又都不想让对方知道。

    三日过去了,这天午后凌潺与陆景行在屋内

    喝茶,陆辞抱着两坛酒走了进来:“府主,这是今年新酿好的桂花酿。”

    “酿酒这么快吗?”凌潺那日与愉娘摘玉桂的时候看见他们才开始采摘,短短两三天,竟然已经酿好了,不免让她震惊。

    “这是第一次采摘酿制的,今天刚出炉。”陆景行解释道。

    “要不要喝一点?”陆辞笑嘻嘻的说。

    “我不饮酒。”凌潺没有接触过这种蒸馏酒,而且她是真的不喜喝酒,以前为了工作不得已要去碰酒,如今可以不碰,那她便不想去接触。

    “将锄头拿来。”陆景行对陆辞说道。

    “好嘞。”陆辞出去找锄头去了。

    “走,同我一起去埋酒。”陆景行放下茶杯,对凌潺说道。

    陆景行提着两坛酒刚走出院子,陆辞拿着锄头也回来了,三人又向桂树林深处走去。

    约莫一盏茶的时间过去,陆景行将酒小心的放在了地上,接过陆辞手里的锄头,在离树根稍远的地方挖起来。坑挖得并不深,刚好可以将酒坛放入其中低出一寸的距离,之后盖上坛盖,将湿润的土又重新盖上。

    “你挖的会不会太浅了,这样很容易被别人打开。”凌潺知道的是但凡埋酒,都是深埋,而且时间越久越醇香。

    “这样雪水才易浸润,一个冬天后就可引用,埋的时间也不宜过长,这样桂香才不易散去。”陆景行解释了一番。凌潺听后好像明白了,点了点头。

    “这酒可是人间美酿,到时你尝了就知道了。”陆辞说得那是一个期待。

    “走,我带你去看看制琴的地方。”陆景行将锄头给了陆辞,让他拿回去。而凌潺随陆景行向制琴的方向而去。

    这个琴坊很宽敞,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白桐木的清香,几十个工匠各自忙着各自的活计,古时工艺制作与现代不同,那时一个工匠需完成整个工序。凌潺边走边观察着工匠手中的动作。

    凌潺在一个安装琴徽的工匠处停了下来,仔细的看着他安装琴徽的动作。

    “姑娘对这个感兴趣?”那工匠未看凌潺,手上依然忙着自己的事,十三颗已翡翠做的琴徽,从琴头到琴尾如今已安装六颗。

    “只是第一次看制琴的过程,多了丝好奇。”凌潺说道。琴徽的作用也只是标识十三个泛音音阶的位置,但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那姑娘可知十三个琴徽代表着什么?”那个工匠是个热心肠。

    凌潺只知其作用,代表着什么她还真未细究,当时学的时候本来就是挤出的时间,这些代表的含义直接被她跳过了,现在那人这样一问,她还真答不上来:“还请先生赐教。”

    “十三琴徽代表着十三个月份。姑娘虚心好学,不错。”工匠说道。

    凌潺却又有了疑惑:“怎么是十三个月份?”

    “十二个普通月,再加上一个闰月。”陆景行说道。这对于古人来说是常识问题,凌潺不懂,陆景行也觉得很奇怪,而且不止这次,已经好几次都是如此了。

    “是我孤陋寡闻了。”凌潺有点窘迫。

    “琴与道相通,五弦也代表着五行。”陆景行说道。

    “孔子曾提出以乐治国的思想,所以琴历来被人们所喜爱这也正常,它不仅在于可以修身养性,更是对于弹琴的人来说是心与琴的交流。”凌潺说出了自己对琴的理解。

    “看来府主是找到知音了。”在他们说话间,第七颗琴徽也已安装好。

    “对。走吧,我们去别处看看。”陆景行说道。

    他们在琴坊走走停停,直到很晚方归。(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