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展翅小乡镇,山清水秀民风淳;生活便利美景多,人人羡慕镇上人。)
隆重举行祈雨仪式的古老小镇依山傍水坐落于太行山西侧的北端。小镇的规模不大,也就近千户人家的样子。事实上,在十年九旱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自然条件算是相对好的,甚至可以说足够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了;而且,这一方的民风非常淳朴,镇子上的房舍建筑结构和商铺经营状况,全都颇具北方传统乡镇的特色。尽管这里经常遭遇旱灾,并且在特别干旱的情况下,愚昧无知又焦虑无助的乡民们往往会自发组织起来,屡屡举行悲壮无果的祈雨仪式,但不管怎么说,镇子南面还有一大片可以灌溉的肥沃水田呢。所以,即使大量坡地上的所有作物全都颗粒无收,水田里收的粮食也好歹能对付上一阵子。仅就这一点,已经很让周围全旱地村庄的人们羡慕不已了。
总之,这里虽然说不上有多么富庶,但乡民们靠着勤劳耕种,过着有滋有味、简单而快乐的小日子,倒也自由自在,并不在乎岁月的流逝。事实上,小镇上的多数人家所关心的,只是四季的交替和庄稼长的好坏;所期盼的,除了能够有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之外,再就是家里的老人们都身体硬硬朗朗的,娃儿们都聪明伶俐,健健康康地快快长大,以及那一个个繁华热闹的“三六九”集市日了。
倘若站在高处远远望去,这个小镇连同青石山、清泉池和一片树林,看起来就像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串联起近千户人家房舍的十字大街是她的身子和双翅;镇子北面的青石山恰好是她头顶上的漂亮羽冠;青石山西南方向的清泉池,犹如她闪动着的美丽大眼睛;而镇子南面的那一片繁茂的树林子,就恰似她那异常美丽的凤尾了。此外,在这只凤凰的左翼下,有一条长年流淌的小河;由北至南潺潺而下的清清河水,更为这只神奇的“展翅凤凰”增添了无限遐想。
北街上,有一个北方农村并不多见,但很是像模像样的铁匠铺。铁匠铺的铺面是五间板房,通红的炉火每日里都在呼呼地燃烧着,丁丁噹噹的打造声常年不断。由于几位师傅们终日里面对着通红的炉火和炙热的铁块儿,加之干的也都是重体力活儿,所以总是汗流浃背的,即使在冬日里,也几乎只是穿着单衣。虽然这些师傅们黝黑的脸上经常会有一些横七竖八的黑-道道,看起来活像戏里的大花脸,不甚雅观,但他们的手艺却是相当说得过去的。大到铡刀、铁锹、锄头、菜刀……,小到剪刀、锥子、缝衣针,没有他们做不来的。
在铁匠铺的旁边,是一个只有三间铺面的石匠铺。铺子里边,靠墙立着三个宽大结实的木柜,里面摆放着几位石匠师傅的杰作:有各种小巧玲珑的动物、供观赏的小石磨、小石碾、小石磙……。偶尔地,也会有人来铺子里观光,饶有兴致地欣赏一番之后,也许会掏腰包买上一两件石头玩艺儿带给自家的娃儿们玩,或者放在家里作为观赏品什么的。
几位石匠师傅都是小镇周围村里的农民。农忙时,他们就回家种地去了。每逢这个时候,如果十里八乡的村民们想打一个石磨,一个石碾子,或者打一对儿院门前的石狮子的话,就必须自家准备石材,然后亲自到师傅家去请师傅,如果与师傅比较熟悉的话,就托人捎个口信儿,师傅就会到主家去打造制作,真正在铺子里做活计的情况并不多见。农闲了,师傅们就再来铺子里,有活就干活,没活就悠闲地蹲在铺子外面晒太阳、聊闲天,或者一边随心所欲地雕刻一些石头玩意儿,一边等候顾客的光临。
靠近十字大街中心,有一个有六间门面房外加三间库房的木匠铺。在门面房里,一侧摆放着一些做工精细的衣箱、衣橱、桌椅等木制家具;另一侧,摆放着耕地用的犁、播种用的耧等农具。门面房中间,是木匠师傅们干锯、刨、凿、上漆等木工活儿的地方。
在三间库房里,分类存放着各种材质的木料。需要打制家具和农具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家的需要从中挑选木料,当然,价格不一。
在小镇上亦有不少零散的,也可以称得上是“木匠”师傅的手艺人。乡民们要想打造一些日常使用的简单家具和农具,甚至盖新房什么的,往往更愿意请这些木匠帮忙。其原因大概有二。首先,这些零散的木匠都是一些街坊邻里,彼此非常熟悉,做活儿的时候,他们会精心地为主家着想,充分地利用主家的木材,就连那些斜头巴脑的边角料也不会浪费掉;其次,主家只要在木匠师傅做工期间,给他们做上一些好饭菜加以热情款待就行了,至于工钱嘛,是可以随意给的,或者是私下协商着适当给一点就行了。总之,请他们来制作各种简单的木工活儿,比请木匠铺的师傅们制作要合算得多。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木匠铺子里的那几位师傅的手艺,是任何零散木匠们都比不上的。所以无论是小镇上的,还是小镇周围村庄里的人家,倘若想打制一套娶媳妇用的精制衣柜、嫁闺女用的漂亮梳妆台,或者是一架尺寸要求严格、制作难度很大的耧车时,就必须得请木匠铺的师傅们来做了。因此间,尽管有庞大的“散兵游勇”散布在乡民中间,但木匠铺的生意却总是红红火火的。
至于十字大街中心位置的几家饭铺、饼铺、日杂商店、耿家客栈,以及东街上的张家肉铺、西街上的董家油坊、南街上的几家织布作坊……倒也没有多少特别之处。可是小镇西边的那条四季流淌的小河,却是绝对不能不提的。这是因为,她不但是乡镇人们最大的骄傲,而且还串联起了镇上的几大美景呢。
在这条四季不断流淌的小河上,修建有大小三座桥。其中最大的、也最像模像样的是用上好青石砌成的拱形大桥。该大桥直通小镇的西大街,据说建成已经上百年了,至今仍然完好无损。这座拱形大桥的桥面相当宽阔,两挂四套大马车对过也绰绰有余。另外的两座则都是规模小得多的木架便桥,只能通过一挂大马车。两座小桥分别位于拱形大桥的南、北两侧,与大桥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一里左右的样子。这条小河流出乡镇后逐渐往东南方向拐了个小小的弯,然后才一直往南流淌而去,而那座南便桥实际上就搭建在那个拐弯的地方。如果盛夏时节下暴雨,偶尔会将便桥冲毁。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乡民们就在洪水过后,再重新搭建便桥。此外,有人还会在河面较宽、河水较浅的地方,不远不近地一溜儿摆放一些较为平整的大石头,然后踩着这些俗称“踏石”的石头过河。
在小河的东侧,原本是有一条骡马大道的。由于南便桥在盛夏时节偶尔会被暴雨后的洪水冲毁,这多多少少让那些外乡来客感到有些不太方便。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就干脆绕点儿路顺着小河的西边儿走了。老话说得好:世上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如此,那条骡马大道就不知不觉地从小河的东侧给转移到小河西侧去了。东侧的骡马大道冷清下来后,就不断地有野草疯长,几乎长满了整个路面。于是,那些原先就在路边上种地的乡民们,就把杂草铲除掉,把一部分路面也开垦成了土地,种上了各种各样的作物。几年过后,原先的那条宽阔的骡马大道,就慢慢地变成一条小便道了。
离小河西岸大约百多步远是一大片高地。高地上七高八低的,从来没有人耕种,只是自然生长着一些杂七杂八的小灌木和杂草什么的。高地上的土细细的、绵绵的、浅茶色,没有一点儿沙砾和碎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上好黏土。虽然土质不利于农作物和高大乔木的生长,但却是烧窑的好材料。于是,有人就沿着河边一溜儿建起三个很大的砖瓦窑。砖瓦窑的师傅们手艺十分了得,方砖、长砖、通瓦、板瓦、猫头、兽头……都可以烧制出来,而且质量很好。
专业工匠和众多窑工们用不同的模具脱制各种原坯,成片成片地摆放在宽阔的场地上,等待自然晾干后再装窑烧制。如果来不及烧制,窑主就会让窑工们把剩余的原坯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砖瓦窑旁边的一大溜儿宽敞的板房里。因此,每逢秋末冬初,这些板房里总会存满了各种各样的干坯。这样,即使是严冬时节泥水不粘了不能再脱制原坯的时候,这三个砖瓦窑也一准儿有得干坯烧窑
烧制期间,高高的烟囱里冒出来的滚滚浓烟像一条长龙在空中舞动,十分壮观。烧制好后,为了使滚烫的成品尽早凉下来以便于出窑,窑工们就向窑里泼洒河水为其降温。每当这时候,砖瓦窑的上方蒸汽弥漫热浪翻滚,袅袅上升后再慢慢散开,更是一番恍若仙境的奇妙景观。降温之后的各种成品,由窑工们一趟又一趟地从窑里背出来,再一层一层地分类码放在砖瓦窑的旁边,供镇子上或者周围村子的人们来选择购买。
沿着小河北上走一里多后往东北方向拐,再走百多步的样子,就差不多在小镇的正北面了,这里有一座馒头状的青石山。每逢农闲季节,小镇上的一些壮年汉子们就会组织起来一哨人马,用土制炸药来这里开山炸石。炸开的石头稍做修整后就堆放在一边,等待那些盖房子的人家来买了。
沿着小河南下,在离小镇一里多远的小河边儿上,靠小镇这一侧有一个小树林。树林子虽然没有多大,也就三十多亩的样子,但在这条小河水的滋润下,杨树、榆树、槐树、柳树、椿树、桑树、泡桐树……在这里争先恐后地生长着,远远望去郁郁葱葱,煞是喜人。若是走进林子,在树木稠密的地方,由于浓密的枝桠、树叶遮天蔽日,抬头仰望时只能从枝叶的缝隙中看得见点点蓝天。林里边清新湿润的空气沁入心肺,让人神清气爽,十分惬意。即使在最炎热的盛夏日午后,这里也永远都能够给人以凉风习习、凉爽宜人的感觉。
在小树林的边上或者树木比较稀疏的地方,五颜六色的野花竟相绽放、争奇斗艳,美丽的蝴蝶三五成群地翩翩起舞;在小树林的深处,树木比较稠密的地方,树下经常会生长出一些白白的、像小雨伞样的香菇和难以数计的、浅茶色的“雨点儿”蘑菇。小镇上的人们都知道,这两种蘑菇不但没有毒,而且还都是绝好的美味佳肴呢!在连续几天的小雨之后,经常会有人挎上个小篮子来这里采蘑菇。
在小树林里,那些盘根错节的大树下,经常会窜出来几只活蹦乱跳的野兔子;每逢这个时候,往往会引得男娃儿们好一阵追逐。
树林是鸟儿们的乐园。在这个小树林里,尤其是春、夏、秋三季里,喜鹊、麻雀、斑鸠、黄鹂、布谷鸟……各种鸟儿们欢快的鸣叫声不绝于耳;而在严寒的冬季,就只有喜鹊、山雀、鸽子、麻雀等这些留鸟们继续留守在这里了。每逢冬天的雪后,鸟儿们总会在树林里的雪地上留下一行行蜿蜒曲折的足迹,别有一番情趣。
盛夏的时候,林子边上经常会有一些娃儿们在这里追逐打闹,采些小花小草什么的。偶尔,也会在树林深处的大树下碰见谈情说爱的青年男女。
小树林旁边的那条小河清澈见底,四季不断地流淌着。美丽的小河不但是小镇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滋养着镇上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而且还是一道充满诗情画意的好风景呢!
小镇上,每逢夏、秋季节,总会有一些男女娃儿们成群结队的来小河里摸鱼、捉虾,或者捞一些脑袋圆圆、尾巴长长的小蝌蚪,用小瓶儿、小罐儿的装了,带回家里养着玩儿。在玩水时,如果发现了不到半寸长的小鱼苗,就会毫不犹豫地用双手掬起来,连同洁净、清凉的河水一口吞下肚子里去。人们都管小鱼苗叫“小鱼珍珍儿”,它们实在太小了,又几乎是透明的,只看得出来两只圆鼓鼓的大眼睛和一条快速摆动着的小尾巴。尽管“小鱼珍珍儿”的个头太小、动作也很敏捷,但小娃娃们每次来小河里玩水时,总能掬起几条来喝下肚里去。大人们都说,喝了“小鱼珍珍儿”可以下火!所以,乡镇上的小娃娃们全都养成了喝“小鱼珍珍儿”的习惯。至于是否真能下火,谁知道呢,这话也许是真的,因为小娃娃们喝了河水和小鱼苗以后,不但不会拉肚子,反而更壮实了。尽管他们成日里在野外疯玩、在小河里耍水,被烈日晒得就像泥鳅一般,但却很少有发烧生病的!
到了炎热的夏天,每天午饭后半个多时辰的时间里,这条小河就成了镇子上那些半大小子们的天堂。这个时候,一准儿会有三五成群的秃头小子们连蹦带跳地跑来河边,毫无顾忌地脱光了跳到河里去尽情地戏水洗澡。估摸着快起晌了,他们就自觉地上岸来,穿好衣服跑到别处玩,或者下地帮大人干活儿去了,把这条小河留给了很快就要来河边洗衣裳的女人们。
结伴儿去小河边洗衣裳是小镇上女人们最乐意做的一件家务事儿。每天上午或午后,尤其是闷热天起晌后,她们总会挎上个装满衣服或鞋袜的竹篮子,再带上一块胰子、一个棒槌,也许还会再带一把猪鬃刷子,互相招呼着高高兴兴地来到河边洗衣裳。沿着河岸有几颗大柳树,树下一溜儿不远不近略略倾斜摆放着几十块平整光滑的洗衣石。来这里洗衣裳的女人们,年轻的大闺女和小媳妇们不嫌累,干脆就蹲在洗衣石后面洗;上了年纪的女人们嫌蹲着洗衣服累得慌,就搬一块适合的石头放在洗衣石的后面,再在这块石头上垫一件准备洗的衣裳,然后舒舒服服地坐着洗。
金色的太阳、蓝蓝的天空、缓缓移动的白云、轻轻吹拂的凉风、揺荡着的垂柳枝条、潺潺流动的河水、时不时跃出水面的银色鲢鱼、成群结队的小蝌蚪、河边闪光的洗衣石、草丛上晾晒的花花绿绿的衣裳,以及高一声低一声嘻嘻哈哈的说笑声、棒槌此起彼伏的敲打声……构成了一幅无与伦比的乡间美丽画卷,也奏响了一曲美妙动听的乡间美妙交响乐!
每逢农忙季节,当人们在自家地里劳作完了以后回家的时候,只要途经这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必然会放下手里的家伙什儿,蹲下来洗脸、洗手、洗脚,洗去尘土和疲乏,然后干干净净高高兴兴一身轻松地回家去。
在小河上游不到一里远的地方,有一大片自然形成的泉眼,清澈透明的泉水源源不断地从泉眼里咕嘟咕嘟地涌出来。这些泉眼分布在四个大水塘里,而这四个水塘的面积几乎一样大,并且都是方方正正的样子。一个呈“十”字形,足足有两步宽的青石堤把它们分割开来。在这些青石堤的大约中间位置,各有一个半步宽的洞口使四个水塘相互连通。在西南方向的那个水塘的外侧有一个宽大的开口;泉水从开口处溢出后,就毫无阻挡地流到小河里去了。由于泉水冬暖夏凉,所以,这条混合了大量泉水的小河,即使在严寒的冬季里,流经小镇的河段上也绝对不会结冰。不过,在天儿冷了的时候,尽管小河仍然流淌得很欢畅,但河水还是有些冰手的。所以,每年的这个时候,就很少有人再在小河边上洗衣服了,她们宁愿多走几百步,也要到水塘边上来洗衣裳。
这里的四个水塘都没有多深,最深的地方也没不过成年人的脖子。水塘的底子都是些青石板,站在水塘边向水里望去,连石头缝儿也看得清清楚楚。在每一个水塘里面,都有成群结队的青虾和小鱼游来游去。偶尔地,会有人来这里捕捞鱼虾。
在小镇周围村子里人们的眼里,小镇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一个福地,镇上的人们简直就是生活在天堂里了!居住在小镇上的人们也会油然而生出来无比的优越感,自认为高人一等。
这个美丽的小镇被人们亲切地誉为“三六九镇”!至于为什么会得到这么一个雅号,那还得从“三六九”集市日说起了……
亲爱的读者朋友,如果您喜欢本章,请加入书架书签!也请您投推荐票、投评价票、+关注、做评论,多谢多谢!您的支持,将是我继续努力写下去的最大动力!