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民间春秋 > 送给年轻朋友们的一本书:《爱孩子容易,做称职的父母很难》(一)

送给年轻朋友们的一本书:《爱孩子容易,做称职的父母很难》(一)

    前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培育健康向上的孩子是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年轻的父母扮演和承担着极其重要,而且无可替代的角色。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是一桩大事,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

    可见,如何去爱孩子,本身就蕴含着非常深奥的学问。所以我们说,爱孩子,首先应该从改变自己做起!做父母的必须明白,并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才是爱;也不是所谓的“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害”、“棍棒下面出孝子”……

    那么,父母亲到底怎么做才是真正得爱孩子呢?

    幼小的孩子是一张白纸,岁月在这张白纸上面划上什么痕迹,描上什么颜色,决定着他(她)最终将成就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周围人群对孩子的影响;而与孩子朝夕生活在一起的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就不言而喻了。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好多时候并不需要父母说什么和有意识地做些什么,在耳濡目染中,孩子已经不知不觉地将他们的行为方式学到手了。这就是所谓的“潜移默化效应”,这种效应既看不见,也摸不到,但却在不经意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孩子。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其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都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而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将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旧时的人们习惯于采用虚岁来记年龄,所以应该说的是两岁看大,六岁看老。说的是,一个人长大以后是否有出息,两岁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一个大概;将来能否出人头地,六岁的时候已经基本定型了。这种说法固然不能说绝对正确,因为入学之前的孩子毕竟还没有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但却足以说明,一个人的基本性格是在0~6岁之间形成的。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每一个人可塑性最大的时候是婴幼儿时期,因此,在不同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将会形成各不相同的基本性格。正如人们常说的那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基本性格虽然在以后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中会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改变,但却永远也不可能彻底跳出从小养成的那个基本框框。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每一个人的性格与其遗传因素是有一定关系的,但更多的还是后天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事实上,所谓的性格就是日久天长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而已,但决定着每一个人人生价值和事业成败的却往往正是他的这种独特的行为习惯,所以就有了“性格决定人生!”这一说法。

    学前期恰好是孩子基本性格形成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养成的行为习惯,包括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习惯、基本人际关系的认知与交往常识……将影响到孩子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乃至整个人生。孩子在婴幼儿期接触最多的是他们的父母亲,这就更加彰显出这一时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当然,除了父母之外,其他家人(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等等,也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与父母亲对其幼小孩子的影响相比,其他人的影响程度都是微乎其微的。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她)入小学、升中学……,逐渐越来越多地离开了父母的视线。而他们懂得东西也越来越多,慢慢地有了自己的主见,再也不是惟父母命是从的可爱模样了。但请您不要忘记,您还必须得做称职的父母,只是做的方式必须要慢慢地有所改变,更多的是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在彼此的沟通中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需要切忌的一点是: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做父母的还必须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尽可能地利用新的知识和社会观点来充实自己。这样做的好处很多,一方面可以使自己不断地汲取到更多知识的营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全家人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还能给孩子做一个勤奋上进的好榜样,也使他(她)从小养成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而且最重要的是,阳光向上的知识型父母还能确保与孩子进行更顺畅的、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沟通。否则,持续不断地接受文化知识和受社会新生事物影响的孩子会认为爸爸妈妈已经落伍了,什么也不懂,他们也就不愿意将所有的想法都说出来与父母交流了,从而出现了所谓的“代沟”。一旦出现了“代沟”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而避免出现“代沟”的唯一办法就是父母亲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确保永远都能够保持一种年轻的心态,不要与社会的发展脱节。

    在此,我引用前些年盛行的一套美式英语教材《走遍美国》中的一句话:Itobeamother!直译过来的中文意思是:做妈妈很不容易!

    看来,做母亲不容易并不是国人的专利。不过我倒认为,这句英语应该修改为:Itobeaparent!做父母很不容易!

    固然,做父母真的很不容易,而想要做称职的父母就更不容易了,但每一对父母却都必须不断地学习和磨练,争取做到称职;因为这既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当然,父母们也大可不必过于紧张。事实上,抚育孩子尽管责任重大,而且非常辛苦,但更多的却是无限的快乐和幸福,问题是看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情。为人之父母,不可以,也不应该为自己在抚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付出了太多的辛苦,做出了很大的牺牲而有丝毫的抱怨和不耐烦;孩子是上帝赐予你们的礼物,让你们有幸分享和见证他(她)成长的每一刻,这是何等幸福的事情啊!要知道,时间一旦流逝之后是不可能回返的,所以,一定要珍惜孩子在自己身边的每一天,珍惜自己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的日子,珍惜可以使他(她)有所获益的一点一滴的教育和引导的机会!只要你们这样做了,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开始自己的人生之旅之后,你们才能没有遗憾,你们和孩子也才能彼此都留有人生中最为美好的一段回忆!

    在此,请所有做父母的一定要牢记:你们也许给不了自己的孩子高贵的出身、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但是你们大可不必因此而自责;这是因为,只要你们有能力塑造孩子优秀的性格和人品,培养他(她)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专注的学习精神;那么,你们就是天下最好的、最成功的父母!而这些,你们只要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还请所有做父母的明白:人过了40岁以后,大家见面以后聊天的话题往往都是各自的孩子了。所以,如果在40岁以后能够以自己的孩子为荣,那么你们就是成功的父母!反之,即使你们自己也许很成功,但你们的内心深处却会永远地留下对自己孩子不可弥补的遗憾!

    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为能够让你们引以为荣的人才一定是有方法的,让我们以聊天的方式开始吧。当你们细心地品味了以下各节所介绍的内容之后,相信你们会获得不少有益的知识!

    相信,此书将会为你们成为成功的父母助一臂之力……

    话题1:你们准备好做父母了吗?

    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是人的一生中必然会经历的事情。当年轻的夫妻准备生孩子前,一定要非常慎重地认真想一想:我们做好当爸爸妈妈的准备了吗?我们已经拥有了当称职的父母必须具备的才能和知识了吗?

    这里所说的“准备”二字,既包括经济方面的准备,也包括思想方面的准备和生活能力与知识积累方面的准备,而后面的两个准备尤其重要。如果扪心自问,你们在这些方面的准备还没有做得很好,那就先不要考虑生孩子的事情,而应该做的是好好地充实一番自己。这是因为,孩子的到来就意味着你们将会增加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襁褓中的小生命需要你们的培养和教育才能长大成人。因此,必须得在做好了各方面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你们才有权利,也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地迎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你们的孩子也才有可能在温馨幸福的家庭中健康快乐地长大,成为一个对家庭负责,对社会有用的人。

    话题2:不要着急,小东西会一天天长大的

    尽管做好了喜迎新生命的各种准备,但是,当孩子真的到来时,仍然不可避免地会让初为人父母的年轻夫妻感到非常地手忙脚乱一阵子。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一时间真不知道应该怎样来保护这个幼嫩的小生命,之前从书本上学习的育儿知识好像并没有多大用处了。好在眼下大多有月嫂,或者老人照顾,倒也可以省心不少。只要处理好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小东西就会慢慢长大,做父母的大可不必过分担心和焦虑。

    母乳是孩子天然的和最理想的食品,其营养成分是任何一种高级配方奶粉所不可能达到的;而且,母乳喂养还有利于母亲的身体恢复和孩子的情感需求,并有利于建立最和谐的母子关系;因此,只要有条件,就一定要坚持母乳喂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母乳喂养的时间最好能满两年,所谓孩子6个月以后,母乳就没有营养了的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其实6个月以后的奶水不是没有营养了,而是没有了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可以增强孩子的免疫力,所以,母乳喂养的孩子6个月前一般不会感冒。但是,6个月以后的母乳不但同样有营养,而且其营养价值仍然是其他任何食物都不能够替代的,只是此时母乳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了,所以要科学地逐渐给孩子添加辅食;可以先从糊状食物开始,逐渐过渡到块状食物,再到和大人差不多的食物。而母乳也应该从孩子最初的主食,逐渐转变成辅食,最后再成为孩子的临时性加餐。一般到2岁左右,就可以彻底断奶了。

    此外,如果是母乳喂养,完全没有必要就像有人撰文说的那样,需要间隔2~3小时才能喂奶一次。尤其是还处于襁褓中的婴儿,更没有必要限定时间,只要孩子睡醒了就要喂奶。实际上,在母乳喂养情况下按时喂奶是一个误区,不但不利于母亲下奶,而且还会导致孩子过度饥饿,对孩子生长也不利。笔者哺育女儿的时候,曾经受此误导,故在此权作经验之谈。

    话题3:一定要克服困难自己带孩子

    孩子,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特殊礼物;自己带孩子,是人生中最值得回忆的一段经历;而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能够和父母亲在一起生活也是他(她)童年生活中最宝贵的时光,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异常重要。因此,除非是工作方面的原因实实在在得无奈,就一定要克服困难亲自带孩子。

    当然,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正值雄心勃勃发展创业的黄金年华,要想亲自抚养尚在襁褓中嗷嗷待乳的孩子慢慢长大,期间艰辛固然不可小觑,但当自己看着稚嫩的小宝贝一天天长大,慢慢地开始懂事,却也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此外,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长大,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只有在建立了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上,在孩子以后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亲才有可能比较容易地与他(她)进行顺利的沟通,才会彼此之间毫无芥蒂其乐融融。总之,尽管亲自带孩子必然要付出很多,但却是一件非常值得做的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也许有人会说,送到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老爷姥姥那儿有什么不放心的呢,这样自己不就解放了吗!抽空回去看看也就行了。但有一点却被年轻的父母给忽略了,那就是:孩子与爷爷奶奶或老爷姥姥毕竟是隔辈人了。老一代人固然对孙辈疼爱有加,但有些时候,他们的想法和做法难免与时代的发展有些脱节,带孩子的观念和教育孩子的理念很可能还是原先的老一套办法,而这些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一定有利的;而且大多数的老人都会过度地溺爱、娇惯孩子,这样也会使孩子养成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而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一旦养成之后,如果再想纠正就很困难了。此外如上所述,如果孩子不是父母亲自带大,或多或少地总会影响到以后毫无芥蒂的亲子关系,可谓得不偿失。

    当然,身边有人帮忙照顾孩子是件很好的事情,但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孩子的父母,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是照顾孩子的第一把手。即使自己再辛苦,也不可以将大部分的照顾任务推托给他人。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她)是一刻也不愿意离开妈妈的。但如果迫不得已,孩子与父母短暂的分离几天还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在所难免的。就一般而言,孩子越小,离开父母,尤其是离开妈妈的时间就应该越短一些。一岁之内,这个时间一般不要超过一天;两岁之内,不要超过两天……以此类推,在孩子上小学之前,不应该超过一周。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孩子就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焦虑情况,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非常不利。

    话题4:要学着读懂孩子的心灵

    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扇门,做父母的只要找到进入孩子内心的那把钥匙,奇迹就会发生。反之,如果你不懂得孩子,就培养不好孩子。

    有人认为,很小的孩子什么也不懂,大一点儿的孩子才有思想,但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是襁褓中的婴儿,对于自己的吃、喝、拉、撒、睡等基本需求也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因此,父母,尤其是母亲必须留心观察孩子的需要,细心地照顾好孩子,注意一些条件反应性习惯的养成,比如养成喂奶前把尿的习惯。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她)的认知能力不断增加,这时候,母亲要学会利用眼神和肢体语言与孩子交流,要以非常轻松愉快的语气多和孩子说话,这样,孩子的反应能力会大大提高,学会说话的时间也会早一些。孩子再大一点儿以后,慢慢地会学会许多本领:学会翻身、坐起、满床乱爬、做一些滑稽可爱的动作、蹒跚地走路、咿呀学语、鼓捣玩具……他(她)的心里活动越来越多,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这就提醒父母需要更加留心地学习,确保尽可能地读懂孩子心灵,以引导孩子快乐地成长。

    这里,父母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切忌不要以成人的经验和标准来要求孩子,并由此来判断孩子可能或应该做什么;孩子可能或应该做什么,应该符合孩子心理发育的特点。孩子有他(她)自己的心灵密码,父母应该和必须做的是学会读懂孩子的这些密码。

    父母不要以为孩子太小,除了吃、喝、拉、撒、睡什么都不懂。事实上,小孩子心里的灵动,有时候是父母意想不到的。记得我女儿在刚学会翻身以后不久的一天上午,发现她爬在床上专注地看着窗外,左肘支在床上,右手慢慢地左右摆动着。我很不解,就顺着小家伙的视线看去,发现窗外已经掉落完树叶的杨树枝条正在微风的吹拂下不紧不慢地摇摆着……原来,她在模仿树枝摆动呢!

    一天,爸爸吹了几个气球(当时她学会坐了),给她面前放了一个,她笑了,马上伸出右手抓住;又放了一个,她毫不犹豫地伸出左手也抓住了;当将第三个气球放在她面前时,她收住了笑容,看着这个诱人的漂亮气球,然后看看左手里的气球,又看看右手里的气球,稍稍迟疑了一下,突然往下一哈腰,竟然张开小嘴巴去叼放在面前的这个气球!真是太有意思了。

    女儿两岁多的时候,一次见我给她爸爸写信(当时她爸爸出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就对我说:“妈妈,我也要给爸爸写信!”

    我明明知道她一个字也不会写,但仍然很爽快地答应了,并且马上给她纸和笔。只见她学着我的样子端坐在书桌前,很小心地将稿纸(就是小学生写作文用的那种纸)铺平了,然后非常认真地开始在上面划线条,每一行方格上划一条,从头到尾,划得特别均匀。一张稿纸全部划满后,她说:“我写好了,和你写的一起寄给爸爸吧!”

    我问她:“你给爸爸写了什么呀?”

    她很认真地说:“我写的是:爸爸我想你啦,你快回来吧!”

    就这样,我们母女俩的信一起寄到了远方爱人的手里。当然,女儿信中的内容我已经在我写的信中进行了“翻译”。后来,我爱人出差归来时,将这封信完好地带了回来,成了我们家的一件非常宝贵的珍藏品。

    我在这里讲这些小插曲的目的,只是希望父母亲能够从中解析一些小孩子的心灵世界,并且一定要学会用自己无私的爱心,精心呵护孩子那特别纯真美好的心灵;一定要尽量地了解他(她)的所思所想,并及时给予支持、鼓励和赞赏。

    然而在事实上,我们大概永远也不可能真正透彻地了解小孩子的内心所想。但不要紧,只要我们有这个意识就可以了。记住,在抚育孩子的每一天里,都要尽量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尽可能地读懂孩子的心灵世界,然后有针对性地适当做一些有益的引导和游戏,这对于幼小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她)可以应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孩子的沟通在这个阶段会容易许多。但是,当孩子进一步长大,开始有了较强的独立思考意识之后,读懂孩子又会变得困难起来。所以,做父母一定的要牢记一条宗旨:要想读懂自己的孩子,必须放下家长的“架子”,永远做孩子的好朋友。这样,孩子才愿意与你敞开心扉,你才能实时掌握孩子的所有想法,从而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以必要的督促和提示,确保孩子能够一直沿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经常听到有的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不争气,学习不认真啦、捣蛋让人嫌啦……,但事实上,这都怪不得孩子,而是做父母的太不及格了。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扇门,错就错在你没有找到进入孩子内心世界的那把钥匙,所以总觉得教育孩子无从下手。

    读懂孩子,是一门艺术。作为父母,一定要掌握这门艺术,要善于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努力争取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都可以轻松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同喜同乐,或者可以说,是和孩子共同成长。

    话题5:健康永远比聪明更重要

    养育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是每一对父母的最大愿望,但你必须明白,如果一定要将两者权衡取其重时,健康远比聪明重要得多。因此,父母应该随时关心孩子的身体状况,确保他(她)拥有一个非常健康的体魄,在此基础上,再关注孩子在其他技能方面的培养。

    试想一下,一个智力超常,但成天病殃殃的孩子,你还能希望他(她)成长为多么有用的人才呢!当然,身体状况很差,但颇有建树的例子国内外还是有一些的,比如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我国的张海迪,以及残奥会上那些身残志坚,不屈服于命运的人。他(她)们的成功固然让人由衷地敬佩,事迹也感人至深,但且不说他(她)走向成功的每一步该是多么得不容易,又有哪个做父母的会不为自己孩子的艰难成长而不泣血呢!我想,倘若可以用那些辉煌的成功来换取孩子的健康的话,100%的父母都会毫不犹豫地做这个交易!然而,一些事情一旦成为事实,又岂能以父母的意志为转移呢。所以,关注孩子的健康应该是每一对父母的首要责任,也是最大责任。

    孩子健康,全家安逸!只有在安逸和谐的情况下,所有的家庭成员才能安心地做好各自应该做,和必须做的所有事情。

    当然,这里所说的健康只是狭义上的身体健康。如果延展开来讲,“健康”应该包括身体方面的健康和心理方面的健康。身体方面的健康比较容易理解,但心理健康的含义就比较复杂了,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解释清楚的。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既与其思想品德有关,也与其身体的健康状况有关。在很多时候,个体生命在身体方面的健康和心理方面的健康还会相互影响。所以,做父母的应该关注孩子在身体上和心理上两个方面的健康,努力培养具有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的孩子。因为这两者是孩子顺利成才的基础条件,也是家庭幸福的基石。

    话题6:关注孩子,远离危险

    幼小的孩子缺乏危险意识,这就要求做父母的必须具备足够的防范意识,确保孩子远离危险。事实上,有许多意外伤害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是由于父母亲一时的疏忽大意,结果就酿成了不可挽回的可怕后果,只能是遗憾终身。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愿意往嘴里塞,都想用小手去抓摸,因此,纽扣、硬币等容易被孩子误吞的小东西,刀、剪、锥子、缝衣针等容易割伤和扎伤孩子的物件,以及有可能被孩子套在脑袋上玩儿,而很容易造成孩子窒息的塑料袋都必须仔细地收拾好,绝对不可以放置在孩子可以够得到的地方。而且,家里的电源插座不要随意搁置,因为小孩子对一些小的空洞特别好奇,一旦发现,就会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细小的手指去抠。如果是带电的插座孔,他(她)将小指头探进去的后果该有多么可怕啊!

    孩子学会走路以后,他(她)的活动范围不断增大,随时有可能遭到意外伤害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加。这个时候,父母不但要保护孩子不要让门缝夹住小手、电梯挤住小脚这样的危险情况发生,而且马路上眼花缭乱见缝插针的自行车、飞驰的汽车、不翼而飞的下水井盖,甚至公园里的假山和湖水,对于小孩子来说都是无处不在的危险。因此,只要孩子在身边,父母亲就必须处处留心,时时留意;尤其是带孩子外出的父母,绝不可以掉以轻心,自顾走自己的路。在一些边远地区的集镇和农村,好多人的安全意识很差,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开启电动机的场所不加防护措施是常有的事情;孩子倘若好奇伸手去摸飞速传动的皮带,后果不堪设想。还有,孩子跟随父母去井台打水,当父母挑水走后,孩子好奇,去井口查看水是怎么上来的,失足掉入水井内丧生者也不少见。而这些,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父母多加小心,并告诫孩子这样做的后果,这一类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此外,父母亲也应该掌握一些既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急救知识,以备在孩子一旦遭遇紧急情况时,可以用来成功地救护孩子。比如小孩子突发呛食,或者被硬币等小东西卡住气管时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但只要发现及时,赶快将小孩倒提起来适当用力拍打背部,就可以很快化险为夷,呛在气管里的饭食或卡在喉咙里的硬币会很容易地被震落出来。但如果父母不懂得这个简单的急救常识,那么,即使拨打120也很可能会延误时机;因为食物或硬币一旦堵塞气管,几分钟之内就会危机孩子的生命,或者造成严重的后果。

    随着孩子逐渐懂事,父母亲应该随时给孩子灌输有关自身安全和环境安全方面的知识,教育孩子了解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识,让孩子学会主动防范危险的发生,从而确保孩子安全、健康地成长。

    话题7:教孩子认知周围世界的技巧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周围世界内所有的一切都是既陌生又新鲜的,他(她)总是在眨动着明亮的小眼睛好奇地探寻着一切引起自己巨大兴趣的人和物。因此,父母亲要深刻领悟寓教于乐,连贯思维,类比模拟等教育理念,在孩子成长的不同年龄段,学会用朗朗上口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语调和表情,将有关的信息实时传授给幼小的孩子。

    比如,父母可以为半岁之内的孩子选择颜色鲜艳、结构简单、带有声响的玩具(如手摇铃、拨浪鼓等)逗孩子玩儿,让孩子聆听、观看、抓摸这些玩具,常常会使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自己动手抓握玩具,这样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每当孩子玩儿某一样东西的时候,都要轻声地讲给他(她)听。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亲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教孩子认识日常用品。

    又比如,当你抱着咿呀学语的孩子在盛开各色鲜花的花坛边散步时,不妨用手指着不同颜色的花朵告诉他(她):“红色的花。黄色的花,粉色的花……”,但你一定不要认为已经将各种颜色的花都说给孩子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还要紧接着再来一个统揽众花的手势,然后加上一句:“这么多五颜六色的花,多美呀!”。事实上,这样的观察和表达方式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续贯思维模式,不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可以引导孩子学会有条理地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此外,父母亲在和孩子说话时,既要注意采用标准的发音、选用准确优美的词句和轻柔的语调,还要尽量避免罗罗嗦嗦地说一些无关紧要的废话。如果父母亲在和孩子说话时废话太多,就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做,不但会使孩子养不成条理思维的好习惯,而且对于正在学说话的孩子来说,他(她)又怎么可能学会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呢?

    在英语里,Mue是母语的意思,直译成中文就是“妈妈的舌头”。这可真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知的真理!她说明,母语是妈妈舌头的功劳,而母语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学说的话啊!因此,为了培养孩子具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父母亲不但在教孩子说话之初就应该认真抓起,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精心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话语表达氛围。

    话题8: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

    一个人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从幼儿时期开始逐步养成的,而饮食习惯的养成又首先是从孩子的进餐习惯开始的。我们都知道,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但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非常有好处,而且这个好习惯还会进而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健康和幸福。所以,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必须为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而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国外一些比较进步的家教理念都非常重视餐桌教育,比如,英国的餐桌教育就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进餐礼仪、进餐习惯和环保意识。为了让孩子从小懂得在餐桌上像“绅士”一样进餐,甚至还会请来当地有名的教师帮助自己指导孩子。

    概括来讲,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保持轻松愉快的进餐情绪。父母亲要营造愉快的进餐氛围,包括饭前带领孩子洗手、让孩子帮助分发碗筷;进餐之前不要做剧烈的运动、不要在饭前或吃饭期间训斥孩子;不要让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或者边吃边玩儿。

    第二,教育孩子不挑食、不偏食、做到碗里不剩饭菜、多喝汤水。父母亲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注意饭菜的合理搭配,要尽量做到营养全面。孩子不喜欢吃,但又必须吃的富含营养的食物,家长要做出花样,让孩子变得很喜欢吃。要经常给孩子讲述各种蔬菜水果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鼓励孩子爱吃、多吃这些食物。

    第三,让孩子独立进餐。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进餐的习惯,有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所以,家长从孩子坐上餐桌的那天起,就要鼓励孩子自己进食、自己夹菜,要尽早地教会孩子拿勺子、用筷子的本领。教育孩子在进餐时不大声说话、不说笑、细嚼慢咽。当孩子第一次能独立进餐时,父母亲要及时表扬孩子,以增强孩子的成就感。不要担心孩子撒饭而剥夺孩子自己吃饭的权利;如果你这样做,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是非常不利的。更不要追着孩子给他(她)喂饭!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饭,即使明知他(她)没有吃饱,父母亲也不妨狠心地将饭菜收拾走,让孩子知道这样做会挨饿,下次吃饭时他(她)就不会再捣蛋了。

    第四,定时定量,尽量少吃零食。带孩子的家庭必须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起居和每天进餐的时间一定是固定不变的。孩子两餐之间的间隔时间应该在4~6小时之间,并且要做到不太爱吃的饭菜也要吃够量,特别喜欢吃的饭菜也不可以吃过量,绝对不可以饥一顿饱一顿的,这样容易伤害孩子非常娇嫩的消化系统,对其生长不利。此外,吃零食多了会扰乱孩子的消化功能,使他在应该吃正餐的时候没有食欲,因此要尽量少吃或不吃。而且,由于零食中的营养成分很单调,吃多了会造成孩子的营养不良。如果孩子胃口太好,胡乱海吃还容易造成过于肥胖,其害无穷。

    第五,培养孩子的进餐习惯,还要求父母亲必须以身作则。成人的饮食观念和习惯往往影响孩子对于食物的偏好,因此,要想孩子拥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父母亲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进餐意识。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儿童偏食是一种心理障碍,而这种障碍的形成与成人的观念和教育有关。要消除或避免这种障碍,家长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做到:不要以自己的饮食好恶来喂养孩子,成人的习惯由来已久难以改变,但孩子全面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从小培养;②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取此舍彼或者随意议论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之类的话;③要有意识地用语言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你可以高兴地说:“今天的拌黄瓜真好吃,又鲜又脆”或者“我最喜欢吃肉饺子了,真香”……从此激起孩子浓厚的食欲。

    第六,让孩子远离各种“垃圾”类食品饮料。当前市场上销售的很多“美味”实际上都是“垃圾”食品,比如:鸡翅、鸡脖、各种油炸或烧烤食品、富含反式脂肪酸,即氢化油脂的奶油蛋糕、面包、珍珠奶茶、冰淇淋、沙拉酱、油酥饼、麻花、巧克力、蛋黄派、薯条薯片、咖啡伴侣或速溶咖啡、大部分的饼干、方便面,以及各种劣质饮料,等等。

    食品生产厂家为了延长产品的保质期和增加食品的香味,往往会在其中添加各种食品添加剂。在好些美味的糕点、冷饮里,大多含有超量的反式脂肪酸,也就是我们常常在成分表里看到的氢化植物油、起酥油之类的东西。目前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证实,反式脂肪酸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成分,是“最坏”的脂肪酸,尤其是对发育中的儿童和青少年会产生各类不好的影响。这些负面的影响力包括:降低记忆力、容易发胖/引发冠心病/形成血栓、影响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对必需脂肪酸的吸收,进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最近的人体研究已证实,反式脂肪酸能经胎盘和**转运给胎儿和婴儿。如果孕妇或乳母摄入大量氢化植物油,反式脂肪酸就能通过胎盘和**进入胎儿、婴儿体内。如果婴儿配方奶粉含有反式脂肪酸,也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家长要学习看食物成分表,并记住反式肪酸的10个别名:

    氢化植物油

    ②部分氢化植物油、氢化脂肪

    ③精炼植物油

    ④氢化菜油、氢化棕榈油、精炼棕榈油

    ⑤固体菜油

    ⑥起酥油、人造酥油、植物酥油

    ⑦人造奶油、人造黄油、植物黄油、植物奶油、奶精

    ⑧人造脂肪

    ⑨植脂末

    ⑩麦淇淋

    代可可脂也属于反式脂肪酸!

    有人说,食品标签的营养成分表中不是有反式脂肪酸含量吗?一般都是标注0的呢?是不是意味着没有反式脂肪存在呢?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信以为真的“误区”。国家标准规定,如果100克或100毫升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不高于0.3克就可以标示为“0”,所以标0并不是意味着一点儿反式脂肪酸都没有。

    此外,“垃圾”类的食品和饮料往往香味浓烈。孩子如果吃、喝惯了这些东西,就会感觉绿色的家制食品和白开水没有味道;而想要扭转孩子的这种味蕾依赖性习惯是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付出努力的。

    营养专家们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最好的饮料是温白开(凉到适宜温度的白开水),家长应该坚持给孩子喝温开水。前些年有人曾经在某中、小学进行调查,老师们普遍反映,凡是每天带着白开水上学的孩子大多是学习成绩优秀、懂礼貌的好学生;而那些每天带着各色饮料上学的孩子们,则在各个方面都要差一些。此报道曾经一度引起家长们的热议,这到底是由于不同家庭家教理念方面的差异而导致的,还是那些含有各种香精和色素的饮料在作孽呢?与其花钱买不爽,这又何苦呢,还是给孩子带绿色环保又健康的白开水吧!顺便提及,我家千金从上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从来没有带过一次饮料。直到现在,她最喜欢喝的还是白开水,有时候也喝茶;除了特殊的应酬场合,从来不喝任何饮料。

    话题9:从小培养孩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读书是成才与进步的阶梯。通过读书,不但可以使人获取到丰富的知识营养,而且对于修身养性,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也非常有帮助。古今中外,凡成大器者,无一例外地都是非常热爱读书的人。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亲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小孩子连字都不会认,怎么能培养他(她)读书呢?这好办,可以通过给他(她)讲故事,读儿歌开始。

    小孩子都是特别喜欢听父母讲故事的,所以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父母亲就要选择一些健康向上的优美故事和儿歌绘声绘色地读给孩子听。那些寓含一定深意的童话故事能够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快乐,故事中感人的情节常常会激发出孩子美好而丰富的想象力。他(她)会怀着特别纯洁的心灵赞赏故事中的美好事物,甚至会对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方式做出评价,设想出不同的故事结局。从反复地聆听父母绘声绘色地讲的一些优美小故事中,孩子可以学到丰富的语言词汇;也正是从这些小故事中,孩子学会了辨别善良与丑恶,忠诚与虚伪。而一些短小精炼的儿歌则含义浅显、节奏感明快,韵律工整,吟诵起来朗朗上口,不仅能让孩子在非常轻松愉快的感觉中学到许多启蒙知识,而且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强化孩子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可以说,小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童话故事和儿歌。也正是通过大量接触这些来自于书本的优美故事和儿歌,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焕发起对于书本的巨大兴趣,为他(她)在具备一定能力的时候,对书本爱不释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与所有的事物一样,童话故事也有优劣之分。因此,为孩子挑选这一类读物时,一定要用心精选那些故事题材健康向上,而且语言表达也非常准确优美的作品,二者缺一不可。至于儿歌的选择,则应本着新老结合的原则,也就说,在选择与当代科学文化紧密结合的新式儿歌的同时,也要适当地选择一些经典的传世诗词。相信,我中华文明中古老诗词的寓意及其韵味,对于小孩子的启蒙教育是很有帮助的!比如,我国妇孺皆知的佳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唐朝诗人聂夷中的名作,这首唐诗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可以让孩子从小懂得爱惜每一粒米饭,养成不糟蹋浪费粮食的良好习惯。

    此外,在挑选这一类读物时,还要针对孩子的年龄段,购买最适合孩子听/读的故事书和最适合孩子吟诵的儿歌集。否则,父母亲如果给很小的孩子读那些适合于大一点儿孩子听的故事和儿歌时,他(她)会听不懂,理解不了故事情节和儿歌含义;反之,让大一点儿孩子读那些适合于小不点儿听的故事和儿歌时,他(她)会觉得没有兴趣,心不在焉。这些都不可取。

    在为小一些的孩子童话故事和儿歌时,要鼓励孩子积极思维的意识。每当你读完之后,要鼓励他(她)进行复述和背诵,要启发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更改故事中的情节,使其变成一个新的故事;启发孩子自己编、说三言两语的顺口溜儿歌。这样,孩子会很有成就感,更加热爱学习。

    孩子自己认识了一些字和数字之后,一定要鼓励孩子大声地朗读简易的儿童读物,还可以利用实物让孩子玩儿一些简单的数字游戏,比如,让他(她)将不同数量的水果分给小朋友。

    有一点需要引起父母亲注意的是,给三岁,尤其是两岁之内的小孩子讲,或者童话故事时,不妨将一些不太完美的情节做一些小小的“创改”,或者干脆删除掉,因为这么小的孩子思维特别敏感,而又缺乏判别真假的能力,很容易受到故事情节的感染而产生一些情感方面的共鸣。在我的记忆中,就有非常深刻的如此一幕:女儿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任凭我怎么安抚,她就是停止不住伤心的哭泣,因为我刚才给她读的童话故事的结局太悲惨了!这个故事讲的是:

    一只骆驼妈妈带着它的孩子在荒漠中苦苦地寻找赖以生存的绿洲。在历经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之后,这一天终于走到了荒漠的边缘。绿洲近在咫尺了,但骆驼妈妈却已经耗尽了全部的力量。它倒在地上,强撑着用自己最后的力气指给小骆驼去往绿洲的路以后,就死去了。小骆驼在妈妈的身边痛哭了一会儿,只好一步一回头地独自前往绿洲,因为那里才是妈妈希望它奔往的,可以幸福生存的地方。

    当时女儿大概也就两岁左右的样子吧,我心疼地看着她一边伤心地痛哭,一边不停地念叨:“小骆驼的妈妈死啦,小骆驼没有妈妈啦……”

    接受这一次的教训,以后给她读童话故事时,凡是再遇到这一类的情节时,我就统统创改,让其变成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

    同样地,给这么小的孩子读或吟咏儿歌时,也要挑选那些内容欢快的。记得有一次,我给不到两岁的女儿读《娃娃画报》上的一首儿歌:

    妈妈打雨伞,

    来接小宝宝;

    妈妈说:“伞很大,淋不着我的小宝宝!”

    宝宝说:“伞很小,淋湿了妈妈一双脚!”

    没有想到她听完之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妈妈的脚脚湿啦!”

    我只好耐心地告诉她:“妈妈的脚脚是踩在地上的,雨伞再大也没有用,当然要湿了啊!”

    以后每当我再读这首儿歌时,她听完之后就不再哭了,但总会说一句:“因为妈妈的脚脚在地上踩着,所以肯定会湿了的!”

    言归正传。到孩子上了小学中、高年级的时候,父母可以开始给他(她)选择购买一些有关立志和科普等方面的书籍,以及中外名著和侦探,让其在课余时间,以不断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性格、刻苦钻研的习惯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孩子这些书籍的时候,最好是鼓励他(她)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强化记忆、加深理解、而且对于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锻炼其口才表达能力非常有利!

    当然,要培养孩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父母亲首先要以身作则,始终保持对的热情,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亲也可以将自己读书的体会、书中的一些有趣的情节讲给孩子听,以唤起和激发孩子读书的欲望。

    话题10:认真回答孩子提出来的每一个问题

    小孩子学会说话之后,经常会没完没了地向父母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说明孩子在求知,在动脑子。对此,父母千万不可以表现得不耐烦,而是应该赞赏和鼓励孩子的求知欲望,热情认真地解答孩子提出来的每一个问题。

    在小孩子向父母提出来的问题中,大部分是很容易回答的,但也有一些就不那么容易了。每当遇到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时,你绝对不可以敷衍了事地搪塞孩子,而是应该对孩子说:“这个问题爸爸(妈妈)不是太清楚,让爸爸(妈妈)查找资料,读读书本,搞清楚了以后再回答你。”

    当然,你一定要记着这事,并且尽快获取正确、准确的答案,然后认真地告诉孩子。父母亲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使孩子从小就懂得认真学习的重要性,并认同读书是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

    经常见到有一些父母在回答孩子提出来的问题时,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他们要么训斥孩子多事,要么敷衍了事地随意搪塞,甚至信口胡诌给孩子一个错误的回答。实际上,孩子提出来的不少问题,他们并不一定真的就不知道,而是压根儿就没有想到必须要认真地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答案,而这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

    我曾经在公园里见到过这样的一幕:一个约莫5~6岁的孩子看到天空中飞过一架喷气式飞机,后面拖着两条长长的“白色尾巴”,就问爸爸妈妈:“飞机后面拖的那两条白尾巴是什么呀?”

    回答是:“那是飞机画的!”

    真正让人哭笑不得。5~6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听懂很多道理了,怎么可以这样胡乱地搪塞回答他的这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呢!与其这样回答,还不如说你不知道呢!

    记得在我女儿刚满两岁的时候,一次单位给全体职工拍工作证上用的标准照片,顺便给每人冲洗了几张。当女儿看到我带回家的照片时,就拿起来仔细地看:先看看照片的正面,然后再翻过来看看照片的反面,满脸不解地问我:“妈妈,照片上怎么没有后背呀?”

    我该怎么回答这个小不点儿呢?于是,我站在女儿的面前,对她说:“你现在能看到妈妈的后背吗?”

    她说:“不能啊,只看到你的前面!”

    我就说:“照相机拍的就是妈妈的前面啊,所以照片上就看不到妈妈的后背嘞!”

    因为孩子还很小,你说什么平片啦,立体的,孩子都听不懂的;所以做这样的简单解释,我认为也就足够了,孩子果然没有再继续追问下去。

    当然,小小的孩子也有让我无法回答的时候。一天中午,我们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高高兴兴地吃饭,想不到女儿忽然问:“为什么我跟你们俩生活在一起,而不是和别人呢?”

    她爸爸嘴快,马上说:“因为你是我们俩生的!”

    女儿紧接着又说:“你们两个人可怎么生我呀?”

    还未等我和爱人反应过来,她眼睛一亮即刻就“明白”了,马上异常兴奋地嚷起来:“我知道啦,我知道啦,爸爸生胳膊,妈妈生腿!”

    我和爱人被我们这个有趣的小家伙着实给逗乐了,相视一笑没有再说什么,只是一人摸了摸她的小脑袋,一人拍了拍她的小手,异口同声地说:“吃饭吧,小宝贝!”

    实际上,也没有必要再说什么了。一个两岁多的孩子能够如此自问自答,我认为这个答案已经相当圆满了。

    话题11:给孩子买玩具并非越多越好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家里边孩子稀少,所以几乎所有的家长,在为孩子购买玩具的时候从不吝啬,从而导致孩子从小就身陷于玩具堆里边。这种情况在城市里生长的孩子身上尤其突出。我一直以为,孩子的玩具太多并非好事。姑且撇开许多不合格的劣质玩具对孩子潜在的诸多危害不说,更为不好的是,成天置身于玩具堆里的孩子往往是胡乱地将这一件拿来玩一会儿,丢开了再将另一件拿来瞎胡鼓捣一通,很难静下心来专注于某一件玩具。父母必须明白,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如此反复地分散注意力对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是非常有害的,极容易使孩子养成一种做什么事情都稀哩马哈的不良习惯,进而影响孩子以后在学习方面的注意力和持久力。

    笔者认为,有益于培养孩子动手动脑能力的高质量玩具一年买上2~3件足已。家长也根本不需要因为没有满足孩子无止境的玩具奢求而内疚。如果是真爱孩子,就应该少买那些垃圾类玩具。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他(她)在有限的玩具中寻找出真正的乐趣,获得有益的知识。此外,如果父母亲能够将孩子独自鼓捣玩具的时间,改换成让他们多接触一些真实的户外世界,让他们放开手脚在自然界里尽情地玩耍游戏,比如说:让他们堆沙丘筑城堡、捏泥人泥马、耍家家抓石子,玩儿什么都行,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

    话题12:鼓励支持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在长到两岁左右的时候,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在此期间,孩子特别喜欢自己做主,做一些喜欢做的事情。这是个绝好的苗头,父母亲一定要格外地珍惜,在确保不出大错的情况下,让孩子多做主、多动手;否则,如果父母亲经常不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愿望,久而久之,孩子自我表现的信心就会受到挫折,慢慢变成一个遇到事情不愿意积极地开动脑筋想办法、不愿意用自己的行动实现自己的愿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记得在我们的女儿还很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自己!”。当时,她的发音还很不准确,听起来并不是“我自己!”,而是“我己己!”。但是,一听到她非常急切的“我己己!”时,我们就知道,她是在阻止我们继续为她做正在做的事情了,她要自己动手来完成这件事情!于是,我们会立即乖乖地停止下来,在一旁看着她兴致勃勃地自己做下去。尽管在很多的时候,女儿的小手做得并不那么完美,但女儿非常高兴,我们也会非常高兴地肯定女儿的成绩。就这样,小家伙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绝大多数同龄小孩子还不会做的事情。比如:她早早地学会了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在幼儿园里,她的衣裤总是最整洁的,小床铺上的被褥总是收拾得整整齐齐、小书包里边永远都整理的有条有理、家里边自己的玩具和书桌从来都是自己收拾……

    当然,期间也有让我哭笑不得的事情。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情是:一天上午下班后,我赶去幼儿园接她回家。上班族中午的时间是非常紧张的,平时都是她爸爸接她,我直接回家做饭的,但那天我爱人出差了,我只好先来接她,再回家做饭。匆忙之间,我抱起她来就往家赶!哪里知道,一出幼儿园大门,她就大喊“我己己!”。由于急着回家做饭,我就没有理会她,这一来小家伙不干了,不断地捶打我的肩膀,踢蹬着双脚越来越急切地重复着“我己己!”,这么着,已经走出十多步了。不就是晚做几分钟饭吗,还是让她自己走吧。于是,我将她放到了地上。可哪里知道,她脚一落地,就拉着我的一根手指头返身走回到幼儿园的大门口,也就是她第一次说“我己己!”的地方。然后,她拉着我向后转,兴冲冲地一直攥着我的那根手指头走回了家!

    话题13:让孩子在鼓励和赞扬声中成长

    在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亲正面的引导永远都是正确的和必要的,对小孩子无端的呵斥和指责,甚至贬低是最愚蠢不过的做法。父母亲一定要牢记,有一些话永远不可以对自己的孩子说,比如:你怎么这么笨;看人家×××多聪明,你真让我们失望;你真懒惰;你真让人讨厌……。作为父母,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懂事、勤快、讨人喜欢,这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你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语言将你的想法传达给自己的孩子。

    如果孩子挑食,不喜欢吃菜,不喜欢吃水果,父母千万不可以胡乱嚷嚷:“你怎么不吃菜”;“你怎么不吃水果”。或者当着孩子的面和别人说:“他(她)吃饭不好”、“他(她)不爱吃菜”、“他(她)不爱吃水果”。做父母的必须明白,这样的说法无疑将会给孩子一些非常消极的心理暗示,其结果只能是强化孩子的偏食意念,使他(她)越来越不愿意吃菜,越来越不喜欢吃水果。

    我曾经见过很多年轻的父母,也不知道他们是出于什么样的一种想法,总是在喋喋不休地当着孩子的面和别人唠叨:他(她)很胆小;他(她)很笨;他(她)很懒;他(她)很自私;他(她)很淘气;他(她)很嘴馋;他(她)不吃菜……。他们就是不反省一下,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胆小,为什么笨,为什么懒,为什么……。而且他们还意识不到,这样的唠叨只能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比如,对于一个本来就比较胆小的孩子来说,父母需要做的是鼓励他(她)大胆地与别人交往,大胆地尝试一些看似有点儿“危险”的运动,而绝对不可以将“胆小”二字挂在嘴上,因为这样做只会更加强化他(她)胆小的自我意识,使他(她)的胆子越来越小。此外,“他很笨!”、“你真苯!”听来也非常让人反感。

    我曾经多次对那些将“很笨”作为口头禅的母亲说:“孩子本来不笨也让你给说笨了。依我看,不是你的孩子笨,而是你太笨!”

    那么,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呢?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将满腹的牢骚和抱怨改变为称赞和鼓励!小孩子怎么可能不淘气,而又怎么可能没有优点,怎么可能不会进步呢,问题是你要正确对待孩子纯真童心的适当宣泄,善于发现孩子可爱的闪光点。孩子偶尔淘气时,大可不必大动干戈,有时候冷处理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当他(她)发现自己的无理取闹不奏效时,自然也就不会再闹了。至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以及发现之后如何对待则是需要父母付出特殊的爱心和一些技巧的。不过,这事做起来其实也非常简单:每当孩子取得了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进步时,父母亲都要不失时机,充满喜悦,满怀信心地给孩子以肯定和赞扬,要告诉他(她):你是最棒的!只要努力,你就会成为非常了不起的人!

    父母亲一定要记住:绝对不可以让孩子看到和听到你在别人面前说他(她)这也不好,那也不对。要知道,孩子也是有自尊心,需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心的。你若经常在家里,尤其在别人目前随意地贬低他(她),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两种可能的出现。其一是致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真得一无是处,从而变成一个不思上进萎靡不振的人;其二是致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干脆破罐子破摔,变得益发不听话,不服管教。相信,这两种情况都是每一对父母很不愿意看到的,那就先从改变自己做起,比如:

    如果孩子作对了一个简单的计数游戏,或者复述了一个小故事,你就应该满怀喜悦地称赞他(她):你真聪明!好好学习吧,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好孩子真是太幸福啦!

    孩子如果哪一天主动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者将自己的玩具箱整理了一下,你就必须不失时机地大大赞扬一番:你真勤快!我家孩子是最能干的孩子!妈妈真高兴!

    孩子偶尔挑食,不喜欢吃菜,不喜欢吃水果,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问题是看你怎么对待这种事情。你可以告诉他(她):“挑食的孩子身体长不结实,个子会矮小,脸蛋会不漂亮”;吃饭时,你可以有意无意地说:“这个菜真好吃,宝宝肯定很喜欢!”

    当你与别的妈妈谈论起孩子的饮食习惯时,不妨当着孩子的面说:“我们孩子很好带,从来不挑食,各种蔬菜水果,样样都爱吃!”。如果你能坚持这样做,孩子肯定会越来越不挑食,真得变成一个特别好带的孩子。

    如果父母亲在跟别人谈论自己的孩子时,能够将“他(她)很淘气!”改说成:“他(她)很懂事!”,其结果必然是孩子真的会越来越懂事;相反,如果你老是说他(她)很淘气,其结果只能导致他(她)一直淘气下去,甚至变得更加淘气!

    父母亲不可以和别人,或者在家里议论自己的孩子说:“他(她)不如×××聪明”,或者“他(她)不如×××爱学习”……;而应该充满信心和喜悦地说:“他(她)挺聪明的,但必须好好学习;只有肯下辛苦,才能成为最棒的孩子!”

    父母亲不应该反反复复地重新提起那些孩子以前做得不太好的事情,而是要简明扼要地告诉孩子,眼前的某件事情应该怎么做!如果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了,即使做得不算太好,但孩子已经尽力去做了,就一定要给以赞扬!

    要知道,父母亲说过的每一句话都会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印记的。同样的话,你每说一次,这个印记就会加深一点儿!因此,父母亲平日里要尽量地和孩子说一些简单明了地就能够引导他(她)增长见识,积极向上的话;而绝对不可以唠唠叨叨地说那些非但没有一点儿用处,反而还会起一些消极作用的废话!这一点,年轻的父母们尤其要切切牢记,并付诸于行动!

    说了这么多,其实道理非常简单:让孩子在父母亲的鼓励和赞扬声中获得自信,获得求知的动力;让孩子在父母亲积极的心里暗示下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永远都能以一种非常积极向上的心态健康快乐地成长。

    话题14: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必须首先做到

    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一句流芳百世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不可以强加给别人。父母和自己的孩子虽为亲子关系,但这句名言同样适合于用来律己和教育孩子。在这里,我换个角度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明这个意思,那就是: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必须首先做到;不希望孩子做的,父母坚决不能做。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亲总是在给孩子定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比如说,这个不许做啦,那个不许看啦,等等。并且在定这些条条框框的时候,总还不忘记加上一句话:“这都是为你好!”

    的确,相信做父母的给自己的孩子确定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希望他(她)在这个条条框框的束缚之下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当然,诚所谓“玉不琢不成器”,适当的确定一些条条框框还是很必要的,但问题是父母亲不可以一方面要求孩子必须严格遵守那些“条条框框”的约束,而另一方面自己却松懈放任逍遥自在。换句话说,要想让孩子心服口服地遵守那些个“条条框框”的约束,父母亲就必须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比如说,给孩子确定的是在每一天的某一个时间段是读书的时间,那么,你们在这个时候就不可以吆喝上一帮人在家里打麻将玩扑克;规定孩子在晚上不能没完没了地看电视、听歌曲,那么,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你们就绝对不可以自己看电视或听歌曲;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一诺千金,自己却在与别人交往时玩儿虚的耍滑头……,如此等等,孩子会不会遵从于那些条条框框的约束,有可能成为具备什么样品格的人,也就可想而知了。

    父母亲可以做到的身体力行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孩子上小学之后,语文课的代课老师会开始要求孩子学习写一些小短文。相信在刚开始写这样的小短文时,所有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有点儿不适应,感觉犹如俗话说的“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手)”一样。记得女儿小时候也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历,而我们所采取的对应措施是全家动手写日记。不要求写多长,每天晚饭后各自写上一小段,有头有尾地将当天感觉最有意思的事情记述下来。写完之后各自念一念,相互提出修改意见,然后评出写得最好的给予口头鼓励。这种并不费劲而且又非常有趣的亲子互动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女儿再也不为写小短文时无从下手为难了。上了中学之后,尽管她更喜欢的是理科,尤其擅长于物理,但作文写得特棒。我想,这与我们那一段时间的“全家写日记”活动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